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怎么鑒別真?zhèn)?/strong>
一、刻本的鑒別
(1)字體,,是決定版刻時代的主要依據(jù),。漢字是方塊字,不同時代寫字用的筆和寫法有所演變,,刻工的操作方法與技術(shù)水平也隨時代有所發(fā)展,,在字體結(jié)構(gòu)等方面形成時代特點與差異。除時代特征外,,刻版印刷發(fā)展的地區(qū)還形成獨有的地方風格,。從事鑒定工作,必須熟悉各時期,、不同地方的刀法特色,,掌握常人不易覺察的字體同異要領(lǐng),從而得出判定,。
(2)牌記,為刻書標識,。一般在書的卷尾,,也有在序或目錄之后的,文字有詳有略,,主要標明刻版年月及出版者,。宋元以后多出現(xiàn)于坊刻本。元,、明,、清三代的私家、官府,、書坊刻本使用較多,,形成明顯可資查考的依據(jù)。但有些影刻,、翻刻本也把原書牌記摹刻下來,,所以要參照其他特征加以辨析。
(3)序跋,,古籍大都有序跋,。其內(nèi)容多為闡揚本書著述的優(yōu)長,記述刻,、抄的經(jīng)過和年代等等,。鑒定者可從序跋正文及署款判定該書版本年代及真?zhèn)?、訛托,從而成為鑒定古籍的依據(jù)之一,,但須留意一書多刻時照刻底本的序跋以及抽撤刻書時的序跋的情況,。
(4)刻工,宋,、金,、元、明,、清的刻本,,常在書中鐫有刻版者的姓名。有的一部書的刻工多達數(shù)十人,??坦v來受版本學家重視,從刻工姓名可了解版刻時代與地區(qū),,是最直接的依據(jù),。但明、清一些影宋刻本,,也把原刻本刻工摹刻下來,,容易造成誤認;同一刻工刻的書也有年代的不同,。因此還須結(jié)合其他旁證以作出準確判斷,。
(5)避諱,封建社會用字最講避諱,,有避帝王諱,,有避家諱或尊者諱。元代不講究避諱,,宋代及清代康熙,、雍正以后避諱較嚴格。后世版本學家常以避諱字作為判定古籍大致時代的依據(jù),。但應(yīng)注意翻刻,、影刻本保留原書避諱字的情形。
(6)版式,,由于刻書時代不同,,書的行款版式變異較為鮮明,雖有交錯,、例外,,但有基本規(guī)律可循,例如宋版書的書口(版心)多為“白口”,,而元版及明前期版本多用“黑口”,。對行款版式的鑒定歷來被視為重要依據(jù)之一(見雕版印刷文獻,、中國古籍形制)。
(7)紙張,,宋代有的浙刻本用白麻紙,,紙質(zhì)較勻凈,有韌性,;四川刻本也用白麻紙,,有些紙質(zhì)較粗,甚至有透空小孔,。南宋初期福建印書所用竹紙,,質(zhì)地細潤,紙色較白,,但以后多用黃色竹紙,,因而從宋、元到明代,,黃紙成為福建印本的特征,。明代以棉紙為貴,棉紙有厚薄之不同,,紙質(zhì)細潤,,白棉紙印書成為明代特色。明末出現(xiàn)了開化紙,,紙質(zhì)細白勻凈,,清代以開化紙印書最名貴,連史紙,、竹紙應(yīng)用亦多。宋以后,,還有用公文紙(公牘紙)和其他冊子,、信札等舊紙的背面印書的,這些公文紙如載有年月也可借以推斷印本的大致時代,。書籍的用紙是識別版本的一項依據(jù),但要多作比較,,因為有的書刻印于宋代,,后世仍可用其書版再印,,而區(qū)別初印本和后印本,只能從紙張來判別了,。
二,、活字本鑒別
無論是泥活字、銅活字或其它活字印本,,盡管制作活字的原材料不同,、方法各異,,但刷印之前,即檢字,、排字,、拼版等程序大致無二,。因此,活字本都具有共同的特點,,但由于原材料的差異,,也有其不盡相同的地方,。
活字都是手工制作,高低大小不可能完全一致,,排版也無法水平,,因此刷印到紙上的字和行線會墨色濃淡不一樣,。字體排列也會不整齊,有歪紐現(xiàn)象,,甚至出現(xiàn)倒置橫排的字,。
活字本印完即拆散,,再印再排,不會像雕版那樣因年久而開裂,,整個版面沒有裂痕,、斷板爛板現(xiàn)象,。活字本拼版時,上下欄線尺寸一定,,裝訂成冊后,,書口上下欄線齊整,。
活字本邊欄四角的橫豎線銜接處不那樣嚴密,多數(shù)有隔開的縫隙,。雕版印本無此現(xiàn)象,。但有些活字本也沒縫隙,,這只能說有縫隙的必是活字本不能說沒縫隙必不是活字本,。
因活字是一個個刻制的,字體大小,、筆畫粗細并不一致,,活字間的筆劃不會交叉;而雕版寫樣時書寫者一氣寫來字間會交叉,。
明活字本都用白綿紙,,清活字本除《古今圖書集成》有少量的開化紙本外,一般都用連史紙或毛太紙,。
