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橋中幡(北京市),,編號:Ⅵ-3
(1)批次/類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北京市
(3)保護單位:北京付氏天橋?qū)毴袼孜幕囆g(shù)團
2,、中幡(安頭屯中幡),,編號:Ⅵ-3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河北省香河縣
(3)保護單位:河北省香河縣文化館
3,、中幡(正定高照),編號:Ⅵ-3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河北省正定縣
(3)保護單位:正定縣文化館
4,、中幡(建甌挑幡),,編號:Ⅵ-3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福建省建甌市
(3)保護單位:建甌市文化館
北京的天橋是一個歷史悠久,、馳名中外、繁華熱鬧的平民市場,。清康熙年間,天橋出現(xiàn)了市場的雛形,,清末民國初年天橋市場發(fā)展很快,各種曲藝雜耍遍布其中,。尤以中幡,、撂地摔跤等表演最受游客歡迎。
幡是旗的一種,,尺寸有大小之別,。中幡是裝飾華麗、既具有儀仗特色又用于比賽力量的一種旗幟,。中幡起源于皇室儀仗隊的旗桿,后演變成民間廟會中的表演節(jié)目,。耍中幡,、舞中幡是中國地方民間傳統(tǒng)雜技項目,,北京天橋中幡表演最為有名。
中幡起源于晉代皇家表演項目,,又名緣H,,是既具有儀仗特色又用于比賽力量的一種旗幟,。耍中幡是在行軍或打獵休息期間,,旗手們?yōu)榻o皇上解悶,,揮舞耍動大旗以博皇上歡心,鼓舞三軍斗志,。幡旗形制壯麗,,標題清晰,常常用于儀仗活動,。旗手耍弄幡旗,能盡顯武勇與智慧,,因此中幡曾是清代朝佛、慶典等走會活動的必備項目,。走會中各個團體都有自己的標旗,,競相演練耍幡高招絕技,,逐漸形成頗具特色的雜技節(jié)目,。耍中幡,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已有記載,。清《百戲竹枝詞》記載:"幡為四五尺高,,上懸鈴鋒,健兒數(shù)輩舞之,,指揮甚如意,,佐以金鼓聲,觀者如堵墻焉,。"
清代乾隆年間,,將原龍旗桿上加上傘,耍起來更是好看,。后來加傘的大旗桿被皇宮用做迎接外交使者的儀仗隊,,顯得更加威武莊重,故又名大執(zhí)事?;蕦m里每年耍大執(zhí)事,,慶祝重要慶典。乾隆年間中幡會屬于鑲黃旗佐領(lǐng)管轄,,屬內(nèi)八檔會之一,受過皇封,,盛極一時,。對中幡的發(fā)展起重要作用的要屬"王小辮"。當時全國各地都有中幡表演,,但是表演形式各不相同,。到了清朝末年,天橋老藝人王小辮從宮中耍執(zhí)事的哥哥處學(xué)得此藝,,并將大執(zhí)事改名"中幡",,變成賣藝性質(zhì)的表演傳入民間。后來又收"寶三"寶善林為徒,,將一身絕技傳與寶三,。清末民初,八旗子弟為謀生計紛紛到天橋市場賣藝,,其中由沈三(沈友三),、寶三(寶善林)、張狗子(張文山)等率眾表演的中幡,、摔跤是撂地表演中最紅火,、最火爆、最受歡迎的項目,。
20世紀50年代,,天橋耍中幡由寶善林先生執(zhí)掌,第三代傳人陳金權(quán),、馬貴保,、付順祿、徐茂等人在天橋跤場演練中幡,吸引了全國各地大批專業(yè)和業(yè)余高手前來切磋技藝,。由于歷史原因,,20世紀60至70年代,曾經(jīng)盛極一時的天橋市場被取消,,各種文藝演出被禁止,,寶三跤場也同時被撤消。改革開放后,,宣武區(qū)文化委員會以弘揚宣南文化為宗旨,,開展了挖掘、整理,、保護天橋民俗系列文化活動,。在區(qū)文化委的指導(dǎo)和支持下,付順祿先生之子付文剛成立了"北京付氏天橋?qū)毴袼孜幕囆g(shù)團",,使一批天橋絕活兒得到傳承,。
