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文廟雖始建于元朝,,卻是在明代遷建。因其特定的祭孔功能,,楚雄文廟與當時的各地文廟差異并不大,。彼時,楚雄地處南方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站點,,建成初期規(guī)模宏大,,只是在后期漸漸有所縮小。
如今,,楚雄文廟的大范圍內主要由鹿城小學與楚雄市教師培訓中心使用,、管理。走過鹿小大門,,映入眼簾的是尊經閣,。尊經閣坐北向南,是整個文廟建筑群北端的建筑,,往南依次是大成殿,、大成門;大成殿前是天子臺,,周圍有石欄桿,,設有石臺階,臺前立有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標志碑,,兩側則是東廡,、西廡;而過了大成門,,兩側則是名宦祠,、鄉(xiāng)賢祠,,再往南,便是三元橋和泮池,,被稱為“三山四?!保貎群扇~蓮蓮,,五百多年前設計的三座單孔石拱橋如今仍是鹿小師生通向運動場的重要通道,,東、中兩橋的橋面被學校修葺一新,,雖然是水泥鋪面,,但石塊搭建的橋身和未修葺的東橋,一塊塊古舊的青石板和隱約可見的刻字磚石一覽無遺,,幽幽地說著古老的故事,。文廟內古建筑對稱有序,古柏參天,,綠樹成蔭,,青石板與荷葉相映成趣。
文廟為封建官署建筑,,所用木材考究,,得以保存至今。大成殿看似兩層檐,,實為一層,。采用的重檐歇山頂設計也是典型的皇家建筑風格,鏤空木雕,,彩畫均為龍、瑞獸,、牡丹等寓意吉祥的中國傳統吉祥圖案,。大成殿大門為三合六扇門,上層鏤空雕刻,,中下部分為浮雕,。門上雕刻的正是古老的儒家經典《大學》的前半部分的內容,“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文廟當中,,見得多的建筑材料便是木材。木材易于鏤空,、雕刻,,已成官署、孔廟的首選,。木柱子下的柱礎石與起支撐作用的須彌座便是典型的明代建筑風格,。如今歷經滄桑歲月,,柱礎石與須彌座上雕刻的圖案已經部分模糊,有所陳舊,。一位對文廟,、民居很有研究的業(yè)內人士說:“陳舊就對了,嶄新的都是后來修的,,并非原汁原味”,。歲月如刀,石頭也經不起歲月的張牙舞爪,。
如今,,楚雄文廟因多次修繕,保存至今的明代早期建筑并不多,,相比而言,,大成殿則保存較為完整。此外,,泮池體量較大,,設計合理,功能實用,,形式自成一體,,為明代中期建筑。
現今的楚雄文廟歸鹿城小學與楚雄市教師培訓中心共同使用,、管理,。事實上,楚雄文廟與學校合二為一,,“同體”是有傳統的,。1932年,創(chuàng)始于1906年的鹿城小學前身楚雄第一高等小學堂,,遷入文廟至今,。如今,鹿小已是我省一級二等示范學校,。1978年,,文廟西區(qū)也成立了今為楚雄市教師培訓中心的前身——楚雄縣教師進修學校。自此,,文廟東,、中、西便形成鹿城小學使用,、管理東區(qū),、中區(qū),楚雄市教師培訓中心使用,、管理西區(qū)大部分的格局,,文廟中可供百姓參觀的僅剩尊經閣,,卻也大門緊鎖,門頭上也多了塊“圖書館”的牌子,,尊經閣現在已經成了鹿小的圖書館,。
而跨進鹿小的電子門,大成殿前也擺放著許多課桌椅,,殿內供奉的孔子塑像旁的兩邊則是現代書法展,。大成殿的兩側已成了鹿小的辦公室和倉庫。大成門內,,鹿小的校長辦公室與書記辦公室亦對門而立,,玻璃、鋼筋,、石灰,、水泥、磚頭這些現代的建筑元素已經侵入到有著五百多年歷史的文廟建筑群中,。
如今鹿小采用的是封閉式管理方式,。文廟已不再任由百姓自由出入,文廟雖漸漸淡出百姓視線,,但并不顯孤寂,。書聲瑯瑯中,文廟的保護也被文物保護工作者看在眼里,。
據悉,,如今楚雄文廟的申報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工作已經完畢,并已經通過省級評審,,正在等著國務院通過,。據當地有關人士介紹,目前,,市教師培訓中心已準備搬遷,。事實上,文物管理部門,、鹿小、教育部門,、政府已先后多次開會協商文廟的恢復和保護,,均談及鹿小的整體搬遷問題,但是經費是個難題,。鹿小的搬遷需要一大批經費,,同樣,文廟的恢復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據透露,,文廟在前幾年曾有過教育部門和社會募捐所做的修復,,但在施工中,沒有遵循文物保護的一些相關規(guī)定和維修原則,,維修水平不達標,,改變了原貌,原有風格在逐漸發(fā)生著變化,。
確實,,在文物的保護中,經費是大的掣肘,。據一位曾擔任過楚雄州文化局干部的知情人士介紹,,在幾年前,楚雄州文化局一年的用于文物維修的經費只有一百萬元,。事實上,,文物修繕是一項細致而嚴謹的工程,需邀請有資質的專業(yè)的維修隊伍,,在修繕中絕對不允許破壞文物的建筑風格,。
值得一提的是,據知情人士透露,,龍江公園的民族和睦門,,就是原文廟的欞星門。后因種種原因,,于上世紀八十年代修建龍江公園時安家于此,。民族和睦門正反兩面分別刻著民族和睦和北浦朝煙八個大字。欞星門下方,,已經由原來的石雕門柱,,改成了鋼筋、水泥石墩,。而樹立在一旁的木牌在解釋“民族和睦”時也提到,,“龍江公園內的民族和睦牌,始建于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