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興慶區(qū)的承天寺內(nèi),,始建于西夏垂圣元年(1050年)。據(jù)載,,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死后,,其子年幼登位,皇太后為保其子“圣壽無疆”,,祈望李家天下和西夏江山“延永”堅固,。建造了承天寺和佛塔。
承天寺坐西朝東,,由前后兩進院落組成,。殿屋廊宇,規(guī)模宏大,;前院是五佛殿和承天寺塔,;后院有韋馱殿和臥佛殿。古時,,承天寺時有“東土名流”,、“西天達士”往來,香火鼎盛,,游人不絕,。它與武威的護國寺、張掖的臥佛寺一樣,,都是西夏的佛教,。2006年05月25日,,承天寺塔作為清代古建筑,被國務(wù)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塔室呈方形空間,,室內(nèi)各層為木板樓層結(jié)構(gòu),有木梯盤旋而上,。塔身一至二層各面設(shè)券門窗式壁龕,,三、五,、七,、九層設(shè)南北券門式明窗,塔身各層收分較大,,每層之間的塔檐上下各挑出三層棱牙磚,。各層檐角石榴狀的鐵柄上掛有鐵鈴,微風吹過,,丁當作響,。塔身十一層以上挑出五層棱角牙磚,上建八面攢尖頂剎座,,其上立桃形綠色琉璃塔剎,。四、六,、八,、十層設(shè)東西向多門式明窗,十一層設(shè)四明四暗圓窗,。整座塔造型挺拔,,呈角錐形風格,古樸簡潔,。?塔身11層,。內(nèi)呈方形空間,1~3層不設(shè)窗洞,;4~10層,,每層交替設(shè)置拱形窗洞,偶數(shù)層為東西向,,奇數(shù)層為南北向,,頂層四面開大型圓窗,十分敞亮,。塔內(nèi)有木梯可盤旋而上,,登頂層,憑窗眺望,古城風光和塞上景色盡收眼底,。遇上秋高氣爽,,還可以在天地連接處看到一線黃河。
承天寺塔是寧夏惟一有文獻記載始建年代的古塔,。據(jù)明代《弘治寧夏新志》記載:“承天寺塔在承天寺內(nèi),,偽夏(西夏)所建,一十三級,,有殘碑可考,。”《夏國皇太后新建承天寺瘞佛頂骨舍利碑》載:西夏建國皇帝李元昊死后,,皇太后沒藏氏為了“幼登宸極”的小皇帝李諒祚,,保“圣壽以無疆,,俾宗祧而延永”,于西夏毅宗諒祚天祐垂圣元年(1050年)“役兵數(shù)萬”,,歷時五六年修建了承天寺和承天寺塔,。并將西域僧人進獻的佛骨,以金棺銀槨貯埋于塔基下,。西夏福圣承道三年(1055年),,又將宋朝所賜的《大藏經(jīng)》置于寺內(nèi)。塔寺建成后,,延請回鶻高僧登座講經(jīng),,皇太后與皇帝經(jīng)常即席聆聽。寺內(nèi)香火旺盛,,僧人不絕,,與當時涼州護國寺、甘州臥佛寺齊名,,是西夏的佛教之一,。與靈武鎮(zhèn)河塔互稱為“姊妹塔”。
承天寺塔在元明時期,,曾遭兵火和地震的危害,,明初時僅“一塔獨存”。后來,,朱元璋第十六個兒子明慶靖王朱栴,,重修了寺院,增建了殿宇,,承天寺以“梵剎鐘聲”名噪塞上,,成為明代寧夏八景之一。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1月3日)大地震,,塔,、寺全部震毀?,F(xiàn)在看到的承天寺塔,為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重修,,保留了原西夏佛塔的基本形制,。
如今,承天寺塔已得到人民政府的很好保護,,并被定為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文物保護單位,。寺院內(nèi)修建了博物館,增建了古建筑展室,,收藏了許多寧夏歷史,、民族、軍事等方面珍貴的文物,,成為人們觀賞和游樂的重要活動場所,。
承天寺塔現(xiàn)在是西夏博物館所在地,街道周圍有很多小飯館,,有幾道菜很出名的,,算是銀川的特色菜,一般稍微大一點的館子都有,。其一燴羊雜碎:燴羊雜碎,,風味獨特。其制作方法是:用羊的內(nèi)臟,、頭蹄肉,,經(jīng)仔細沖洗后,入開水鍋煮熟后撈出,,切成絲,。以原湯下入切好的雜碎絲,加蔥,、姜,、蒜末、紅辣油,、味精,、香菜,即成燴羊雜碎,。那紅色的便是辣椒油,,綠色的是青蔥香菜末,油色下面是乳白色的鮮湯,,喝一口鮮湯吃一口雜碎,,不膻不膩,味道香醇濃郁。 其二手抓羊肉:以國強和老毛,,不過味道都過得去,,當然好的要去吳忠吃。其三是糖醋黃河鯉魚,,其四是清蒸羊羔肉,。這幾道大吃小吃都很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