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春節(jié)吃什么食物
1,、吃餃子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jié),,餃子更成為一種應(yīng)時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民間春節(jié)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nóng)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辟地,,結(jié)束了混狀態(tài),,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guān),。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于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里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nèi)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jié)不可缺少的節(jié)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jié)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于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托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有些地區(qū)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征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fā)菜,象征團圓發(fā)財,。
餃子因所包的餡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nèi)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后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qū)將餃子和面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jié)目佳肴在給人們帶來年節(jié)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吃年糕
春節(jié),,我國很多地區(qū)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稻種,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jīng)開始種植稻谷,。漢朝人對米糕就有“稻餅”,、“餌”,、“糍”等多種稱呼。古人對米糕的制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fā)展過程,。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于杵臼凈者,,舂之為米咨糍,,須令極熟,,勿令有米?!奔磳⑴疵渍羰煲院螅脽狒┏擅鬃?,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
將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這一點可從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shù)》中得到證明,。其制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后,,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面團,,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這種糯米糕點頗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產(chǎn),在北方有糯米那樣粘性的谷物,,古來首推黏黍(俗稱小黃米),。這種黍脫殼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黃,、又粘、而且還甜,,是黃河流域人民慶豐收的美食,。
明崇禎年間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記載當時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難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諧音而來,。
年糕的種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nóng)家的黃米糕,、江南水鄉(xiāng)的水磨年糕,、臺灣的紅龜糕等。年糕有南北風味之別,。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均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湯煮諸法,味道甜咸皆有,。
據(jù)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后來才成為春節(jié)食品,。年糕不僅是一種節(jié)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p>
3,、吃湯圓
據(jù)傳,湯圓起源于宋朝,。當時各地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來有的地區(qū)把“浮元子”改稱元宵,。大部分南方人家習慣在春節(jié)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進湯圓的傳統(tǒng)習俗,。據(jù)說元宵象征合家團圓,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萬事如意,。
4、吃魚
“無魚不成席”,。我國八大菜系,都離不開魚菜名饌,。尤其是大年三十晚吃年飯,,老百姓更離不開魚?!棒~”與“余”同音,,又象征吉祥物,如鯉魚,,寓“得利有余”,;鰱魚,寓“連年有余”,;鱖魚,,寓“富貴有余”。這是我國千百年來的情結(jié),。起源于對魚的原始崇拜,。在除夕年飯中,,魚除了象征年年憂郁的吉祥意義外,還有隱秘的鎮(zhèn)邪意義,。早在漢代畫師所繪門上的扣環(huán),,多有魚餙作鎮(zhèn)邪物。唐代的屋門,、柜門,、箱門等,都盛行魚形拉手,,以示鎮(zhèn)邪的功能,。這影響了后世除夕年飯的魚俗??磥?,除夕的魚,在餐桌上是招財,,餐桌外是鎮(zhèn)邪,,只是后一種功能其隱義,逐漸為人們所淡忘了,。
過年食魚的習俗,,大江以南的不少區(qū)域,似乎有一個潛規(guī)則,。魚是宴席上最后一道菜,,端上桌基本上是不吃留下它,作為吉祥物,,意味著“年年有余”,。有的地方,年飯時吃魚,,要留頭留尾到明年(即年初),,表達新年“有頭有尾”的祈愿。擺魚也有講究:魚頭要對著貴賓或長輩,,體現(xiàn)尊敬;來客是文人,,將魚肚對著他,贊他肚里有墨水,,滿腹文章;來客是武將,,講魚脊對著他,夸他剛武豪放,,可作脊梁,。還有魚端上桌時的擺放,魚頭對著誰、尾對誰,,擺下后不可再端動,。魚頭所對的人“剪彩“,魚尾所對的人“贊助”,;先由二位對飲一杯酒,,再由魚頭的人首動筷夾魚吃(所謂“剪彩”),隨后大家才可以動筷,,熱鬧氣氛,,歡語一片。
祖國地域廣闊,,民族風俗各異,,過年食魚美饌紛呈。
朝鮮族人春節(jié)家宴,,愛食“明太魚”,,祭祀林明太(古時,他發(fā)現(xiàn)一種魚,,幫同胞度饑荒之災(zāi)),。傣族人食竹燒魚,從江里撈鮮魚,,開膛破肚,,把豬肉和佐料塞入魚肚內(nèi);砍來一節(jié)毛竹,劈開縫夾住魚,,放火堂里慢烤,,待魚香、肉香,、竹香飄逸出來,,用手撕著吃,意味著來年“紅紅火火,,有好運”,。
侗族人大年初一,從魚塘里撈數(shù)條鮮魚,,煎、炸,、燒,、燉擺滿一桌,香氣四溢,,預(yù)祝新年吉慶有余,。苗族人過年吃五香魚,把魚去腸臟后切成小塊,用醬油,、鹽浸泡,,晾干入鍋油炸;趁熱又浸泡在白糖,、米酒,、生姜汁的湯水里,晾干入鍋不防水,,再放白糖,、芥末、火燎鍋生眼,,魚出焦香味,,食之口齒生津。這道魚菜,,甜,、咸、焦,、香五味俱全,。
黑龍江的少數(shù)民族人,大年初一到親友家拜年,,主人要擺魚宴熱情待客,;有酸辣風味的“踏拉長”(生魚)、香味酥脆的“炒魚毛”和鮮美透明的“大馬哈魚子”,,令客人贊不絕口,。重慶的“來鳳魚”,早已馳名中外,;每年春節(jié),,中外游客品嘗這道魚肉細膩、湯百味濃,、既辣又酸的“來鳳魚”,。意味著“龍鳳呈祥”。四川綿陽人過年,,喜吃名菜“活吃熟鯉”,。這道魚菜經(jīng)名廚師“炸熘”之法精制,觀之,,咀張鰓動,,活靈活現(xiàn);食之,肉香細嫩,,鮮味十足,。入食者,,先要舉杯把酒倒入魚咀,魚鰓則動得快,,咀也張得大,,真是妙趣橫生,倍增節(jié)日氣氛,。
在南方的一些地方,,還有“止酒魚”的習俗。招待客人可上數(shù)十道菜,,但上魚,,主人還是看火候,即客人飲酒快到尾聲,,為防飲酒過量,,把最后一道菜——魚端上來,客人見魚到了,,紛紛舉杯喝干酒,,邊吃魚邊吃飯,皆大歡喜,。
古老的魚風魚趣,,給千家萬戶帶來吉祥美好的祝愿。民俗看似一種形式,,實則是人們高揚心中的生活情感與理想,。
二、各個地方的春節(jié)美食
中國過年吃什么,?人常說大年初一吃餃子———家家一樣,。其實,北方的漢族人多是如此,。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豐富多彩,,各地春節(jié)食俗也是千變?nèi)f化,,異彩紛呈的。中國各地過年吃什么,?小編帶大家一起走走瞧瞧,!
