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春節(jié)吃什么食物
1,、吃餃子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jié),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民間春節(jié)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辟地,,結束了混狀態(tài),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于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里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jié)不可缺少的節(jié)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jié)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于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托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有些地區(qū)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征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fā)菜,,象征團圓發(fā)財。
餃子因所包的餡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后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qū)將餃子和面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jié)目佳肴在給人們帶來年節(jié)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吃年糕
春節(jié),我國很多地區(qū)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稻種,,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谷,。漢朝人對米糕就有“稻餅”、“餌”,、“糍”等多種稱呼,。古人對米糕的制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fā)展過程。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于杵臼凈者,舂之為米咨糍,,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即將糯米蒸熟以后,,趁熱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
將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這一點可從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得到證明,。其制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后,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面團,,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這種糯米糕點頗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產,,在北方有糯米那樣粘性的谷物,,古來首推黏黍(俗稱小黃米)。這種黍脫殼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黃、又粘,、而且還甜,,是黃河流域人民慶豐收的美食。
明崇禎年間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記載當時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難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諧音而來,。
年糕的種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家的黃米糕,、江南水鄉(xiāng)的水磨年糕,、臺灣的紅龜糕等。年糕有南北風味之別,。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均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湯煮諸法,味道甜咸皆有,。
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后來才成為春節(jié)食品,。年糕不僅是一種節(jié)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
3,、吃湯圓
據傳,,湯圓起源于宋朝。當時各地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來有的地區(qū)把“浮元子”改稱元宵。大部分南方人家習慣在春節(jié)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進湯圓的傳統(tǒng)習俗,。據說元宵象征合家團圓,,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萬事如意,。
4,、吃魚
“無魚不成席”,。我國八大菜系,都離不開魚菜名饌,。尤其是大年三十晚吃年飯,,老百姓更離不開魚?!棒~”與“余”同音,,又象征吉祥物,如鯉魚,,寓“得利有余”,;鰱魚,寓“連年有余”,;鱖魚,,寓“富貴有余”。這是我國千百年來的情結,。起源于對魚的原始崇拜,。在除夕年飯中,魚除了象征年年憂郁的吉祥意義外,,還有隱秘的鎮(zhèn)邪意義,。早在漢代畫師所繪門上的扣環(huán),多有魚餙作鎮(zhèn)邪物,。唐代的屋門,、柜門、箱門等,,都盛行魚形拉手,,以示鎮(zhèn)邪的功能。這影響了后世除夕年飯的魚俗,??磥恚Φ聂~,,在餐桌上是招財,,餐桌外是鎮(zhèn)邪,只是后一種功能其隱義,,逐漸為人們所淡忘了,。
過年食魚的習俗,大江以南的不少區(qū)域,,似乎有一個潛規(guī)則,。魚是宴席上最后一道菜,端上桌基本上是不吃留下它,,作為吉祥物,,意味著“年年有余”,。有的地方,年飯時吃魚,,要留頭留尾到明年(即年初),,表達新年“有頭有尾”的祈愿。擺魚也有講究:魚頭要對著貴賓或長輩,,體現(xiàn)尊敬;來客是文人,,將魚肚對著他,贊他肚里有墨水,,滿腹文章;來客是武將,,講魚脊對著他,夸他剛武豪放,,可作脊梁,。還有魚端上桌時的擺放,魚頭對著誰,、尾對誰,,擺下后不可再端動。魚頭所對的人“剪彩“,,魚尾所對的人“贊助”,;先由二位對飲一杯酒,,再由魚頭的人首動筷夾魚吃(所謂“剪彩”),,隨后大家才可以動筷,熱鬧氣氛,,歡語一片,。
祖國地域廣闊,民族風俗各異,,過年食魚美饌紛呈,。
朝鮮族人春節(jié)家宴,愛食“明太魚”,,祭祀林明太(古時,,他發(fā)現(xiàn)一種魚,幫同胞度饑荒之災),。傣族人食竹燒魚,,從江里撈鮮魚,開膛破肚,,把豬肉和佐料塞入魚肚內;砍來一節(jié)毛竹,,劈開縫夾住魚,放火堂里慢烤,,待魚香,、肉香,、竹香飄逸出來,用手撕著吃,,意味著來年“紅紅火火,,有好運”。
侗族人大年初一,,從魚塘里撈數(shù)條鮮魚,,煎、炸,、燒,、燉擺滿一桌,香氣四溢,,預祝新年吉慶有余,。苗族人過年吃五香魚,把魚去腸臟后切成小塊,,用醬油,、鹽浸泡,晾干入鍋油炸,;趁熱又浸泡在白糖,、米酒、生姜汁的湯水里,,晾干入鍋不防水,,再放白糖、芥末,、火燎鍋生眼,,魚出焦香味,食之口齒生津,。這道魚菜,,甜、咸,、焦,、香五味俱全。
黑龍江的少數(shù)民族人,,大年初一到親友家拜年,,主人要擺魚宴熱情待客;有酸辣風味的“踏拉長”(生魚),、香味酥脆的“炒魚毛”和鮮美透明的“大馬哈魚子”,,令客人贊不絕口。重慶的“來鳳魚”,早已馳名中外,;每年春節(jié),,中外游客品嘗這道魚肉細膩、湯百味濃,、既辣又酸的“來鳳魚”,。意味著“龍鳳呈祥”。四川綿陽人過年,,喜吃名菜“活吃熟鯉”,。這道魚菜經名廚師“炸熘”之法精制,觀之,,咀張鰓動,,活靈活現(xiàn);食之,肉香細嫩,,鮮味十足,。入食者,先要舉杯把酒倒入魚咀,,魚鰓則動得快,,咀也張得大,真是妙趣橫生,,倍增節(jié)日氣氛,。
在南方的一些地方,還有“止酒魚”的習俗,。招待客人可上數(shù)十道菜,,但上魚,主人還是看火候,,即客人飲酒快到尾聲,,為防飲酒過量,,把最后一道菜——魚端上來,,客人見魚到了,紛紛舉杯喝干酒,,邊吃魚邊吃飯,,皆大歡喜。
古老的魚風魚趣,,給千家萬戶帶來吉祥美好的祝愿,。民俗看似一種形式,實則是人們高揚心中的生活情感與理想,。
二,、各個地方的春節(jié)美食
中國過年吃什么?人常說大年初一吃餃子———家家一樣。其實,,北方的漢族人多是如此,。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豐富多彩,,各地春節(jié)食俗也是千變萬化,異彩紛呈的,。中國各地過年吃什么,?小編帶大家一起走走瞧瞧!
