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來源
“七孔五音橋”是清東陵順治皇帝的陵區(qū)里,,近百座石橋之中最大,、最奇特、最神秘而有趣的一座橋梁,,深刻反映了清代文化鼎盛時期的風(fēng)貌,。
如果順著敲擊,因擊打的方位不同,,會聽到5種如金玉般的響聲音階,,有的低沉渾厚,如鐘鳴,;有的清脆悠揚,,仿佛是輕敲木魚之狀,悅耳動聽。這五種聲音就是我國古代聲樂中的宮,、商,、角、征,、羽五音,,所以稱此為“五音橋”。
橋梁傳說
當(dāng)順治皇帝福臨病入膏肓之時,,皇室動議為他建造陵墓,。有善于奉承諂媚者奏道:“皇上篤信佛教,愛聽清音,,何不在陵區(qū)建造一座能夠發(fā)出不同音響的大型石橋,,一則可慰皇靈于地下,再則可造風(fēng)景于人間,,臣下孝心切望采納,。”孝莊皇后感其忠孝便準(zhǔn)從所請,。此項任務(wù)無可爭辯地落到有神工巧匠之譽的老石匠奚何的肩上,。建一座七孔長橋已非易事,再使石橋會彈奏音樂更不簡單,。奚師傅苦思冥想,,坐立不安,茶飯不進,,
夜不能眠,。
一日在工棚打盹,似覺有個童子喊道:“奚師傅還不前來拜見魯班祖師,!”他猛一抬頭,,面前是一位身著古裝、足穿麻鞋,、手握竹尺的長者,,連忙躬身作揖道:“弟子拜見祖師爺,請仙人指點迷津,?!遍L者笑道:“你的心思我早已知道,,請先隨我來看熱鬧,。”說著便引他來到一個廣場,。只見七八個叫花子在擊碗逗樂,。別看他們七上八下,似乎雜亂無章,發(fā)出來的音響卻有板有眼,,宛轉(zhuǎn)悠揚,。他正在如癡如醉之時,長者又叫他仔細端詳所敲擊之碗,。他定睛一看,,原來那些碗有大有小,有粗有細,,有厚有薄,,有重有輕,有殘有整,??吹竭@里,他一拍腦門,,大聲叫道:“明白了,!明白了!”睜開眼來,,哪里有什么祖師爺,、叫花子,原來是南柯一夢,。他玩味著所夢之事,,覺得是魯班師傅的托夢點化,當(dāng)即找來許多石片,,反復(fù)敲擊,,都能發(fā)出聲音,其中有一種名叫方解石的,,所發(fā)之音更為清脆,,于是他舍棄其他諸石,專以輕重不同的方解石片試擊之,,發(fā)現(xiàn)所發(fā)音響又有差異,,有的如鐘如馨,有的如瑟如琴,。他便精心挑選了輕重不同而體積相同的方解石,,打磨成一塊塊橋欄,裝置在橋上,。游人手擊石欄便發(fā)出宮商角微羽五音韻律,,故稱“五音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