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橋人喜愛雜技這與他們過去的生活環(huán)境有關(guān),。吳橋縣位于古黃河下游。西有大運河,東靠四女寺河,,縱橫河流占去大片土地,,且土地鹽堿瘠薄,水災頻繁,,又是歷兵戰(zhàn)亂之地,,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人們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好打個跟頭,,變套戲法,耍耍大刀,,玩玩猴子,、巴狗之類的小動物,浪跡江湖,、賣藝糊口,。
吳橋人練雜技的多,會雜技的多,。傳說,,唐代書生紀曉堂兩次進京趕考,因不圖賄賂,,中了進士,,又被除名,一氣之下,,只身云游四海,。這天,來至終南山下,,正遇雜技之祖呂洞賓,,便拜師學藝,學會了三百六十套戲法把戲,。出師后,,浪跡至吳橋,安居在一座道觀里,,收徒傳藝,。從此,師傳徒,、父傳子、人人學,,家家練,,世代相傳,越來越多。吳橋十個鄉(xiāng)鎮(zhèn)都有雜技藝人,,雜技藝人較集中的就有溝店鋪,、于集、鐵城等幾個鄉(xiāng)鎮(zhèn),。據(jù)說范屯村僅有三百多戶人家,,竟有二十多人在異國它鄉(xiāng)耍雜技,五十多人在國內(nèi)省市級雜技團里擔任主演和教師,,村里還有雜技藝人和會雜技的農(nóng)民,、學生四百多人。象這樣的村在吳橋不下五十個,。
據(jù)記載,,吳橋人練雜技有古老的傳統(tǒng)風俗。吳橋是廟會盛地,,過去吳橋境內(nèi)廟宇林立,,庵寺錯落,廟會繁多,,至今從廟宇命名的村就有張仙廟,、霸天廟、雙廟王等不下十個,,以寺命名的村就有大悟寺,、張朝寺、石佛寺等也有十多個,,以庵命名的村也有董家庵,、牟家庵、大小馬家庵等不下十個,。
廟會為雜技提供表演的場所,,雜技為廟會招徠香客,兩者相輔相成,,久而久之,,便成了吳橋傳統(tǒng)風格。據(jù)《吳橋縣志》載,,吳橋還有逢年過節(jié)“掌燈三日,,放煙火,演雜戲,,士女喧闐,,官不禁夜”的傳統(tǒng)風俗和冬春兩間,紅白喜事,,喜慶豐收時,,百姓們涌上街頭,,或頭戴猛獸面具,或身著七色彩衣,,競技獻藝,,通宵達旦的風俗。
廟會上,,除了做法事之外,,都要舉行娛樂性的表演。其中以扮演奇禽怪獸的馬戲最盛,,并出現(xiàn)了獅子舞,。傳說獅子是避邪的神獸,佛教也把它當做護法神看待,,百姓也把它做為吉祥的象征,。在行香走會中,總讓相貌威嚴的獅子在前面開路,,緊隨其后的便是馬上技藝,。
每年秋收之后,八月十五至九月十五在黃鎮(zhèn)(現(xiàn)屬山東寧津縣)有一個月的廟會,。廟會期間,,雜技、魔術(shù)的道具刀,、叉,、丹環(huán)等擺攤出售;狗,、猴,、蛇、熊任人選購,。此時,,雜技、魔術(shù),、木偶等各路藝人紛紛趕來,,或砌磋技藝,或拜師訪友,,或搭班組棚,,廟會專為雜技行業(yè)所開,別有風趣,。會后,,各班各棚四散而去,近則天津,、北京,;遠則闖關(guān)東,,下江南,,單憑一把飛叉或牽著一只巴狗,、猴子便遠走天涯,漂洋過海,,浪跡異國他鄉(xiāng),,撂地賣藝,賴以謀生,,這一古老風俗一直沿襲到五十年代末,。
在吳橋,雜技藝術(shù)俗稱“耍玩藝兒”,。民謠說:“上至九十九,,下至才會走,吳橋耍玩藝兒,,人人有一手”,。吳橋人對雜技有著特殊的愛好,無論在街頭巷尾,,還是田間麥場,,甚至在飯桌前和土炕上,他們隨時都會翻一串跟斗,,疊幾組羅漢,,打幾趟拳跤,變幾套戲法魔術(shù),。有的孩子去商店糧站打油買醋把裝滿油和醋的瓶子置在小拇指上托著走,,點滴不灑。下雨天一群群小學生將雨傘頂在鼻子尖上冒雨行走,。洞房花燭夜更是妙趣橫生,,吃糕點,信手拈來,,喝喜酒,,立等可取,新娘子空手一伸顆顆喜糖滿屋飛,,新郎官空中擊掌支支香煙飛進手,。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吳橋雜技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7年6月5日,經(jīng)國家文化部確定,,河北省吳橋縣的王保合為該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