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展歷史
明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明軍征討播州楊應龍,,曾在此慘遭敗績,。1935年,長征到遵義的中國工農紅軍,,則在此重創(chuàng)國民黨中央軍,。烏江渡口早年僅通舟楫,,明清以來始架浮橋,解放以后才建有規(guī)模宏大的公路橋和鐵路橋,,并建造了中國第一座石灰?guī)r地貌的烏江水電站,。
1935年1月至3月,中央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在黔北輾轉作戰(zhàn),,三次出入縣境,,在烏江兩岸留下一批重要的戰(zhàn)斗遺址、遺跡和革命文物,,在中共黨史,、軍史、戰(zhàn)史上具有重要價值,,這筆豐厚的革命歷史文化遺產(chǎn),,如閃閃紅星,熊熊火炬,,照耀著這片英雄的故土,。紅軍搶渡烏江,血戰(zhàn)高原的光輝歷程,,使天塹烏江渡成為國內外游人熱切向往的革命圣地,,在全國諸多紅色旅游區(qū)中,是獨具個性特色的地方,,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1935年2月,紅軍二渡赤水,,回師黔北,,在婁山關戰(zhàn)役中重創(chuàng)黔軍,取得長征以來第一個大勝利,,2月28日重占遵義城,。遵義失守,蔣介石大為恐慌,,急令中央軍薛岳部軍長吳奇?zhèn)ヂ饰迨?、九十三師從貴陽北進,渡過烏江,,星夜馳援遵義,。3月1日,,國民黨中央軍兩個師反撲,,企圖奪回遵義城,紅軍主力在紅花崗,、老鴉山,、插旗山陣地與敵決死戰(zhàn),,中央軍大敗,潰兵沿川黔公路向南倉皇潰逃,,紅軍一,、三軍團勇士乘勝長追,誓“把敵人趕下烏江去喝水”,。
在紅軍沉重打擊下,,吳奇?zhèn)ゼ傲艑賷A在潰兵和難民中來到烏江,仰天大哭,,在侍衛(wèi)護送下逃過烏江渡浮橋,,此時,沿川黔公路東側和公路追擊的紅一,、三軍團將士已控制了北岸山頭,,在浮橋東西兩翼居高臨下猛烈射擊,同時阻斷了敗兵順江逃竄的去路,,潰兵背水抵抗,,擁塞北岸浮橋頭和沙灘上,人馬雜沓,,爭先搶登浮橋亂成一團,。紅軍發(fā)動沖鋒將敵壓縮江岸,吳奇?zhèn)ノ旨t軍追過烏江,,急令砍斷浮橋纜索,,大批人馬掉進波濤,淹死無數(shù),,留在北岸的1800多名中央軍成了紅軍俘虜,。紅軍繳獲大批輜重武器,輕重機槍上百挺,,子彈十萬發(fā),。烏江追擊戰(zhàn)的勝利,紅軍消滅敵兩整師又八個團,,取得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為遵義戰(zhàn)役畫上圓滿的句號,極大地鼓舞了紅軍斗志,。蔣介石中央軍在遵義烏江的慘敗,,哀嘆“這是國軍追剿以來的奇恥大辱”。
地理環(huán)境
烏江下游及部分支流的溶蝕構造地貌為峽谷區(qū),,有烏江關,、虎跳峽、鷹愁峽等險峻峽谷,,兩岸碧峰聳峙,,有眾多奇特的山體,、峰叢、怪石,、穿洞,、飛瀑,形成烏江沿岸七峽六十景,。
沿著烏江驅船而行,,土木吊腳樓、千年古鎮(zhèn),、青石老街,、古巷、歷史文化遺跡處處可見,,詩情畫意的山水韻味隨處可尋,。淇灘鎮(zhèn)民族歷史文化村寨,就坐落在沿河南端15公里處的烏江東岸,。
