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消滅袁氏兄弟后,,夜宿鄴城,,半夜見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銅雀一只,荀攸言昔舜母夢見玉雀入懷而生舜,。今得銅雀,,亦吉祥之兆也,曹操大喜,,于是決意建銅雀臺于漳水之上,,以彰顯其平定四海之功。
銅雀臺在哪里,?在史書里,,在漢賦、唐詩、宋詞里,,在電視劇《三國演義》里,,都出現(xiàn)過。這就是今邯鄲市轄的臨漳縣城西17公里的“古鄴城遺址保護區(qū)”內(nèi)的三臺村西,。
銅雀臺位于河北臨漳縣境內(nèi),,距縣城18公里。這里古稱鄴,,古鄴城始建于春秋齊桓公時,,在三國時期,曹操擊敗袁紹后營建鄴都,,修建了銅雀,、金虎、冰井三臺,。銅雀臺到明代末年已基本被毀,,地面上只留下臺基一角。據(jù)文物保護部門介紹,,到此訪古的游客不斷增多,,臨漳縣準備以曹魏時期三臺原貌為版本,動工重建銅雀臺等鄴城三臺,。一總投資7562萬元的項目已經(jīng)有關(guān)部門批準,。按照規(guī)劃,除了重建三臺,,還將建設(shè)三臺文物展覽館,、鄴城模型和銅雀臺文化公園。
中國古代的臺式建筑始于周,,成長于春秋,、戰(zhàn)國,至秦漢日趨完美,。曹操在鄴城建三臺,、特別是銅雀臺,是我國古代臺式建筑的杰作,。銅雀臺初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后趙、東魏,、北齊屢有擴建,。這是以鄴北城城墻為基礎(chǔ)而建的大型臺式建筑。當時共建有三臺,,前為金鳳臺、中為銅雀臺、后為冰井臺,。歷史上的銅雀臺到底是什么模樣,?我想或許與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摸樣差不多。據(jù)史書載,,銅雀臺最盛時臺高十丈,,臺上又建五層樓,離地共27丈,。按漢制一尺合市尺七寸算,,也高達63米。在樓頂又置銅雀高一丈五,,舒翼若飛,,神態(tài)逼真。在臺下引漳河水經(jīng)暗道穿銅雀臺流入玄武池,,用以操練水軍,,可以想見景象之盛。
2012年11月8日,,河北臨漳縣鄴城博物館和銅雀三臺遺址公園被河北省科學(xué)技術(shù)廳認定為河北省第三批省級科普基地,。這是邯鄲惟一入選的縣區(qū),也是該縣繼鄴城遺址產(chǎn)業(yè)園榮獲2012年河北省“十大文化產(chǎn)業(yè)項目”之后獲得的又一殊榮,。銅雀三臺遺址公園于2011年成功榮膺國家AAA級景區(qū),,是人們了解曹魏歷史的代表性場所。公園內(nèi)現(xiàn)有金鳳臺遺址,、銅雀臺遺址,、文昌閣、碑廊和曹操轉(zhuǎn)軍洞,、曹操塑像,、文物陳列館、建安七子館,、鄴城及遺址現(xiàn)狀展示館等,,生動直觀的展示了鄴城文化的魅力,游客能在游覽中愉悅的接受科普旅游知識,。
銅雀臺,,達到了中華國古代臺式建筑的頂峰。銅雀臺初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十六國后趙石虎時,,在曹魏銅雀臺原有十丈高的基礎(chǔ)上又增加二丈,并于其上建五層樓,,高十五丈,,共去地二十七丈,。窗戶都用銅籠罩裝飾,日初出時,,流光照耀,。又作銅雀于樓頂,高一丈五尺,,舒翼若飛,。《中記》記載,。
北齊天保九年(558年),,征發(fā)工匠三十萬,大修三臺,。整修后,,銅雀臺一度改名為“金鳳臺”。到唐代,,又恢復(fù)了舊名“銅雀臺”,。元末,銅雀臺被漳水沖毀一角,,周圍尚有一百六十余步,,高五丈,上建永寧寺,。
明朝中期,,三臺還存在。明末,,銅雀臺大半被漳水沖沒,。如今的銅雀臺,在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后面,,只剩下一掊不足十米高的夯土堆,,在其前方的金鳳臺也只有不足二十米高。
