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東文廟位于景東縣城西玉屏山下,始建于1682年,,80年代重新修繕,。文廟古建筑群由泮池、魁閣,、鐘鼓樓,、欞星門、大成殿,、大成門等組成,,總面積為5511平方米,,景東縣博物館設(shè)在此。主體建筑大成殿為單檐歇山頂抬梁式建筑,, 面闊5間20.7米,, 進深5間14.95米,琉璃瓦面,,檐下有斗拱28攢,,正脊置寶頂、吻獸等,,大殿立柱彩繪金龍,。整體建筑莊嚴宏偉。景東興建文廟,,從初建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現(xiàn)存的景東文廟建立1682年,,坐落于縣城西邊的玉屏山麓,,至今已有323年的歷史,是滇西南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筑之一,。
1986年被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省旅游局評定為AA級旅游景點,。2016年被普洱市旅發(fā)委評定為AAA級旅游景區(qū)。
云南省景東彝族自治縣本是我國西南邊陲開發(fā)較早的地區(qū)之一,,從瀾滄江畔的林街鄉(xiāng)丙況遺址發(fā)掘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遺物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塊古老而神秘的沃土上生息繁衍,,到唐代南詔時期,,便成為南方重鎮(zhèn),曾設(shè)銀生節(jié)度,,特別是到了明代,,景東衛(wèi)設(shè)立后,大批的軍屯,、民屯和商屯人員涌進景東,,帶來了中原先進的文化科學技術(shù)和生產(chǎn)經(jīng)驗,再經(jīng)與當?shù)馗髯迦嗣窆餐_拓,,極大地促進了景東經(jīng)濟和文化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且留傳下了光輝燦爛的物質(zhì)文化和精神文化,景東文廟就是其中之一。
古云:“禮樂可以戎兵,,詩書所以培善氣,。”自漢武帝“罷黜出百家,,獨尊儒術(shù)”后,,自上而下對儒學大力提倡,孔子的學說就逐步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造成“天下之學士靡然鄉(xiāng)風”的局面,。元末明初,儒學在景東興起,,于是始建文廟,,進行祭祀孔子活動,進行文化教育而穩(wěn)定社會,,傳播儒家學說培養(yǎng)并選用人才,,以期國家清明,,維護發(fā)展中央集權(quán)制封建大一統(tǒng)國家,。于是景東文廟成為景東儒家文化的傳播地,發(fā)揮了傳承我國古代文明,、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作用,,對景東歷史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就連景東陶氏土司,,也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多次捐銀修建文廟。清代景東文化名人程含章,,在外為官32年,,仍不忘桑梓,于嘉慶二十四年(1819),,命長子程承休將多年積蓄的薪俸銀3790兩捐回景東,,修葺文廟等,造福鄉(xiāng)民,。正是歷代的景東各族人民對孔子的偉大精神與人格魅力的敬仰,,才使景東文廟保存下來,成為云南除建水文廟以外的較為完好的文廟,。故此,,1986年8月20日被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2月21日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東文廟初建于塘窯,,明朝正統(tǒng)七年(1442)改建于南倉井西。明朝萬歷十五年(1587)遷至塘窯,明末焚毀,。清朝順治十七年(1660),,以景東縣令徐樹宏指揮宅為廟學,康熙二十一年(1682)遷至玉屏山麓,,三十九年(1700)再遷塘窯,。乾隆十七年(1752)復遷玉屏山麓,嘉慶十一年(1806),,道光二十一年(1841),,同治元年(1862),兵燹多有毀壞,,同治十三年(1874),,捐資再修。景東興建文廟,,從初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現(xiàn)存的景東文廟建立1682年,,坐落于縣城西邊的玉屏山麓,,至今已有323年的歷史。因景東歷史上是多事之地,,戰(zhàn)事不斷,,兵荒馬亂,幾經(jīng)修復,,幾經(jīng)毀壞,。文化大革命期間又遭嚴重破壞,致使文廟陳舊不堪,,面目全非,,房屋漏雨,圍墻傾斜,。直到1978年后,,人民群眾迫切要求修復文廟,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重視,,于1983年10月?lián)芸钚藿?,?986年底基本修建完畢。1994年,,對文廟大成殿,、右?guī)俊⑻熳优_石欄板等進行了完善修復,。1995年,,安裝了孔子像。2004年4月,再次對欞星門進行重修,,改建中軸路,,并對整座文廟建筑重新進行彩繪。于是景東文廟溢光放彩,,以嶄新秀麗的姿態(tài)展現(xiàn)在游客面前,,宛如一樽精雕細刻的藝術(shù)品,供人欣賞,,任人玩味,。
