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進取文化,。
道家——規(guī)律文化。
佛家——奉獻文化,。
儒家——仁,、義、禮,、智,、信。
道家——領悟道,、修養(yǎng)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遵守十戒,、心靈安定、運用智慧,。
儒家—— 積極進取,、建功立業(yè)。
道家—— 順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 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儒家——世界是展現(xiàn)才華的舞臺,。
道家——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創(chuàng)造地獄,、極樂,。
儒家—— 在創(chuàng)造物質(zhì)財富的過程中實現(xiàn)自我價值。
道家—— 以完善的自我?guī)雍椭C的社會,。
佛家——在為他人獻愛心,、為社會作貢獻的過程中實現(xiàn)個人價值最大化。
儒家—— 入世哲學,。
道家—— 出世哲學,。
佛家—— 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yè),。
佛教相信六道輪回,,即天、人,、阿修羅三善道和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其中無間道即無間地獄,,第十八層地獄,,最苦的境界。)佛教的最高的境界是涅盤,,跳出六道輪回,,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基督教相信有天堂與地獄,,它最高的境界是升天,,進入天堂即“永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的靈魂會因信仰而重生,,并可得上帝的拯救而獲永生,,在天國里得永福。
佛教認為人生是生死的輪回,,佛教既反對殺生,,也反對自殺,更倡導護生,。
基督徒相信在基督里沒有死亡,,只有永恒的快樂。永生就是蒙上帝揀選和保守永遠在主耶穌里,。是上帝的恩賜,,是因著上帝的揀選和預定,耶穌基督的救贖從圣靈里得到新的生命,。
《大藏經(jīng)》為佛教經(jīng)典的總集,,簡稱為藏經(jīng)。現(xiàn)存的大藏經(jīng),,按文字的不同可分為漢文,、藏文、巴利語三大體系,。其主要內(nèi)容涉及佛教哲學,、倫理學、邏輯學,、語言學,、詩學、文學,、醫(yī)學,、天文學等。
基督教重要的經(jīng)典書籍是《圣經(jīng)》,,在基督徒心中,,《圣經(jīng)》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是其信仰和生活的唯一準則,。其具體包括《舊約圣經(jīng)》和《新約圣經(jīng)》,,《新約圣經(jīng)》是基督教的經(jīng)典,共27卷,,包括記載耶穌生平,、言行的“福音書”。
佛教認為人生即苦,,認為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信眾要修成正果(佛,、菩薩和阿羅漢三種果位),到達涅盤,,脫離輪回之苦,,到達西方極樂,即離苦得樂,。
基督教認為人原罪在身,,人的始祖犯了罪(從亞當和夏娃“偷嘗智慧禁果”),人類都有原罪在身,,人一出生就帶有原罪,,所以信眾要背著十字架,跟隨耶穌,,虔誠地信仰耶穌,,經(jīng)過“末日的審判”獲得赦罪寬恕,上天堂,,得永生,,即離罪得生命,而有罪者將下地獄,。
1,、道教講承負;佛教講因果,。承負者,,就是祖宗積德,則子孫受到蔭蔽,。自己造孽,,則兒孫受到譴責。因果者,,就是上輩子積德,,這輩子享福,。
上輩子造孽,這輩子受罪,。所以佛教認為一切都是宿世的因果,,是宿命,教人要認命,,接受現(xiàn)實,。道教則勉勵人,這輩子多做好事,,道士好為帝王師,,勉勵君主多做好事。道教的極樂世界,,其實是立足現(xiàn)實的,。
2、道教以生為人之樂事,,天地之大德,,以現(xiàn)世為樂土,講入世,;佛教則以現(xiàn)世為苦海,,主張脫離,講出世,。道家我命在我不在天,,人可以在現(xiàn)世通過自行的煉養(yǎng)、修道而成仙,,達到"長生不死",、"肉體飛升"、身登清虛三境之境地,。創(chuàng)建了一種重人生,、樂人世的積極生命觀。
與道教相反,,佛教主張出世,。它以現(xiàn)世生活為虛幻和暫時,而以彼岸世界之生活為幸福和永恒,。其理論處處顯露出一種脫離現(xiàn)世之心,,把希望寄托于來世即彼岸世界。不過佛門這樣他并不是對世間無奈,大家都知道地藏菩薩之大愿: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3、道教信徒以傳度或奏職為入教之階,號稱三清弟子,;高道則稱真人,、先生、某某子或仙子,,神職人員名為某某仙官或某某仙卿,,用法名,但冠以本姓,,以拱手為禮,,儀軌稱為齋醮,不尚血食之祭,,修者功行圓滿時稱為飛升或羽化,,家居時設神位及祖先位。
佛教信眾以皈依為入教之梯,,自稱三寶弟子,;高僧則稱大和尚,出家男眾曰比丘,,女眾曰比丘尼,在家男眾曰優(yōu)婆塞,,女眾曰優(yōu)婆夷,,出家人用法名,去本姓改姓釋,,以合十為禮,,其教義稱為佛七或法會,不拜神及祖先,,功滿則圓寂或涅盤,。