臨漳古稱鄴,,西晉為避愍帝司馬鄴諱,,將鄴城易名“臨漳”,因北臨漳河而得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鄴城作為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居中國北方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中心長達四個世紀之久,,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使臨漳享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譽。
銅雀臺與建安文學(xué)有著不解之緣,。東漢末年,,北方一大批文學(xué)家,如曹操,、曹丕,、曹植、王粲,、劉楨,、陳琳、徐干,、蔡文姬,、邯鄲淳等,他們聚集在銅雀臺,,用自己的筆直抒胸襟,,慷慨任氣,抒發(fā)渴望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閔時悼亂,,反映社會現(xiàn)實和人民群眾的悲慘生活,掀起了我國詩歌史上文人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高潮,。由于其時正是漢獻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稱為建安文學(xué)。
曹操既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又是開一代文風(fēng)的文學(xué)家,,聚集在他身邊的這些文學(xué)家被稱為"鄴下文人集團",他們的聚集是由于曹操對文學(xué)的熱愛,。他在為諸子設(shè)置的官署中專門有"五官中郎將文學(xué)"一職,,于是曹丕、曹植大都以這一名義將建安七子等眾多文人網(wǎng)絡(luò)門下,,形成集團,。雖然這不是專為文學(xué)創(chuàng)作而成立的組織,但卻是文學(xué)家的核心,,為組織文學(xué)活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其活動方式主要有游銅雀臺歡宴時的賦詩,,如建安七子中大量的《公宴》詩;命題創(chuàng)作,,始自銅雀臺新成時"太祖悉將諸子登臺,,使各為賦",后成為習(xí)慣,;同一題目大家同時作,,如《柳賦》即曹丕、王粲等同時所作,;文學(xué)家之間贈答,、品評之作,如大量的贈詩及曹丕的《與吳質(zhì)書》,、《典論》,、《與楊德祖書》等中國最早的文學(xué)評論集等。這種組織起來的文學(xué)活動極大地促進了當時的文學(xué)繁榮,,并為后世的文學(xué)活動提供了范例,。由于這些人深受曹氏父子的影響,創(chuàng)作風(fēng)格大體相近,,一改東漢以來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上彌漫的華而不實之風(fēng),,形成了具有鮮明的現(xiàn)實主義風(fēng)格的“建安風(fēng)骨”。曹操的《步出夏門行》,,王粲的《初征》,,曹丕的《典論》,曹植的《洛神賦》,、《登臺賦》,,蔡文姬的《悲憤詩》、《胡笳十八拍》等至今仍深受世人的喜愛,。這些作品大都是在鄴城銅雀臺所作,。
這個"鄴下文人集團"隨著曹操的去世、曹植的被逐以及一場莫名其妙流行于鄴城的瘟疫而風(fēng)流云散,,死者大部分葬于鄴城銅雀臺西20里的曹操墓周圍,。400年后唐代詩人溫庭筠拜謁陳琳墓時寫了一首極有感情的詩作"曾于青史見遺文,今日飄蓬過此墳,,詞客有靈應(yīng)識我,,霸才無主始憐君。石麟埋沒藏春草,,銅雀荒涼對暮云,。莫怪臨風(fēng)共惆悵,欲將書劍學(xué)從軍",。如今的銅雀臺,,在國務(wù)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后面,,只剩下一掊不足十米高的夯土堆,在其前方的金風(fēng)臺也只有不足20米高,,象兩位老人孤零零地屹立在京深高速旁問候著過往的行人,。而其身旁則是一批依托銅雀臺名氣新建的旅游設(shè)施煥發(fā)著勃勃生機,真正是"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如果不是僅從建筑的角度出發(fā),而是兼顧到建筑和文化的雙重角度,,我們不能不承認,,有些歷史上著名的“臺”,,應(yīng)該專辟一章,。清人李斗《揚州畫舫錄》卷十七云:
