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十四年(1354年),,建孔子廟,,廟址在粥衙東側(cè),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毀于兵燹,。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又重建,。明天順二年(1458年)重修大成殿及東西兩廡,并刻“石屏州廟學(xué)記”碑以記其事,。明嘉靖二年(1523年)至天啟五年(1625年),,對文廟進行了兩次大規(guī)模的修繕和擴建。清初順治元年(1644年),,知州劉維世和學(xué)正羅天柱又主持進行了全面修繕,,使文廟面貌煥然一新。
欞星門為木石結(jié)構(gòu)牌坊,,通面闊31米,,進深3.88米,通高13.5米,正中一間寬4.25米,,進深3.88米,,左右兩間各寬3.6米,進深3.88米,。牌坊正面匾額書“欞星門”,背面書“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的頌詞,,為清乾隆時石屏州學(xué)正,蒙化(今巍山)人張瑞亮所書,。鑲嵌于牌坊左右墻壁上的“太和元氣”四字,,為清康熙(1662—1722)時石屏舉人涂晫所書,背面“鳶飛魚躍”四字為州人劉宣所書,。
東西向兩邊側(cè)門各寬2.18米,,進深1.74米,牌坊為單檐歇山頂,,呈品字型,,側(cè)門為單檐懸山頂,頂上鋪青瓦,。
由牌坊而進,,即是泮池。池上建造單孔石拱橋一座,,俗稱“狀元橋”,。泮池通闊20.2米,進深15米,,占地面積303平方米,,石橋?qū)?.8米,長15米,,欄板高65厘米,,望柱高160厘米。
過泮池,,即是大成殿,,殿東為名宦祠,西為鄉(xiāng)賢祠,。均為單檐歇山頂,,木結(jié)構(gòu)建筑。大成殿面闊17.3米,,進深8.55米,,占地面積147.9平方米。為五開間、三進間,。單檐歇山頂,,房頂鋪青瓦,殿頂豎琉璃寶瓶和獸吻,。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結(jié)合,,用九架梁。用柱子24棵,,其中檐柱6棵,,無斗拱,僅檐柱頭上用一斗一昂,。
再進為先師殿,,是文廟的中心殿堂,面闊16.73米,,進深10.9米,,占地面積182平方米,單檐歇山頂,,殿頂原豎琉璃寶瓶和獸吻,,青瓦鋪頂。為五開間三進間,,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jié)合,。用斗拱12攢,其中角科
斗拱4攢,,平身科斗拱4攢,,柱頭科斗拱4攢,整座建筑用柱子24棵,,其中檐柱6棵,,金柱6棵。柱礎(chǔ)為青石,,直徑60厘米,,高29厘米,上有浮雕雙龍護寶圖,。
先師殿前有墀臺,,占地面積174平方米。正中龍雕兩邊各六道石階,,供每年農(nóng)歷8月27日祭祀孔子誕辰的主祭官員上下,。
先師殿前有東西廡各九間,東廡面闊30米,,進深6.2米,,通高4米,木結(jié)構(gòu)平房,瓦頂,。內(nèi)供孔子的七十二賢牌位,。由先師殿左右側(cè)門再進,就是崇圣殿,。崇圣殿后面是尊經(jīng)閣,。
1983年10月公布為第二批州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2月公布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目為“石屏縣文廟及玉屏?xí)骸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