1,、北方地區(qū)
我國北方人春節(jié)第一餐吃餃子,,餃子頗似元寶,寓有進寶之意,。餃子中有的餡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餡里放花生(稱長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長壽,;有一個餃子餡中放一枚制錢,用意是誰吃到了就“財運亨通”,。新年里面條和餃子同煮,,叫做“金絲穿元寶”。新年飲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語,。各地餃子的做法和食法不同,,北京的清水煮餃,東北的老邊餃子,,江南的水煎餃,,玉潤玲瓏,餡鮮味美,。
2,、四川、重慶
四川,、重慶地區(qū)的人春節(jié)第一餐吃湯圓,。用自制的湯圓粉或市場上出售的干湯圓粉制成各種餡心的湯圓,潤甜可口,。
3,、湖南
湖南大部分地方,春節(jié)第一餐要吃“年糕”,,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居住在湖南的苗族人民,,春節(jié)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粽子,寓意“生活甜蜜,,五谷豐登”,。
4、湖北
湖北一些地方,,過年要喝雞湯,,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寓意“新年抓財”,“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頭,有“出人頭地”之意,。秭歸人春節(jié)第一餐吃油炸的白蒿,,取其諧音“百好”以圖吉利。沙市一帶,,春節(jié)第一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5,、江西
江西鄱陽地區(qū),春節(jié)第一餐要吃餃子和魚,,意為“交子”和“年年有余”,,有的在餃子中放糖塊、花生和銀幣,,意味著“生活甜蜜”,、“長生不老”、“新年發(fā)財”,。
6、廣西
廣西部分地方春節(jié)第一餐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壯族人春節(jié)第一餐要吃白斬雞、釀豆腐,、油堆等,。
7、云南
云南的白族人,,春節(jié)第一餐要喝泡米花糖水,,祝愿新的一年里日子像糖一樣甜。苗族人家家戶戶喜歡吃奶餅,、手抓肉,、油餅等。
8,、廣東
廣東部分地區(qū)春節(jié)第一餐要吃“萬年糧”,,即掏出或蒸出足夠春節(jié)三天家人吃的飯菜,寓意“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帶,,春節(jié)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蘿卜干油炸而成的“腐圓”,喝茨實,、蓮子等熬成的“五果湯”,,寓意“生活甜美,源遠流長”之意,。
9,、福建
福建閩南人,春節(jié)第一餐吃面條,,寓意“年年長久”,。漳州一帶春節(jié)第一餐吃香腸、松花蛋和生姜,,寓意“日子越過越紅火”,。
10、浙江
江浙一帶部分地方,,春節(jié)第一餐吃由芹菜,、韭菜、竹筍等組成的“春盤”,,寓意“勤勞長久”,。
11、安徽
安徽部分地方,,春節(jié)第一餐時每人要咬一口生蘿卜,,名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
12,、河南
關中、河南部分地方,,春節(jié)第一餐餃子與面條同煮,,叫“金絲穿元寶”、“銀線吊葫蘆”,。
13,、新疆
新疆維吾爾族人春節(jié)第一餐吃以大米、羊肉,、葡萄干做成香噴噴的普羅,,還吃用面粉、羊肉等做成的包子和用帶骨羊肉做成的手抓羊肉,。
14,、內蒙古
蒙古族人春節(jié)第一餐是全家人圍坐在包內火爐旁,向長輩獻辭歲酒后,,飽餐烤羊腿和煮水餃,。
15、臺灣
臺灣高山族同胞春節(jié)第一餐愛吃“長年菜”,。這是一種莖葉很長,,有苦味的芥菜,菜中加入長長的白粉絲,,象征綿綿不斷,,長生不老。
聲明:以上內容源于程序系統(tǒng)索引或網民分享提供,,僅供您參考使用,,不代表本網站的研究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來源的真實性和權威性,。申請刪除>>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