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氣鳴樂器有哪些
1,、唇振氣鳴樂器:牛角,、銅角、剛洞,、海螺,、鹿笛、長號,、筒欽,、铓筒、布巴……
2,、嗓振氣鳴樂器:合歡簫……
3,、邊棱氣鳴樂器:胡笳、壯笛,、乃依,、橫笛、橫笛,、短簫,、筒簫、鼻簫,、斯布斯額,、鷹笛、骨笛,、吐任,、直通簫、布利亞,、巴葛丟冬,、列都、笛朽篥,、庫洛,、雙管鼻笛,、扎令、阿烏,、笛老挪,、泥哇嗚、狍哨,、籌……
4,、吹口氣鳴樂器:夜簫、侗笛,、塞簫,、獎、瓦格洛,、雄林,、蘇奈依、嘟嚕,、低音嘟嚕,、太平簫、嘎嗦,、五月簫,、篳簫、篳筍,、勒絨,、姊妹簫、雙管侗笛,、波曉呼,、決篥杰……
5、單簧氣鳴樂器:巴烏,、篳,、篳相、苗笛,、芒筒,、竹葉笛、馬布,、篳魯,、寸笛、咚咚虧,、筆管,、大嘀瓏、篳多喝,、波蘆,、篳建,、利列、利羅,、笛列,、篳爾、篳朗布浪,、芒笛、美都,、其篥,、雙管巴烏、雙管篳朗叨,、篳總,、決列、雙管竹葉笛,、雙管馬布,、菲察克、篳達,、葫蘆笙,、蘆笙、排笙,、木葉……
6,、雙簧氣鳴樂器:巴拉曼、波伯,、細篳篥,、小悶笛、蘇爾奈,、長嗩吶,、嘉令、波列,、苗族嗩吶,、白族嗩吶、彝族嗩吶,、拜,、勒尤·勒浪、洞巴,、闊詩乃依,、雙篳篥、長積,、雙管悶笛,、咪咪,、雙勒浪……
二、較具特色的氣鳴樂器盤點
胡笳
又稱:潮爾,、冒頓潮爾
胡笳流行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qū)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區(qū)。演奏時,,管身豎置,,雙手持管,兩手食指,、中指分別按放三個音孔,。上端管口貼近下唇,吹氣發(fā)音,??砂l(fā)出十二度的五聲音階。發(fā)音柔和,、渾厚,,音色圓潤、深沉,。演奏技巧獨特,,擅長吹奏蒙古族長調(diào)樂曲。
橫笛
發(fā)源:漢武帝時
笛子也稱橫笛,,相傳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以后輸入長安,,宋朝以后,成為伴奏戲曲的重要樂器,。唐代稱橫吹,,是沒有笛膜的,唐代只有簫管上才有膜,,宋元以后這膜就移至橫笛上,,而簫管就不再貼膜了,如今只有朝鮮簫才貼膜,。一般說,,膜孔大,發(fā)音厚實,,膜孔小,,發(fā)音則相對尖細,因此,,膜孔是影響笛子音色的關(guān)鍵問題之一,。
短簫
朝鮮語:單掃
傳統(tǒng)短簫多為竹制,也有用空心木制詐的,,上端開一吹孔,,管身上開有5個按音孔,,下端有一個出音孔。建國后改革制成的加鍵短簫,,長34.5厘米,,口徑1.2厘米,管身用兩節(jié)竹管由銅插口套接而成,,并可調(diào)節(jié)音高,。演奏時,頭部需左右搖動,,以使吹入管內(nèi)的氣息有所變化,,而形成幅度較大的顫抖音,別具特色,。
鷹笛
別名:骨笛,鷹骨笛
鷹笛有兩種,,一種是藏族鷹笛,,另一種是塔吉克族鷹笛。管身多用鷲鷹的翅膀骨制作,,全長24厘米~26厘米,、管徑1.5厘米左右,管內(nèi)中空無簧哨,。演奏時,,左手中指按上孔,右手食指和中指按下兩孔,。管身豎置并稍微向左或右傾斜,,嘴含上口,用舌尖堵住管口一半,,吹氣 沖擊管壁 ,,使管中空氣柱振動,并通過手指按孔而發(fā)音,。
骨笛
代表樂曲 :《春播》,,《上山》
骨笛是用鷲鷹翅骨制成,流行于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甘肅省等的藏族牧區(qū),。骨笛音色高亢明亮,與口哨聲維妙維肖,。傳統(tǒng)的鷹笛都成雙成對,,塔吉克族人民常用一只鷹的一對翅膀骨,,做成兩支左右相襯,大小和開孔完全一致的一對鷹笛,,吹奏起來,,音調(diào)也完全相同,好像一對孿生娃娃,,頗富民族風(fēng)采,。
笛老挪
漢族稱:土洞簫
笛老挪流行于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縣彝族支系仆人聚居地區(qū)。通體用粘土和泥捏制焙燒而成,,外形呈梨形或葫蘆形,。發(fā)音低沉,音色優(yōu)美柔和,,經(jīng)焙燒的陶制笛老挪,,音量較泥制者為大,音色也較明亮,。笛老挪是季節(jié)性較強的樂器,,根據(jù)彝家風(fēng)俗和農(nóng)事活動的忙閑而吹奏,一般從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二,、初三開始吹奏,,表示一年之始、新春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