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門漁港位于舟山本島東南側,面臨東海,,背靠青龍,、白虎兩山,構成了一條長約十里,,寬約半里的天然避風良港,,是中國最大的天然漁港,與挪威的卑爾根港,、秘魯的卡亞俄港并稱世界三大漁港,。它與海天佛國普陀山、海上雁蕩朱家尖,、海上仙山桃花島形成了東海旅游的金三角,。
“青龍臥鎮(zhèn)沈家地,白虎俯視東海門”,,沈家門漁港面臨東海,,背靠青龍、白虎兩山,。
青龍山南坡有古老的天主教堂,,教堂花園有一百多年前法國傳教士所栽龍牙花。山腰間有始建于1936年的“定海測候所”,,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不僅是中國自行建設的第一個海島頭等測候所,而且由中國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指導和支持下建立,。順著石板路繼續(xù)而上,,來到山頂,讓人心曠神怡,,沈家門漁港全景更是盡收眼底,。
在沈家門,這座接待禪寺格外醒目。始建于宋朝至元年間(1277年),,已有700多年歷史,。明清時為普陀山寶陀觀音寺(今普濟寺)的下院,是前往普陀山進香的前站,。
古時候普陀山和舟山定海兩島皆孤懸海外,,雖觀音道場聲名顯赫,但進香之途艱難險惡,。從寧波鎮(zhèn)海入海祈福,,要歷經波濤洶涌,遠非現今跨海大橋及舟楫之便,,絕不可同日而語,。因此,方有金塘島普濟寺“小普陀”之盛,,更有定海祖印寺第一接待寺和這沈家門接待禪寺之興,,可以想象進香之辛勞奔波,既達虔誠之心,,又顯古人之智,。
現在接待禪寺禮佛、講經,、禪修,、接待設施一應俱全,端午節(jié)去接待禪寺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舟山國際水產城,,是沈家門漁港的第三代交易中心,總投資13億元,,集漁業(yè)文化,、漁港美景、海鮮選購,、海鮮烹飪體驗等多種功能于一體,,是大型漁港商貿旅游文化綜合體。其整體規(guī)模和產業(yè)融合水平可與澳大利亞悉尼漁市場,、日本東京筑地市場媲美,。
這里,可以眺望沈家門漁港萬船云集,、十里濱港路繁華的風景,;可以觀看海鮮交易和拍賣場景;可以在水產干品市場采購各類海鮮干品和熟品,;可以在海鮮大賣場里現場點海鮮,,現場加工品嘗美食...
魯家峙燈塔位于魯家峙肚臍山頂峰,,與沈家門隔港相望,魯家峙燈塔成了沈家門漁港又一標志性建筑物和普陀新十景之一,,是俯瞰漁港全景的最佳觀景點,,身處其間,俯瞰船舶游弋,,遠山臥波,,心胸蕩然開闊。夜幕降臨,,魯家峙燈塔發(fā)出的耀眼光芒,,宛如掛在空中的彩練,一起登頂去遇見那最美的風景吧,。
公共交通:乘1、3,、6,、7、13,、15,、29路公交車在龍眼站下車
沈家門地名的文字記載,最早見于北宋徐兢著《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據該書載,,北宋宣和五年(1123),徐等奉宋徽宗命出使高麗,,五月二十五日到達沈家門,,稱此地為“漁人樵客叢居十數家,就其中以大姓名之”,。并記有門的解釋:“大抵海中有山對峙,,其中有水道可以通舟者,皆謂之門”,。由此可見,,沈家門地名由姓氏與海域地理特征結合構成。當地沈氏居民之緣來現尚無確考,,僅據清道光及近現代有關文獻記述,,皆謂古代沈姓望族世居吳興(今浙江湖州),其源或始于此,。
清代之前,,沈家門港潮水漲至南北兩岸山麓。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北岸先后修筑海塘數條,,平地面積得到擴展。到同治、光緒年間,,北岸壘石擴展岸線,,漁業(yè)初具規(guī)模,商業(yè)漸盛,,逐步形成集鎮(zhèn),。光緒三十三年(1907)《定海鄉(xiāng)土教科書》記載,沈家門“市肆駢列,,逼臨港口,,最便運輸。交冬令,,閩舟之捕帶魚者,,棲泊于此。海物錯雜,,販客麋至,,更為繁盛。港之南,,障以盧家峙,,為寄碇勝地”。二十世紀初,,沈家門已作為專業(yè)性漁港著稱中外,。民國二十五年(1936)三月九日《申報》稱:“浙江定海漁業(yè),冠于全國,,而沈家門地方,,尤為漁民薈萃之區(qū)。每屆冬汛,,有大對船一千二百余對,,放洋采捕”。
抗戰(zhàn)時期的日據淪陷期和解放戰(zhàn)爭后期,,沈家門漁港和漁業(yè)遭到浩劫,,衰敗不堪。解放后,,沈家門漁港又得到迅速發(fā)展,,1960年,港區(qū)進行規(guī)劃整治,,面貌大變,。后來又陸續(xù)進行過幾次大規(guī)模的整治和基本設施的建設,港口日臻完善,。各類大,、中,、小型為漁業(yè)服務的企業(yè)如水產加工、海洋藥物制造,、船舶修造,、錨鏈、石油等發(fā)展到數百家,,商貿服務行業(yè)繁盛興旺,,形成網絡。后方還有浙江海洋學院,、海洋水產研究院所等教育科研機構形成強有力的智力支撐體系,。沈家門漁港臨港工業(yè)體系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