兩邊起土為臺,可以外望者為陽榭,,今曰“月臺”,、“曬臺”。晉麈曰:
“登臨恣望,,縱目披襟,,臺不可少。依山倚,,竹頂木末,,方快千里之目?!焙衔醮号_,,為江南臺制第一杰作。
“熙春臺”在瘦西湖內(nèi),,是清代揚州為迎鑾而建的豪華建筑,,高出地表,面朝湖水,,當時號稱“江南第一”,。除了熙春臺外,歷史上還有一些更為著名的臺,,像“鳳凰臺”,、“銅雀臺”,以及各種“釣魚臺”等,。
“銅雀臺”在哪里,?在史書里,在漢賦,、唐詩,、宋詞里,,銅雀臺都只是一個憑各人想象的虛擬形象。真實的銅雀臺,,是在今邯鄲市臨漳縣城西十七公里的古鄴城遺址內(nèi)的三臺村西,。這里原是三國時鄴城的舊址,前臨河洛,,背倚漳水,,虎視中原,凝聚著一派王霸之氣,。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取得北征、東進等勝利之后,,在此大興土木,,建成銅雀、金鳳,、玉龍三臺,。其中銅雀臺最為壯觀,臺上樓宇連闕,,飛閣重檐,,雕梁畫棟,氣勢恢宏,。建成之日,,曹操在臺上大宴群臣,慷慨陳述自己匡復(fù)天下的決心和意志,,又命武將比武,,文官作文,以助酒興,。一時間,,曹氏父子與文武百官觥籌交錯,對酒高歌,,大殿上鼓樂喧天,,歌舞拂地,盛況空前,。但如今,,歷經(jīng)了千年風(fēng)雨洗蝕,昔日的銅雀臺已只剩下一堆殘垣頹壁,。千余平方米的黃士青磚臺基,,孤獨地靜臥在蓑草斜陽中,任憑游人叩問,也終是無言,。
史載,,銅雀臺原高十丈,殿宇百余間,。臺成,,曹操命其子曹丕登臺作賦,有“飛間崛其特起,,層樓儼以承天”之語,。次子曹植,才思敏捷,,援筆立就,,也寫下了《登臺賦》一篇,操大異之,,傳為美談,。其略曰:“見天府之廣開兮,觀圣德之新營,。建高殿之嗟峨兮,,浮雙閥乎太清。立沖天之華觀兮,,連飛閣乎西城。臨漳川之長流兮,。望眾果之滋榮,。仰春風(fēng)之和穆兮,聽百鳥之悲鳴,?!笨梢娿~雀臺不但地基高,地基上的建筑更高,。曹操用重金從匈奴贖回著名才女蔡文姬,,在銅雀臺上接見并宴請她,蔡文姬便在此演唱了著名的《胡笳十八拍》,。銅雀臺及其東側(cè)的銅雀園,,當時是鄴下文人創(chuàng)作活動的樂園。銅雀臺與建安文學(xué)有著不解之緣,。曹操,、曹丕、曹植,、王粲,、劉幀、陳琳、徐干,、蔡文姬,、邯鄲淳等,經(jīng)常聚集在銅雀臺,,用自己的筆直抒胸襟,。他們慷慨任氣,抒發(fā)渴望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他們憫時悼亂,,反映社會現(xiàn)實和人民群眾的悲慘生活。他們在銅雀臺上掀起了中國詩歌史上文人創(chuàng)作的一個高潮,。由于其時正是漢獻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稱為“建安文學(xué)”。據(jù)《水經(jīng)注》記載,,曹操還曾經(jīng)在銅雀臺接待王修,。嚴才叛亂,攻打掖門,,王修聞變,,率領(lǐng)部屬急奔宮門救援。曹操在銅雀臺上望見,,說:“彼來者,,必王叔治也?!保ㄍ跣拮质逯危┯纱丝磥?,銅雀臺不但是文宴場所,而且也是戰(zhàn)略要地,。