主要景點
烏江渡發(fā)電廠
烏江水資源豐富,,年徑總流量達520億立方米,烏江渡發(fā)電廠是烏江干流梯級開發(fā)9座大型水電站中早期建成的一項重大水電工程,,位于烏江渡口上游1.5公里峽谷中,,電廠大壩為大型拱壩,高165米,,長395米,,壩頂寬30米。三臺發(fā)電機組安裝在壩底,,總裝機容量63萬千瓦,,總投資4億多元,1970年動工,,1982年竣工,,年發(fā)電量33.4億度。烏江渡發(fā)電廠是中國在巖溶地區(qū)建造的第一座高壩水電站,,在中國水電建設史上創(chuàng)建了奇跡,,受到聯(lián)合國大壩委員會高度重視。
2002年對烏江電站實行擴機增容改造,,在江北山腹建廠房,,安裝二臺發(fā)電機組,擴容后的烏江渡發(fā)電廠總裝機容量達到125萬千瓦,,年發(fā)電量達68億千瓦時,,是“西電東送”重要的能源基地,發(fā)電廠是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工業(yè)旅游的重要項目,。
庫區(qū)高峽平湖
烏江電廠大壩截斷烏江干流,形成煙波浩淼的高原平湖,,庫區(qū)有深水航道68公里,,溯江而上直達修文縣六廣碼頭,貫穿3個地市5個縣,。庫區(qū)山水雄奇,,洞怪石絕,有七峽,、九巖,、六十景。庫區(qū)內多條支流形成寬廣水域,,已形成“烏江大壩——兩河口——化覺——六廣”,,“烏江大壩——傣族公園——神石山莊——三沙大橋”兩條水上旅游黃金線。烏江兩岸山水洞石和植被組成變幻多姿的自然景觀,,懸崖,、瀑布、移民村落,、亞熱帶果林,、渡口碼頭、網(wǎng)箱養(yǎng)魚經(jīng)營旅游的水上人家組成極富詩情畫意的江峽風光,。烏江渡下游余慶縣境內的構皮灘水電站建成后,,將形成寧靜優(yōu)美的下游庫區(qū),乘船可直達下游幾個紅軍渡口,,形成水上旅游線和運輸線,。
茶山關
山川形勝極為險要,民謠有“行遍天下路,,難過茶山渡”之說,。古關原建于茶山關口,從關口巖畔開鑿石級古徑,,盤旋至渡口,,長1.5公里,江面波濤洶涌,,使人不寒而栗,。紅軍于1月10日在茶山關建立了青坑革命委員會,由錢承龍等8人組成,,開展革命活動,。紅軍為加強沿江警戒,在茶山關山梁上修建了戰(zhàn)斗工事,、碉堡,。有一名紅軍傷病員在茶山關醫(yī)治無效犧牲,,當?shù)厝罕娰I大棺木,葬在關口上,,每年設奠追思,。
摩崖石刻
烏江山高谷深,江流湍急,,是川黔道上天塹,,古代一直靠船筏漂渡,無法建橋,,文人墨客在山崖上雕刻了一些摩崖石刻,,有“氣及岷峨”、“懸崖”,、“絕壁”,、“山空水深”等。光緒六年(1880年),,貴州巡撫岑毓英奏請朝廷,,在烏江關巖和黃巖之間的安皋修建鐵索橋一座,三年建成,,19根鐵索平牽兩岸,,長18丈,寬1丈5尺,,鐵索上架木板行人,,費銀三萬多兩,索橋聯(lián)系修文和遵義,,稱為“修義橋”,。光緒十三年(1887年)和十九年(1893年)兩次大洪水,將鐵索沖斷,,今已無存,。烏江鐵索橋修成后,為紀念這項重大工程,,分別在山崖上刻了“黔水飛虹”,、“鐵鎖橫江”大型摩崖,高聳于電廠大壩南端山壁上,,赫然奪目,。