活字本牌記題識,、內(nèi)封面上一般都標明用活字的品種,有時還對排印過程進行描述,。如李瑤泥活字本有篆文雙行牌記“七寶轉(zhuǎn)輪藏定本仿宋膠泥版印法”,,華氏銅活字本版心下方有“會通館活字銅版印行”等。
三,、套印本鑒別
閔、凌本的行款格式大致相同,,四周單邊,白口,,不用魚尾,頂上欄記書名卷次,,頂下欄記頁次。大多為半頁九行,、行十九字,,后也有半頁八行、行十八字,,九行十八字或八行十九字也間或有之。為了在行間套印批點,、評注而無行線,,其他評語在上欄之上或篇末,。
正文一般用天啟時流行的瘦長方體,也有作萬歷時方體字的,;評語,、旁注用寫刻字體,,稍帶有行書的筆意,清朗飄逸,,十分雅致,。
紙張多用白綿紙或上等皮紙,,也間或有用竹紙的,,質(zhì)地堅韌耐久,、色澤潔白如玉。如無序跋,、識語,,實很難區(qū)分開閔刻與凌刻。
清殿版套印本多用方體字,,少數(shù)也用軟體字如《御選唐詩》。用料講究,,刻印精工,,方體字也端正美觀,,多用開化紙印,一般的也用好連史紙,。廣東套印本正文、評注全用方體字,不如明閔,、凌及殿版刻得精工,。紙用一種較光的連史紙,。
清代的套印本一般都有刊刻序跋及內(nèi)封面,再結(jié)合字體,、紙張等特色即可鑒別,。
四,、插圖本鑒別
宋元到萬歷的插圖,一般線條比較粗放,,宋元本還顯得撲拙,、有力,。萬歷時建本或南京坊本都較為草率拙劣。
宋,、元本多用麻紙或竹紙,,萬歷時的建本或南京坊本多用竹紙?;张傻牟鍒D本和圖譜用紙講究,,一般用白綿紙或黃綿紙,。清代前期講究的用開化紙印的,以后則多用連史紙,,也有用毛太紙的,。
另外,,還可參照同時期其他刻本的特點和鑒別方法來鑒別插圖本。
五,、抄本和稿本
印刷術(shù)發(fā)明以前,古籍都靠抄寫流傳,。印刷術(shù)發(fā)明以后,甚至在雕版印刷普及以后,抄寫本仍在中國傳世古籍中占很大比重。
歷代流傳的抄本,,數(shù)量可觀,,質(zhì)量也參差不齊,。抄本之外,藏書家的手寫本及學者的稿本更是古籍中的珍品,。因此對抄本和稿本的鑒定十分重要,。
其鑒定方法,,首先要從書寫字體的一般時代特征入手,與鑒定刻本之刀法道理相同,。有不少抄本標識較為明顯,,很多藏書家傳抄的書都用印有專用格式的紙供抄寫。如明代祁承?家抄本在版心下鐫有 “澹生堂抄本”字樣,;毛晉家抄書有一種黑格紙,版心下鐫有“毛氏正本汲古閣藏”字樣,;清初曹溶家抄本所用紙的版心鐫字為“李曹氏倦圃藏書”,等等,。這些標識是鑒定的重要依據(jù),。此外,個人書法的風格,、書中的避諱字、作者的時代等等,,都是抄本和稿本鑒定的依據(jù),。
古籍辨?zhèn)蔚姆椒?/strong>
1,、印章
古籍上蓋有某人的藏書章,說明該書曾為某人所藏,。流傳久遠的,,藏印隨之增多,可從中看出文獻收藏的源流,。著名藏書家大多有書目傳世,,由藏書章對照其藏書目錄有助于考核一書的版本,。但藏印有真?zhèn)沃畡e,有條件時,,可將真?zhèn)尾赜”容^對照,細察印章篆法和印泥色澤,,加以辨別,。
2、批校題跋
古籍常經(jīng)前人批校題跋,。題跋中常包含目錄學、版本學資料,,對古籍鑒定有一定幫助,。對待批校題跋應(yīng)加分析,,要以其本身質(zhì)量、出自何人手筆,,以及內(nèi)容,、字體來確定其可信程度,,辨別其真?zhèn)巍?/p>
3、文獻資料
各種文獻資料中有很多關(guān)于版刻的記載,。一些書目、筆記中常有記述文獻著述,、流傳情況,。一些地方志中的藝文志收有當?shù)氐目虝夸洝S行┲?,如王國維《觀堂集林》卷二十一,有《元刊本資治通鑒音注跋》一文,,就曾辨明元刊本胡三省《資治通鑒音注》一書中雖有王磬序,,但并非元興文署刻本。這些都是有益的旁證,。
4,、書的內(nèi)容本身
諸如制度、習俗,、用語等,,有時都可以成為年代鑒定上的佐證。如《劉知遠白兔記》,,向與《荊釵記》等合稱為四大南戲,收入《新編五代史平話》,,曹元忠1911年在該書跋語中稱其為宋巾箱本,,事實上該書有多處不避宋諱,,早有人懷疑它是元刻偽托。近又發(fā)現(xiàn),,書中所用的某些詞匯只在金,、元才出現(xiàn),,宋人不可能講元人的話,宋刻本自然是靠不住的,。如講到劉知遠在李家的傭工,,《新編五代史平話》稱作“驅(qū)口”,,按:驅(qū)口即元人所說的奴婢,而明成化刻本則改稱“年作”,,可見刻本年代不同,,內(nèi)容上有時會體現(xiàn)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