曹操既是政治家,、軍事家,又是開一代風(fēng)氣的文學(xué)家,。聚集在他身邊的那些文人,,被稱為“鄴下文人集團”。他們的聚集,,主要是由于曹操對文學(xué)的熱愛,。他們的活動方式,則有游銅雀臺歡宴時的賦詩,,如“建安七子”中大量的《公宴》詩,,又有命題創(chuàng)作、同題共作,、互評詩作等,。這種有組織的文學(xué)活動,,極大地促進了當時的文學(xué)繁榮。曹操的《登臺賦》,、王粲的《登樓賦》,、曹丕的《典論》、曹植的《洛神賦》,、蔡文姬的《悲憤詩》等,,至今仍深受世人的喜愛。而這些作品,,大都是在鄴城銅雀臺所作,。
十六國后趙石虎時,在曹魏銅雀臺原有十丈高的基礎(chǔ)上又增加二丈,,并于其上建五層樓,,高十五丈,共去地二十七丈,。巍然崇舉,,其高若山。窗戶都用銅籠罩裝飾,,日初出時,,流光照耀。又作銅雀于樓頂,,高一丈五尺,,舒翼若飛。(中記》記載,,銜五色流蘇,,又安全鈕屈戍屏風(fēng)床。石虎又在銅雀臺下挖兩個井,,二井之間有鐵梁地道相通,叫做“命子窟”,,窟中存放了很多財寶和食品,。像兩位老人孤零零地屹立在京深高速公路旁問候著過往的行人。
古鄴城是在古邯鄲衰微成一個普通的郡縣以后,,在河北土地上崛起的第二個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是自曹魏到楊隋四百余年間,后趙,、前燕,、東魏、北齊等割據(jù)王朝的都城,。中國古代的臺式建筑肇始于周,,成長于春秋、戰(zhàn)國,至秦漢日趨完美,。曹操在鄴城建三臺,,特別是銅雀臺,達到了我國古代高臺建筑的頂峰,。
建安十五年(210年)冬,,筑銅雀臺?!端?jīng)注·卷五·濁漳水》記載:在鄴城的西北隅,,以墻為基,臺高十丈,,有屋百余間,。魏武望奉常王叔治處也。嚴才叛亂,,攻掖門,,王修聞變,率領(lǐng)部屬急奔宮門救援,,曹操在銅雀臺上望見之說:“彼來者,,必王叔治也”。(王修字叔治)從此記載看,,銅雀臺不但是曹操和賓客們飲宴賦詩的地方,,而且是戰(zhàn)備要地。
按《三國志·魏志》:銅雀臺新成,,公將諸子登之,,使各為賦。次子曹植,,才思敏捷,,援筆立就,寫下了《登臺賦》,,傳為美談,。操大異之。其略曰:“見天府之廣開兮,,觀圣德之新營,。建高殿之嵯峨兮,浮雙闕乎太清,。立沖天之華觀兮,,連飛閣乎西城。臨漳川之長流兮,,望眾果之滋榮,。仰春風(fēng)之和穆兮,,聽百鳥之悲鳴?!?魏文帝曹丕也寫了《登臺賦》,,其名句為:“飛閣崛其特起,層樓嚴以承天,?!?/p>
曹操用重金從匈奴贖回漢末著名女詩人蔡文姬,在銅雀臺上接見并宴請了她,,讓她演唱了其名著“胡笳十八拍”,。銅雀臺及其東側(cè)的銅雀園是鄴下文人創(chuàng)作活動的樂園。
銅雀臺位于三臺中間,,南與金虎臺,、北與冰井臺相去各六十步。中間閣道式浮橋相連接,,“施,,則三臺相通,廢,,則中央懸絕”,。
十六國后趙石虎時,在曹魏十丈高的基礎(chǔ)上又增加二丈,,并于其上建五層樓,,高十五丈,共去地二十七丈,。巍然崇舉,,其高若山。窗都用銅籠罩裝飾,,日初出時,,流光照耀。又作銅雀于樓頂,,高一丈五尺,,舒翼若飛?!多捴杏洝份d:石虎時,銅雀臺有殿室一百二十間,,房中有女監(jiān),、女妓。正殿上安御床,,掛蜀錦流蘇帳,,四角設(shè)金龍頭,,街五色流蘇,又安金鈕屈戍屏風(fēng)床,。又在銅雀臺挖兩個井,,二井之間有鐵梁地道相通,叫“命子窟”,,窟中存放了很多財寶和食品,。 北齊天保九年(公元558年),征發(fā)工匠三十萬,,大修三臺,。整修后,銅雀臺改名為金鳳臺,。唐朝又恢復(fù)了舊名,。
該臺馳名中外,歷代名人題詠甚多,,其中唐代詩人杜牧在他的《赤壁》中曾有“東風(fēng)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名句。
鄴城前臨河洛,,背倚漳水,,虎視中原,凝聚著一派王霸之氣,,先后成為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居黃河流域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中心長達四個世紀,。以銅雀臺為標志的古鄴城,因中軸對稱,、分區(qū)布局,、功能明確成為“中國古代都城建設(shè)之典范”。
