弘福寺位于貴陽市黔靈山群峰中心,距城約1.5公里,,是十方叢林,為貴州首剎,,向有“黔南第一山”之稱,。弘福寺是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列為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開放寺廟之一,。
弘福寺于1672年(清康熙11年)由赤松和尚開創(chuàng),“弘?!倍帜恕昂敕鸫笤?,救人救世,;福我眾生,善始善終之意,;赤松是為本寺開山始祖,佛法為臨濟一系之正宗,,乃禪門五宗之一。
弘福寺有三重建筑,,首重殿為天王殿,,供彌勒佛及護法四大天王,,殿的南側有地藏經碑刻,,殿外側兩壁有巨幅繪畫;二重殿為觀音殿,,奉三十二臂觀世音,,三十二手表菩薩三十二應身,,大慈大悲,,尋聲救苦;后有韋陀菩薩,,金剛怒目,手持寶杵,;第三重殿為大雄寶殿,,奉釋迦尼牟尼,、阿難,、迦葉,、文殊、普賢及十八羅漢,,均貼真金,;墻上有佛陀畫傳,。
弘福寺建有大雄寶殿(正殿)、觀音殿(中殿),、彌勒殿前(前殿),另配藏經樓,、毗盧閣等,。各殿閣朱墻碧瓦,,恢宏巍峨,雕梁畫棟,,曲廊迂回,,蔚為壯觀。更于寺外擴建經塔,,龍壁,,并有石獅,、石幢,、銅寶鼎,、鐵鼎,、鐘鼓,、幢幡寶蓋,、金字匾聯(lián)等。設有法物流通處,、素香齋,、茶室,;修復歷任方丈靈骨塔十余座;新建貴州首座法華塔,、開山祖師經念塔,、九龍浴佛石壁、鐘鼓樓,、天王殿,、藏經樓,、地藏殿,、禪堂,、齋堂,、僧寮、尊客寮,、方丈苑、碑廊等,。
入門兩側有鐘鼓樓,,銅鐘重三千余斤,,鑄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原在城內大興寺,,1980年移此,。
法華經塔立于前山門外右前方,塔凡七級,,高15米,;奉藏《妙法蓮華經》,,塔六方,,刻三十六佛及佛經摘錄;塔后有建塔因緣功德碑,。正對大門是九龍浴佛石壁,經傳釋迦牟尼佛誕生時,,九龍吐水為之沐浴,。
大殿后有一高臺,前立二碑,,乃朱德,、董必武游黔靈山詩碑,碑后石壁嵌有多塊鐫刻,撰者為乾隆初年云貴總督吳達菩、貴州巡撫劉藻,、赤松和尚等,。
弘福寺前沿陡崖而下,,為“九曲徑”,系登寺捷徑,有石級三百八十余步,,乃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辟建,,乾隆、咸豐年間各重修,。沿徑摩崖石刻無數(shù),,并有亭,、殿筑于其間,“古佛洞”,、“海螺亭”,、“響石洞”、“洗缽池”等自然奇勝使人置身綠蔭之中,,俯級把玩,,其樂無窮。
弘福寺7層塔是坐落在平壤市中心錦繡山和乙密臺附近的高麗時期的石塔,。塔是用經過打磨的花崗石做成的精致的六角形,。塔高為5.35米,基座和塔身的寬度和高度逐層收縮,,給人以舒暢的感覺,?;贿呴L1.29米,,塔身為7層,屋頂很厚,但感覺很協(xié)調,。弘福寺歷代祖師塔,。
弘福寺于1983年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中保存著一批珍貴文物和古跡:其中赤松開辟的九曲徑及摩巖石刻,、徐霞客游過的古佛洞,、赤松和尚紀念碑及歷代長老塔林,、朱德、董必武及瞿脈嗣法門人參之德廣等百人書寫的詩詞碑廊,、《龍藏》,、清乾隆朝廷頒賜的《大藏經》(已佚),現(xiàn)存為原版翻刻本,、《大正藏》,、《中華大藏經》、《頻伽大藏經》,、《藏文大藏經》,、《房山石經》、赤松手著《黔靈山志》十二卷,、《錦江禪燈》二十卷和《黔南會燈錄》八卷,、懸于山門中鐘樓之頂鑄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的銅鐘,、歷年來所收藏的百余幅知名書畫家的珍貴作品。
6:30~18:00
5元
市區(qū)內乘坐1路環(huán)線,,2路環(huán)線,,10路環(huán)線,12路環(huán)線,,13路,,16路,,22路,23路,,33路,41路,,51路,53路,,71路,72路,,77路,,209路,,217路,,226路,227,路228路,235路,,238路,248路,,282路,,311路,311路大站快車,,314路,,316路,602路,,608路,,夜間7路,夜間8路均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