橋梁景觀
烏江鎮(zhèn)是橋梁匯集之地,在一公里長的江面架有三座橋梁,,構成烏江鎮(zhèn)特有的人文景觀,。兩側為210國道公路雙曲拱大橋,長300米,寬10米,,高40.54米,,1972年10月竣工通車。馬鬃嶺下橫江修建貴遵高等級公路斜拉吊組合橋,,長461米,,寬14.5米,主跨長288米,,吊塔高56米,,1997年底竣工通車,。吊拉橋東側,,修建了川黔鐵路大橋,八個橋墩,,長319.1米,,高45.04米,1965年鋪軌通車,。烏江古渡頭,,三橋飛跨,天塹變通途,,成為獨特景觀,。2005年3月動工修建貴遵高速公路復線,在烏江古渡口凌空架設規(guī)模宏偉的新烏江大橋,,飛跨兩岸山頭,,高百余米,是烏江諸橋中最具氣勢的大橋,。
梯子巖渡口
梯子巖紅軍渡口,,在烏江渡上游30公里,北岸是金沙縣,,南岸是息烽縣,。烏江渡發(fā)電站庫區(qū)未蓄水時,渡口原貌猶存,,水位提高100米,,紅軍渡口淹于水下,但兩岸石徑依然,,渡口山峰屹立,,是紅軍萬難不屈革命精神的寫照。梯子巖渡口,,是烏江紅色旅游區(qū)的共享資源,,從烏江電站大壩乘船溯江而上,便可領略山川雄姿,緬懷紅軍偉績,。
老君關
又名老軍關,,鎮(zhèn)南關。曾是紅三軍團五師一個營奉命駐防的地方,。雙龍寺,。原名龍巖寺,又名伏巖寺,。是紅軍進入老君關后的駐地,。古驛道和烏江關。是紅軍烏江追擊戰(zhàn)的主要戰(zhàn)場,。烏江江北老街,。舊名烏江渡。既是紅三軍團五師一個排駐扎的地方,,又是紅軍發(fā)動群眾,,開展政治、軍事活動的地方,。烏江渡口,。是當年紅軍重要渡口之一,曾駐軍隊進行軍事管制,。1939年,,在古渡碼頭上游,新建鋼桁架公路大橋,,古渡碼頭逐漸廢棄,,遺址擬維修復原。
解放軍烈士墓,。是1950年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zhàn)軍工兵營的兩名解放軍戰(zhàn)士到金雞坪執(zhí)行任務時遭土匪襲擊英勇犧牲的地方。兩名烈士均是遼寧省人,,犧牲時分別為21歲,、22歲。紅軍烈士墓,。是紅三軍團駐老君關的戰(zhàn)士,,于1935年1月到江南偵察敵情,開展革命活動,,宣傳群眾時被敵人殺害,。解放后,息烽縣烏江公社和平大隊為烈士墓立碑,,該墓需遷葬到烏江新建的紅軍烈士陵園,。紅軍戰(zhàn)斗工事,。是紅軍駐防烏江期間,在江北岸印子山,,轎子山山脈,、山頂挖掘的戰(zhàn)壕掩體等作戰(zhàn)工事。
旅游信息
美食:烏江渡還是美食之城,,具有獨特地方風味的餐飲美食中,,首推烏江豆腐鯰魚,獨特的配料和烹飪工藝,,造就了辣,、燙、香,、鮮的地方美食,,具有很高的營養(yǎng)滋補功效,號稱“中華一絕,,黔北一技”,。以烏江豆腐鯰魚為代表的地方美食聞名遐邇,,已建成烏江美食一條街,,有專營店37家,慕名前來品嘗的食客和旅游團隊絡驛不絕,。
住宿:可住烏江渡發(fā)電廠招待所,,衛(wèi)生,環(huán)境優(yōu)雅,。100—150元/每晚,,標間。
交通:在遵義客運站乘坐到烏江的汽車即到;也可乘坐到貴陽的客車,,途中在烏江鎮(zhèn)下車,。
門票:1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