銅雀臺賦
作者:曹植
從明后以嬉游兮,,登層臺以娛情,。見太府之廣開兮,觀圣德之所營,。
建高門之嵯峨兮,,浮雙闋乎太清,。立中天之華觀兮,連飛閣乎西城,。
臨漳水之長流兮,,望園果之滋榮。立雙臺于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
連二橋于東西兮,若長空之蝃蝀,。俯皇都之宏麗兮,,瞰云霞之浮動。
欣群才之來萃兮,,協(xié)飛熊之吉夢,。仰春風(fēng)之和穆兮,聽百鳥之悲鳴,。
云天垣其既立兮,,家愿得乎獲逞。揚仁化于宇宙兮,,盡肅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為盛兮,豈足方乎圣明,?休矣,!差矣!惠澤遠揚,。
翼佐我皇家兮,,寧彼四方。同天地之規(guī)量兮,,齊日月之輝光,。
永尊貴而無極兮,等年壽于東皇,。御龍旂以遨游兮,,回鸞駕而周章。
思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愿斯臺之永固兮,樂終古而未央!
赤壁
作者: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fēng)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注釋
1,、此詩又見李商隱集。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赤壁山,,在長江南岸,,即三國時赤壁大戰(zhàn)之地。
2,、不與:若不與,。
3、銅雀:建安十五年(210)曹操于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建造銅雀臺,,因樓頂鑄有大銅雀而得名,。《水經(jīng)注·濁濟水篇》:"鄴西三臺,,中曰銅雀臺,,高十丈,有層百一間,。"二喬:《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喬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喬,,瑜納小喬,。裴注引《江表傳》曰:"策從容戲瑜曰:'喬公二女,雖流離,,得吾二人作婿,,亦足為歡。'"
此論兵之詩,,立意奇特,,不寫赤壁史實,卻以假設(shè)發(fā)言:若無東風(fēng)助周郎,,說不定戰(zhàn)爭的勝負就相反了,。表面看來,這似乎是一種歷史偶然論,。而另一層深意,,大約是杜牧自負深知兵法,認為周瑜當時之用兵,,并無必勝的把握,,就算萬事俱備,只欠東風(fēng),,但若無東風(fēng),,則萬事皆成徒勞矣。前人以為杜牧過分夸大了東風(fēng)的作用,。其實杜牧的見解是非常有道理的,,戰(zhàn)爭的勝負,,的確需要百慮而無一失,有一失則足以毀百慮,。古今中外無數(shù)戰(zhàn)事是因一著不慎而導(dǎo)致滿盤皆輸?shù)?,這其實是極普遍的真理。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三十四回里介紹銅雀臺時道:“卻說曹操於金光處,,掘出一銅雀,,問荀攸曰:‘此何兆也?’攸曰:‘昔舜母夢玉雀入懷而生舜,。今得銅雀,,亦吉祥之兆也’。操大喜,,遂命作高臺以慶之,。乃即日破土斷木,燒瓦磨磚,,筑銅雀臺于漳河之上”,。此說毫無根據(jù),卻提示了羅貫中在構(gòu)思三國故事時,,也思考過銅雀臺名字的出處問題,,只是不得其解,才虛擬出這段情節(jié)來,。銅雀臺名字的由來,,古詩《歌》提供了一條線索:
長安城西雙員闕,上有一雙銅雀,。一鳴五谷生,,再鳴五谷熟。
