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觀坐落在道教稱為三十二福地的江西鷹潭市龍虎山腳下,它座東朝西,,背山面水,風(fēng)水奇特,,是道教祖師張道陵當(dāng)年煉丹得道之地,。
魯迅先生說得好:中國的根底全在道教。而中國道教的發(fā)祥地就在龍虎山麓的正一觀原址,。東漢中葉,,第一代天師張道陵率弟子入云錦山肇基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云錦山便由此而改名為“龍虎山”,。第四代天師張盛回龍虎山,為祭祀祖天師而興建起“祖天師廟”,,每逢三元節(jié),,登壇傳錄,各地學(xué)道者紛至沓來,,形成了“晝夜長明羽人國”的繁華景象,。桑海滄田,“天師廟”也幾經(jīng)修葺,,名稱也多次更改,,明嘉靖時(shí)改為“正一觀”至今,。
正一觀最早的名稱叫“祖天師廟”,是第四代天師張盛自四川回龍虎山“永宣祖教”,,為祭祀祖天師而建的廟宇,。宋代時(shí)改稱演法觀。明嘉靖年間稱正一觀,。
現(xiàn)在的正一觀是2000年在被毀正一觀原地上按宋代建筑風(fēng)格新建的,,占地60余畝,座東朝西,,南北對稱,,主要包括七星池、正門,、儀門,、鐘鼓樓、元壇殿,、從祀殿,、祖師殿、玉皇樓,、丹房,、紅門、廊廡以及生活用房等,。整個建筑群灰瓦白墻,,古樸典雅,氣勢雄偉,?!罢簧裼^”是龍虎山陸路八大景觀之一。
現(xiàn)在的“正一觀”,,是在原址按宋代建筑風(fēng)格重建,,并吸收了明、清時(shí)的一些合理建制和藝術(shù)特點(diǎn),,整個建筑灰瓦白墻,,古樸典雅,氣勢雄偉,,仙骨傲然,。該觀建置為正殿五間,祀奉張道陵,、王長和趙升三人,,俱銅像俗金,左右兩廡各三間,,正門三間,,正殿后玉皇殿五間,,東西建鐘鼓樓。
正一觀自漢末張盛建廟開始,,直到1949年前后,,經(jīng)過了多次的修葺重建,名稱也多次更改,。
南唐保大八年(950)年,,敕建天師廟翰林學(xué)士陳橋撰碑紀(jì)念。
宋元祐元年(1086年),,二十八代天師張敦復(fù)重建,。賜額“演法觀”。
宋咸淳七年(1271年),,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又新其殿宇,。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敕修改額為“正一觀”,。
明萬歷七年(1579年),,朝廷太監(jiān)楊輝督修,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五十代天師張國祥復(fù)修,,一如舊制。也就是正殿五間,,中祀老祖天師及王長,、趙升二位真人,都是浴金銅像,;殿后為玉皇殿和丹房及廚房,、浴室。
明熹宗天啟三年(1623年)修復(fù),,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又撥款重修,,改玉皇殿為玉皇樓,。雍正九年(1731年)朝廷遣官重建,,命五十六代天師張紹麟?yún)f(xié)同辦理,經(jīng)歷數(shù)月而建成,。這次修建的正一觀,,正殿五間,重檐丹楹,,彤壁琉璃瓦,,東西周廡各十間,環(huán)以朱欄,,元壇殿三間在東廡中,,從祀殿三間在西廡中,,儀門三間。階下是鐘樓鼓樓,。而且,,所有的殿、樓,、門,、廡、梁,、棟都飾以彩繪,,富麗堂皇。正門中額為“正一觀”,,闕門皆朱漆銅沓冒,,門外有兩根高大的幡旗桿,而從闕門至樓前的甬道,、臺階,,都是以巨石砌成。
嘉慶二十年(1815年),,五十九代天師張鈺又借公款修復(fù),,建制如舊。整個建筑杰瓦白墻,,古樸典雅,,氣勢雄偉,仙骨傲然,。觀外綠樹蔥蘢,,龍虎待侍衛(wèi);觀內(nèi)仙氣氤氳,,香煙繚繞,。
正一觀歷經(jīng)1900余年,自古就有“晝夜長明羽人國,,春秋不老藥仙宮”的美譽(yù),。今天的正一觀既是中外道教信徒尋仙訪祖、朝圣溯源的祖庭,,又是廣大游客休閑觀光,、了解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好去處。
正一觀是正一道祖庭的象征,。
漢和帝時(shí),,張道陵攜弟子王長游淮入鄱陽后,溯信江來到這里,建草堂,,煉“九天神丹”,,初創(chuàng)道教,成為中國道教的鼻祖,。第四代天師張盛自蜀回龍虎山祖師正一元壇,,遵父命“永宣祖教,以傳于世”,,立祠祀祖,。從此,歷代天師在此開壇授彔,,龍虎山也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的首教傳播中心,,各種宮觀道院林立,規(guī)模宏大,,龍虎山正一觀成了“晝夜長明羽人國”,。
正一觀最早的名稱為“祖天師廟”,是第四代天師張盛自四川回龍虎山“永宣祖教”,,為祭祀祖天師而建的廟宇,。同時(shí),天天師張盛還在這里修復(fù)祖天師玄壇及丹灶舊址,,并在此居住下來,,每年三元節(jié)時(shí),登壇傳彔,,各地學(xué)道者千余人涌向這里,。從此,這里宮觀林立,,道士云集,。
唐天寶年間(724—755年),道士吳筠曾以一首《龍虎山》對這里的景象進(jìn)行了生動的描寫:“道士身披魚鬣衣,,向日忽向青天飛,。龍虎山中好明月,玉殿珠樓空翠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