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沙包
“沙包”即裝滿沙子的小布袋,丟沙包可以訓練身體的敏捷性及反應能力,。丟沙包至少要三個人玩,,先在地上畫一圓圈,兩人在圈外兩端一定距離互相丟沙包,,要打中站在圈中的人,,圈中的人可以躲閃,但腳不能出圓圈,。直到圈中的人用手抓住扔過來的沙包,,才能出圈成為丟沙包的人,丟沙包的那人則替換為圈中的人,。
丟手絹
若干個小朋友席地圍坐成圓圈,另一人手拿一張手絹從小朋友的背后經(jīng)過,,并悄悄地丟在其中一人的背后然后跑開,。待背后有手絹的人發(fā)現(xiàn)后,,立即拾起手絹去追趕丟手絹的人。待丟手絹的人回到追趕之人空出的位子坐下后,,追趕之人就變成了丟手絹的人,,于是又開始下一輪的丟手絹了。
抽陀螺
別看現(xiàn)在仍在抽陀螺的大多是老年人,,當年抽陀螺的可全是小孩哦,。抽陀螺也可以進行比賽,即雙方各自將自己的陀螺抽向?qū)Ψ降耐勇?,如將對方的陀螺撞倒即獲勝,。當年我們揮舞繩鞭抽起陀螺,聽見鞭聲“叭叭”直響,,看見陀螺“嗡嗡”旋轉(zhuǎn),,心中的那個高興勁就甭提啦。
斗雞
“斗雞”又稱“撞拐或“腳力”,,可分成兩撥人對抗或者僅二人單挑,。游戲時一只腳靠在另一只腳的膝蓋上,然后用單腳蹦跳著沖向?qū)Ψ?,可用膝蓋撞擊對方身體任何部位,,也可用膝蓋上抬或下壓對方的腿。比賽時必須單腳著地,,某一方雙腳著地即輸,。此游戲十分耗體力,偶爾也會受些小傷,,因此只有男孩子愛玩,。
東南西北
先將白紙按一定的方法折好,然后在看得見的四個外側面分別寫上“東,、南,、西、北”四個字,,而看不見的內(nèi)側八個面則分別寫上反面或正面的字句,,例如“傻瓜”或“好兒童”等等。先讓對方懸著看得見的外側某一方位,,然后再打開所選方位看不見的內(nèi)側,,對方究竟是“傻瓜”或“好兒童”呢……答案馬上就揭曉啦!此游戲雖簡單,,但因揭曉的答案不好預測,,玩耍時也充滿了歡笑和樂趣。
滾鐵環(huán)
滾鐵環(huán)也是許多小朋友愛玩的游戲,。此游戲看似簡單,,實則要玩好也十分不易,,既要用鐵鉤控制好鐵環(huán)的走向,使其聽從指揮能走直線也能轉(zhuǎn)彎,,又要在跑動中掌握好平衡使其不倒,,還要比誰跑得快。
打彈珠
“打彈珠”又稱“打玻璃珠“,,它不僅是咱中國人的游戲,,還曾風靡全世界。因打彈珠時必須爬在地上,,常常會使手上,、身上沾滿泥土,因此愛干凈的女孩們不屑此舉,,于是變成了男孩的“專利”,。彈珠者將自己手中的玻璃珠彈出射中對方的玻璃珠為羸,輸者的玻璃珠便歸贏者了,。
擠油渣
那時的教室都沒有取暖設備,,冬季課間短短的十分鐘要取暖,最好的方式就是“擠油渣”了,。此時,,一群人常常緊靠著墻根站好,從兩頭往中間擠,,如被擠出去就算被淘汰,。大家雖說被擠得氣喘吁吁、臉紅脖子粗,,但仍興高彩烈,,因為此時渾身發(fā)熱甚至滿頭大汗,這游戲的效果也就達到了,。
老鷹抓小雞
老鷹抓小雞是幼兒園必不可少的游戲,。游戲時一人當“老鷹”,另一人當“母雞”,,其余的就是“小雞”了,。“小雞”們一個接一個地拉著前人衣襟緊緊跟在“母雞”的背后,,“老鷹”要想方設法抓住“母雞”背后的“小雞”,,“母雞”則要伸開雙手拚命保護自己的孩子不被“老鷹”抓住。小孩們在游戲中不僅充滿了歡聲笑語,,而且充分體會到了母愛的溫暖和偉大,。
拍紙塊
兩人各出若干張印有圖案的小紙片,將其疊在一起并把有畫面的一面反扣在地上。這紙片也許是小畫片,,也許是水果糖的包裝紙,,也可以是香煙盒,。然后兩人輪流用巴掌猛拍地面,,利用產(chǎn)生的震動及氣流將有畫面的一面翻轉(zhuǎn)上來,翻轉(zhuǎn)過來的畫片便歸拍者所有了,。
騎馬殺仗
這游戲又叫“殺馬馬肩”,,源于對古代的武將騎在馬背上殺仗的模仿,充滿了陽剛和殺氣,,因此是男孩子的“專利”,。下面的人充當“馬匹”,另一人騎在他的雙肩上便是沖殺的“武將”,,但這“武將”手中沒有刀槍,,只能靠雙手拉扯對方,被拉下“馬”的一方為敗,。此游戲雖有跌傷及衣服被扯破的風險,,但因能過一把充當“武將”的英雄癮,所以不少男孩子樂此不疲,。