1、北方地區(qū)
我國北方人春節(jié)第一餐吃餃子,,餃子頗似元寶,,寓有進寶之意。餃子中有的餡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餡里放花生(稱長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長壽,;有一個餃子餡中放一枚制錢,,用意是誰吃到了就“財運亨通”。新年里面條和餃子同煮,,叫做“金絲穿元寶”,。新年飲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語。各地餃子的做法和食法不同,,北京的清水煮餃,,東北的老邊餃子,江南的水煎餃,,玉潤玲瓏,,餡鮮味美。
2,、四川,、重慶
四川、重慶地區(qū)的人春節(jié)第一餐吃湯圓,。用自制的湯圓粉或市場上出售的干湯圓粉制成各種餡心的湯圓,,潤甜可口。
3,、湖南
湖南大部分地方,,春節(jié)第一餐要吃“年糕”,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居住在湖南的苗族人民,,春節(jié)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粽子,寓意“生活甜蜜,,五谷豐登”,。
4、湖北
湖北一些地方,,過年要喝雞湯,,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寓意“新年抓財”,“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頭,有“出人頭地”之意,。秭歸人春節(jié)第一餐吃油炸的白蒿,,取其諧音“百好”以圖吉利,。沙市一帶,春節(jié)第一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5,、江西
江西鄱陽地區(qū),,春節(jié)第一餐要吃餃子和魚,意為“交子”和“年年有余”,,有的在餃子中放糖塊,、花生和銀幣,意味著“生活甜蜜”,、“長生不老”,、“新年發(fā)財”。
6,、廣西
廣西部分地方春節(jié)第一餐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壯族人春節(jié)第一餐要吃白斬雞,、釀豆腐、油堆等,。
7,、云南
云南的白族人,春節(jié)第一餐要喝泡米花糖水,,祝愿新的一年里日子像糖一樣甜,。苗族人家家戶戶喜歡吃奶餅、手抓肉,、油餅等,。
8、廣東
廣東部分地區(qū)春節(jié)第一餐要吃“萬年糧”,,即掏出或蒸出足夠春節(jié)三天家人吃的飯菜,,寓意“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帶,,春節(jié)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蘿卜干油炸而成的“腐圓”,,喝茨實,、蓮子等熬成的“五果湯”,寓意“生活甜美,,源遠流長”之意,。
9、福建
福建閩南人,,春節(jié)第一餐吃面條,寓意“年年長久”,。漳州一帶春節(jié)第一餐吃香腸,、松花蛋和生姜,寓意“日子越過越紅火”,。
10,、浙江
江浙一帶部分地方,春節(jié)第一餐吃由芹菜,、韭菜,、竹筍等組成的“春盤”,寓意“勤勞長久”,。
11,、安徽
安徽部分地方,春節(jié)第一餐時每人要咬一口生蘿卜,,名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
12,、河南
關(guān)中、河南部分地方,,春節(jié)第一餐餃子與面條同煮,,叫“金絲穿元寶”、“銀線吊葫蘆”,。
13,、新疆
新疆維吾爾族人春節(jié)第一餐吃以大米、羊肉,、葡萄干做成香噴噴的普羅,,還吃用面粉、羊肉等做成的包子和用帶骨羊肉做成的手抓羊肉,。
14,、內(nèi)蒙古
蒙古族人春節(jié)第一餐是全家人圍坐在包內(nèi)火爐旁,向長輩獻辭歲酒后,,飽餐烤羊腿和煮水餃,。
15,、臺灣
臺灣高山族同胞春節(jié)第一餐愛吃“長年菜”。這是一種莖葉很長,,有苦味的芥菜,,菜中加入長長的白粉絲,象征綿綿不斷,,長生不老,。
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于程序系統(tǒng)索引或網(wǎng)民分享提供,僅供您參考使用,,不代表本網(wǎng)站的研究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來源的真實性和權(quán)威性。申請刪除>>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