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教(即指基督新教)的主要聯(lián)系:
1,、基督教是一個總稱,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新教是三大分支,在我國習慣上稱基督新教為基督教,。
2,、三者都相信耶和華是唯一真神、耶穌基督是救世主,。
3,、三者都相信原罪,相信基督的死為世人贖了罪。
4,、三者都相信世界將有末日,,屆時所有人將復活,接受神(天主,、上帝)的審判,。
5、三者都以《圣經(jīng)》即新約舊約為經(jīng)典,。
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教的區(qū)別:
1,、歷史不同,。
最初基督教只有一個教會,1054年西部,、東部教會分裂,,以羅馬為中心的西部教會自稱“公教”即天主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部教會稱“正教”即東正教,。16世紀,,西歐和北歐發(fā)生宗教改革運動,從天主教中分離出革新教會,,統(tǒng)稱基督新教,。
2、教會形式不同,。
天主教至今仍保留統(tǒng)一的教會,,自稱“至圣、至公,、至一,,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羅馬教廷為世界天主教中心,。東正教原有以居士坦丁為中心的統(tǒng)一教會,,隨著東羅馬帝國的滅亡,各國教會不相統(tǒng)屬,,但駐在今天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君士坦丁牧首保留“普世牧首”的稱號,。新教從產(chǎn)生即無統(tǒng)一教會,主要的新教派別有加爾文宗,、路德宗,、英國國教(圣公會)等。
3,、宗教語言不同,。
天主教以拉丁語為宗教語言,但現(xiàn)在也允許各地以民族語言祈禱。東正教最初以希臘語為宗教語言,,但因為現(xiàn)在已不存在統(tǒng)一的東正教會,,所以一般用各民族語言。新教從產(chǎn)生之日即主張用各民族語言為宗教語言,。
4,、對教會與神職的認識不同。
天主教,、東正教認為,,人必須通過教會并由神職人員才可以與神溝通,故教會與神職具有神圣性,。新教則認為,,人可以憑借信仰與神溝通,不必通過教會與神職人員,,教會只是教徒的團體,,神職只是承擔教會工作的教徒。
5,、對神職的要求不同,。
天主教的神職人員不可以結(jié)婚。東正教原也如此,,但現(xiàn)在已不嚴格,。新教的神職完全可以結(jié)婚。天主教,、東正教神職須為男性,女性只可為修女,。新教女性也可以為神職,。
6、神職的稱謂不同,。
天主教為教宗(教皇),、樞機主教(紅衣主教)、主教,、神父,。東正教為牧首、神父,。新教稱牧師,、長老(加爾文宗)。
7,、對圣母,、圣徒的認識不同。
天主教、東正教崇拜圣母瑪利亞和圣徒,,教堂設圣母,、圣徒像。新教認為圣母,、圣徒都是人,,不能崇拜,設置圣像是偶像崇拜,,有?!妒ソ?jīng)》。
8,、圣事不同,。
東正教、天主教有7件圣事,,即圣洗,、堅振、圣體,、告解,、神品、終傅,、婚配,。新教只保留了兩件圣事:圣洗、圣餐(圣體),。
9,、儀式不同。
天主教舉行洗禮時采取注水式(往頭上倒水),,舉行彌撒成圣體時用無酵餅,,神職人員領圣體、圣血,,信徒一般只領圣體,,祈禱時劃圣號以整個手掌在胸前自上而下、自左向右劃十字,。東正教舉行洗禮時采取浸水式,,舉行彌撒成圣體時用發(fā)酵餅,神職人員和信徒領圣體,、圣血,,祈禱時劃圣號以3個手指(拇指、食指,、中指)在胸前自上而下,、從右向左劃十字,。新教的洗禮一般是注水式,有時也采取浸水式,,圣餐是紀念式的,,不像東正教、天主教那樣認為基督體血的真實臨在,,祈禱時不劃圣號,。
10、節(jié)日不同,。
東正教的一些節(jié)日與天主教節(jié)日大體相同,,只是稱呼上有區(qū)別。天主教的節(jié)日分為四大節(jié)日(也稱四大瞻禮,,即復活節(jié),、圣誕節(jié)、圣神降臨節(jié),、圣母升天節(jié)),、一般節(jié)日(如耶穌升天節(jié)、主顯節(jié),、天主圣三節(jié),、預報救主降生節(jié)、耶穌圣體圣血節(jié),、耶穌圣心節(jié),、普世君王節(jié)、圣母無染原罪節(jié),、天主之母節(jié)等等),、圣徒們的紀念日等,最大最重要的節(jié)日也是復活節(jié),。新教只有復活節(jié)和圣誕節(jié),。
11、歷法不同,。
天主教、基督新教用公歷,。東正教用儒略歷,。
12、《圣經(jīng)》的版本不同,。
東正教和基督新教對于舊約中的《多俾亞傳》,、《友弟德傳》、《瑪加伯傳》(上,、下),、《智慧書》,、《德訓篇》、《巴路克》認為是次經(jīng),,不予收錄,。天主教則完全采用。故天主教版《圣經(jīng)》比東正教,、基督新教的《圣經(jīng)》多7卷,。
聲明:以上方法源于程序系統(tǒng)索引或網(wǎng)民分享提供,僅供您參考使用,,不代表本網(wǎng)站的研究觀點,,證明有效,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來源的真實性和權威性,。請勿封建迷信,,破除陳規(guī)陋習,建立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申請刪除>>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