蛇保蛋
游戲時一人當“蛇”,,再找?guī)讐K鵝卵石或石頭當蛇窩中“蛋”,其余的人便是偷蛋的人,?!吧摺毙枰恢庇秒p手伏地保護窩中“蛋”,偷蛋的人則要想方設法將“蛋”偷出,,但又不能讓“蛇”的腳接觸到自己的身體,。如果偷蛋人的腳被“蛇”的腳碰到,自己便會變成“蛇”,,“蛇”又替換成為偷蛋的人,。
打電話
那時的電話可是稀罕物,但并不妨礙充滿想像的小孩將其“請”入家中,。先找兩個紙或塑料的圓筒充當話筒,,然后在其底部弄個小洞,再用一根長長的麻繩充當電話線,,穿過小洞將其串聯(lián)在一起,,這“電話”就制成了。然后兩人隔開一段距離,,一人拿一話筒就可以互相“打電話”了,。通話時兩人學著大人打電話的樣子,裝模作樣,、一本正經(jīng),,叫人看了忍俊不禁,。
手影戲
那時的兒童既無電視可看,想看電影,、演出也不易,,于是便“發(fā)明”了一些自編自演的小節(jié)目,其中之一就是“手影戲”,。演出時先在桌上放一家家戶戶都有的煤油燈或電筒(那時經(jīng)常停電),,“演員”們就利用手在墻上的投影即興表演,嘴里還模擬出一些聲響,。這種手影戲雖說情節(jié)簡單,,但“演員”們?nèi)匝莸檬仲u力,觀眾們也看得津津有味,。
摔泥碗
泥碗用泥土做成,,取粘土若干,經(jīng)加水揉和后再制作成碗狀,。泥碗直徑約十厘米左右,,底部要盡量薄,邊沿則要盡量平整,。泥碗做好后選好角度用力向地上摔去,,接觸地面后碗內(nèi)的空氣因急促被壓縮并膨脹,會將其碗底炸開個洞,,同時發(fā)出巨大的響聲,。響聲越大說明這泥碗做得越好,大家在響聲中獲得了泥作的滿足和快樂,。
踢毽子
這毽子商店有賣的,,也可以找來雞毛、銅錢自己做,。踢的方式分為較簡單的單式踢毽和較復雜的花式踢毽,。單式踢毽主要比的是誰踢的次數(shù)多、時間長,,花式踢毽比的則是誰踢的花樣多,、難度大,還可以多人共踢一個毽子,。如果踢的人技術高超,,踢起來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觀眾看了常常會高聲喝彩,!
跳房子
那時只要有空地的地方,常常都有小孩子在玩“跳房子”的游戲。先用粉筆在地上畫上若干稱為“房子”的方格并編上號碼,。再把一塊瓦片或是用算盤珠串起來的手練放在編號為“1”的方格里,,然后用單腳落地來踢,每格中腳只可落地一次,,瓦片或手練既不能壓線,、出線,又不能打亂編號的先后順序,,否則就算犯規(guī),,改由另一人來跳,。
跳拱
跳拱又稱“跳山羊”或“跳馬”,。一人彎腰躬背站在幾米遠的地方,其他的人則排著隊向他跑去,,然后用雙手撐在他的背上,,利用慣性雙腿分開從他的背上跨越過去。隨著游戲的進展,,彎腰躬背的人其高度也不斷地增加,,能跳過的人也越來越少。如果跳不過去,,不僅被淘汰,,也許還會被跌得鼻青臉腫哦,因此這只能是男孩子愛玩的游戲,。
跳繩
跳繩是一項很好的運動,,分為單人跳繩和多人跳繩。單人跳繩一般比得是次數(shù),,即在相同的時間內(nèi)看誰跳的次數(shù)多,。多人跳繩用的是大繩,兩人各執(zhí)一端用力搖繩,,其余的人則排著隊依次從繩中間跳過去,。搖繩的人最勞累,跳繩的人如碰到了繩,,就去接替搖繩的人,,此時搖繩的人便又成為跳繩的人。
跳橡皮筋
那時候的女孩子很愛跳橡皮筋,。拉皮筋的將皮筋由腳裸,、膝蓋、大腿,、腰,、腋、肩、頭頂逐步升高,,跳皮筋的則按固定的旋律跳躍,,完成規(guī)定動作后即可升級。如半途失誤或腳沒夠到皮筋,,則角色轉(zhuǎn)換變?yōu)槔そ?,改由另一人跳。跳皮筋的花樣五花八門,,有踩,、勾、挑,、繞,、轉(zhuǎn)身等等,跳起來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真是一項技術活。小女孩們還會邊跳邊唱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