景東文廟,占地5292平方米,,座西朝東,,以縱向建筑為主,是中軸對稱的臺階式庭院,,由照壁,、泮池、六角亭,、鐘鼓樓,、欞星門、大成門,、天子臺,、大成殿及兩側(cè)的廂房組成,。前觀川河,,后枕玉屏,依山傍水,,古木參天,,閣樓角亭,鈴聲四揚,,古樸雄偉,,十分壯觀。
細游文廟,,千姿百態(tài),。照壁挺立,威嚴肅穆,。照壁前面,,空地一塊,右邊有棵兩抱古椿,,傘裝巍立,,遮天蔽日。照壁正中,是1986年重建的文廟大門,。大門前莫約三米,,一左一右,蹲著兩個大石獅子,,像兩個威武的衛(wèi)士,,守衛(wèi)著文廟。
大門前邊是半圓形的石階,,有五級,。大門兩側(cè)是精細的石雕,一對小石獅子抬著門檻,,兩扇朱紅大門上方,,是栩栩如生的木雕。
踏進大門,,是泮池,,1984年修復。泮池呈月牙形,,塊石砌成,,四周由四十五棵望柱和四十一塊欄板組成石護欄。泮池正中是凌空石拱橋,,一邊各由六課望柱和六塊欄板組成護橋欄板,。池外四周有水泥過道。過道外圍是草坪,。右邊的草坪上,,立一棵青松,給泮池增添了圣潔的色彩,。
據(jù)說,,文廟從前是考文官之地,常聚集許多騷人墨客,,非常熱鬧,。考中者就由考官領(lǐng)著游覽泮池,,游過泮池,,才算正式錄用。而今,,時過境遷,,泮池又成為攻關(guān)者的讀書之地。
跨過石拱橋,,沿石階而上十五級,,是塊草地,,草兒茵茵。走過草地,,再上十三級,,又是一塊平坦的草地,有古椿,、古梅,、楊眼等參天大樹,裝綴著草地,。古樹下,,有兩個六角亭相對而立,像美人站在樹下乘涼,。六角亭于1985年新建,,系穿斗式結(jié)構(gòu),重檐六方亭,,總體設(shè)計嚴謹,,式樣小巧,玲瓏耐看,;亭內(nèi)畫棟雕梁,,配有字畫,游人可在亭內(nèi)休息,。
跨過大溝上的小橋,,上五級臺階,就到了鐘鼓樓,。鐘鼓樓于1985年重修,,重檐歇山式屋頂,上下兩層,,登樓可舉目遠眺,,縣城川河盡收眼底。樓頂檐角上掛有銅鈴,,微風飄來,叮當作響,,似泉水叮咚,,給文廟增添了清雅情趣。
登上十一級臺階,,是塊水泥地,,2004年修建了石欄板,再登上七級臺階,,便是欞星門,。
欞星門,,于1983年、2004年重修,,是文廟建筑的核心,。它屬抬梁式牌樓木構(gòu)架,整個木構(gòu)架立于高一點五五米的須彌座上,。須彌座由巨石砌成,,四周有各種浮雕,龍飛鳳舞,,魚躍龍門,,鳥兒花朵等,形象逼真,。須彌座頂部前后分置一點八米高的滾墩石,,房檐下是耀眼奪目的平身科斗拱,計有七層,,置于額枋上承托檐檁屋頂,。屋頂為歇山式,蓋的是琉璃瓦,,紫黃綠三色,,組成方塊圖案。屋脊安有寶獅,、寶龍,、寶瓶等,檐角掛有風鈴,,轉(zhuǎn)枋上安有五顏六色的彩燈,,柱梁掛枋,詩畫相配,。前后平板上,,有三個耀眼大字——“欞星門”。欞星門飛檐交錯,,巍峨屹立,,金碧交輝,甚為壯觀,。
通過欞星門,,上五級臺階,又是一塊平地,,兩幢廂房南北對座,,1986年新建,屬穿斗式結(jié)構(gòu),,造型別致美觀,,設(shè)有美好窗,、燈籠窗等,板壁窗戶,,頂板屋檐,,都經(jīng)彩畫,絢麗多彩,,美不勝收,。
再上十一級臺階就是大成門。1984年重修,,屬穿斗式結(jié)構(gòu),,歇山式屋頂,里面前后設(shè)有長欄靠凳,,可供游客休息娛樂,。
大成門后邊正中,是一道八角形的大門,??绯龃箝T,是一個院子,,南北各有一幢廂房,,左廂房于1986年修建,右?guī)啃抻?994年修建,,建筑風格與上面介紹的兩幢廂房相仿,。院子里有緬桂、芒果各一棵,。大成門緊連天子臺,。
天子臺,1986年修復,,為水泥地板,,刻著六角形圖案,前邊兩角,,各栽翠竹一棚,,更使文廟顯得古樸清雅。1994年修建了天字臺的石欄板,,并安置上天字臺的龍板,、石獅等。2004年,,對天子臺的地面再次進行改造,用條石板鋪設(shè),,使之與古建筑更加諧調(diào),。
走過天子臺,,再上七級臺階,是文廟的主體建筑大成殿,。
大成殿,,1984年修復,屬抬梁式結(jié)構(gòu),,歇山式屋頂,,由二十八棵大圓柱支撐,柱基為石雕的鼓凳式及復盆式兩種,,用大跨度橫梁,,前檐有四層斗拱承檐檁,有兩棵金龍抱住于大殿前中,。1994年,,重新安裝了雕刻花鳥等圖案的門窗,并懸掛了皇帝親筆題寫的仿刻牌匾,。1995年1月28日,,安置了漢白玉雕成的孔子像。2004年,,添置了四配十二哲的雕像,。整個大殿寬敞宏偉,氣勢非凡,,給人予力量的美感和肅穆的神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