新中國成立后,天橋?qū)毴訄鲈趯毶屏窒壬膱?zhí)掌下,,與全國各地大批專業(yè)和業(yè)余高手在此切磋技藝,。"文化大革命"期間,寶三跤場隨盛極一時的天橋市場一同消失,。改革開放后,,第三代傳人付順祿先生之子付文剛成立了民辦民俗文化藝術(shù)團體--北京付氏天橋?qū)毴袼孜幕囆g(shù)。
幡按大小分為碩幡,、中幡和小幡三類,。碩幡一般比較重也比較高,一般要在12米以上,;中幡一般在9米左右,,多數(shù)表演者選用的都是中幡,所以耍中幡這一叫法也就傳開了,;而小幡則只有3-4米,,一般是在小的場地表演,比如劇場,、茶館等,。
早期的耍中幡有"幢幡"、"擔(dān)幡"的叫法,,在清朝中期北海公園到了冬天還有"擔(dān)幡滑冰"的表演,。中幡的主干是一根長三丈三(10米多)的竹竿,竿頂懸掛一面0.5米寬,、5.5米長的長條錦旗,,旗的正面繡有祝福語句和吉祥圖案,反面有時繡上表演團體的名稱,因此又稱標旗,。中幡凈重30多斤,,它下粗上細,由兩根竹竿拼成,,竹竿的大小,、柔韌性也有講究。一筒中幡要加工成成品大約要四年時間,,其制作加工程序目前仍屬祖?zhèn)?,拒不外泄?/p>
從技藝角度來說,中幡包括手法(挑端云開垂)和腿法(踢抽盤跪過),,不僅練的是人的膽量、力量和技巧,,還需要文武兼?zhèn)?,此外中國式摔跤、氣功等技藝也是練?xí)中幡的基礎(chǔ),。中幡分為單練,、雙人對練和集體練,動作有50多個,。
中幡表演時,,藝人們將竿子豎起托在手中,舞出許多花樣,,其表演動作樣式各有形象的名稱,。將竿子拋起用腦門接住為霸王舉鼎,單腿支撐地面用單手托住竹竿為金雞獨立,,此外還有龍?zhí)ь^,、老虎撅尾、封侯掛印,、蘇秦背劍,、太公釣魚、擎一柱等樣式,??季康闹嗅Ω晚斏线€有一層乃至數(shù)層由彩釉、錦緞,、響鈴,、小旗、流蘇組成的圓形裝飾物,,稱為纓絡(luò)寶蓋,,舞起來不僅五彩繽紛,而且發(fā)出悅耳的聲音。
中幡表演要求穩(wěn),、準,、快,手眼配合一致,。在表演時,,表演者用手掌、手背,、肩膀,、額頭、下顎等部位分別完成舉,、頂,、牙劍、腦劍,、單山等動作,,不斷晃動、拋起,、落下,。中幡表演,以扔得高,,立得穩(wěn)為準則,。表演者或頂幡上額,或伸臂托塔,,驚險動作連連不斷,,但始終幡不離身,竿不落地,。十余米高,、幾十斤重的中幡在表演者的手中、肩上,、腦門,、下巴、項背等處上下飛舞,、交替騰挪,。表演中,幡面彩綢迎風(fēng)招展,,幡頂銅鈴叮咚作響,。
如今,天橋中幡發(fā)展到第五代傳人付文剛手中,,已經(jīng)成為一個集驚險與壯觀于一身的系統(tǒng)性表演項目,,包含著頭,、肩、肘,、手,、跨、膝,、腳7套演練技巧近百種套路,。在幾代人的努力下,天橋中幡憑其精湛的技藝,、滑稽的表演,,成為老北京民俗文化的代表項目。
天橋中幡是老天橋的傳統(tǒng)絕技,,其表演形式是表演者用手或身體其他部位觸碰一根長約11米的幡旗,,并始終幡不離身,竿不落地?,F(xiàn)年44歲的付文剛已經(jīng)是這門絕技的第五代傳人,,他也是如今北京付氏天橋?qū)毴袼孜幕囆g(shù)團的發(fā)起人和團長。雖然付文剛目前已經(jīng)有20個學(xué)生,,8個徒弟,,但對天橋中幡的傳承,,付文剛?cè)灶檻]重重,,因為目前真正有天賦并愿意繼承這門技藝的人還是越來越少。
目前舞幡已逐漸非職業(yè)化,,專業(yè)藝人匱乏,,加之天橋雜技作藝的環(huán)境及演出的形式均發(fā)生了變遷,耍中幡技藝仍處于瀕危狀態(tài),,需要進一步加以保護,。目前付文剛?cè)栽诶^續(xù)物色接班人。他打算把正在制作的新中幡提高到20.08米高,,來迎接2008年奧運會,,并考慮通過制作中幡文化附屬品把中幡發(fā)揚光大。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chǎn)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7年6月5日,,經(jīng)國家文化部確定,,北京市的付文剛為該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