西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 年),,漢武帝在長安西郊上林苑里營造建章宮,,雙圓闕是建章宮的一組建筑物。古代王侯的府邸,,為了炫耀權(quán)勢,,在大門的兩側(cè)建有成雙的塔樓,稱做“闕”,。漢闕的頂上,,常常有鳥形的裝飾物。雙圓闕是夾著建章宮北宮門的兩座塔樓,,塔樓的頂上,,安裝有一對銅鑄的鳳凰,就是古詩《歌》中的銅雀。東漢張衡的《西京賦》形容雙圓闕高高聳立在空中,,有如海邊屹起的一對山峰,。稍后的古藉給出具體的數(shù)字:雙圓闕“高二十五丈”,銅鳳凰“高丈余”,。西漢一尺相當於今天公制的 23.2厘米,,換算下來,闕樓加上銅雀,,總高度超過六十米。以當時的技術(shù)水平,,有無可能性建造這樣高的建筑物,,有待建筑學(xué)家們的論證。公元26年,,赤眉軍撤離長安城時,,放火焚燒了城內(nèi)外的皇家宮苑,建章宮成為一片焦土,,雙圓闕被毀,。
雙圓闕焚毀后一百八十四年,曹操在鄴城城墻上筑起了以“銅雀”為名的高臺,。與雙圓闕不同,,銅雀臺上并沒有安裝銅雀。建安文人,,包括曹氏父子,,在詩文中沒有一個字提到過銅雀臺上有銅雀。西晉左思的《魏都賦》,,鋪陳了鄴城的山川,、物產(chǎn)、宮苑,、市里,,在述及三臺時,僅以“三臺列峙以崢嶸”一句話帶過,。記載鄴城最為詳細的現(xiàn)存古藉是北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在介紹三臺時僅說:“中曰銅雀臺,高十丈,,有屋百一間”,,也沒有說銅雀臺上有銅雀;在述敘后趙君主石虎翻修銅雀臺時,,才說“又作銅雀於樓巔,,舒翼若飛”,這已經(jīng)是公元336年,后趙遷都鄴城以后的事情了,。后世許多著作引用《水經(jīng)注》的這一段文字時,,不細分三國時期的銅雀臺和十六國時期的銅雀臺,使讀者形成銅雀臺上始終都有銅雀的錯覺,。曹操沒有在銅雀臺上安裝銅雀,,很可能是受到禮法制度的約束。漢人衣帽,、車乘的式樣,、顏色和附加裝飾物都要求與使用者的身份相稱,在《后漢書》輿服志里有詳盡的記述,。對建筑物也有類似的規(guī)定,,有《后漢書》皇甫嵩傳為證:“嵩討張角,路由鄴,,見中常侍趙忠舍宅逾制,,乃奏沒入之”,有關(guān)的條文則已經(jīng)失傳,。當時曹操官居丞相,,封爵是武平侯,還沒有進位到魏王,,也許還沒有資格在建筑物頂部用鳳凰當裝飾物,。
所以這名字應(yīng)該是曹操起的。
在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孔明用智激周瑜時,,篡改了曹植的《銅雀臺賦》,將“連二橋于東西兮,,若長空之蝃蝀,。”改成了“攬二喬于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
眾所周知,,二喬,,即大喬、小喬,,分別是孫策,、周瑜的妻子??酌鳛榱舜偈怪荑ぢ?lián)合起來抗擊曹操,,特用激將法來激怒周瑜,,使周瑜聽孔明背誦完修改版《銅雀臺賦》后,果然馬上被激怒,,離座指北而罵曰:“老賊欺吾太甚,!”并當即表示:“吾承伯符寄托,安有屈身降操之理,?適來所言,,故相試耳。吾自離鄱陽湖,,便有北伐之心,,雖刀斧加頭,不易其志也,!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賊?!庇谑牵酌鞯募⒎愋Я?。
當然,,羅貫中的這段記載,也不是沒有根據(jù)的,。早在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在《赤壁》中就有這樣的詩句“東風(fēng)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笨梢姡覀兺耆梢酝茰y,,羅貫中在描寫這一段時,,多少受了這句詩的啟發(fā)吧。在新版的《三國》中也證實了這一點,,新版《三國》曹植在做此賦之前周瑜就已經(jīng)死了,,高希希導(dǎo)演把握的很準確,所以更加證實了孔明篡改《銅雀臺賦》只是推測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