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有訓,,物理學家、教育家,,1897年4月26日生于江西高安,,1920年畢業(yè)于南京高等師范學校;1925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1945年十月任中央大學校長,;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12月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77年11月30日逝世。
吳有訓曾任清華大學教授,、物理系主任,、理學院院長(抗戰(zhàn)期間同時擔任西南聯(lián)合大學理學院院長),中央大學校長,,交通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數(shù)學物理學化學部主任,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等職。20世紀20年代在X射線散射研究中吳有訓以系統(tǒng),、精湛的實驗和精辟的理論分析為康普頓效應的確立和公認作出了重要貢獻,。回國后開創(chuàng)X射線散射光譜等方面的實驗和理論研究,,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多原子氣體散射X射線的普遍理論,,是中國近代物理學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吳有訓在培養(yǎng)大批優(yōu)秀科學人才,、發(fā)展中國科教事業(yè)等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貢獻,,錢三強、錢偉長,、楊振寧,、鄧稼先、李政道等學者都曾是他的學生,。
清朝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四月二十六日,,吳有訓出生在江西省高安市荷嶺鄉(xiāng)石溪吳村的小村莊。吳有訓7歲時入家塾,,習舊學,。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進高安縣的瑞州中學,,后隨學校并入江西省南昌第二中學,。
中華民國五年(1916年)七月,吳有訓畢業(yè)于江西省立第二中學,,同時考入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理化部(今南京大學),,受教于留美歸來的胡剛復博士,在胡先生的指導下,,吳有訓在中國國內(nèi)即對X射線有了一定的了解,。
中華民國十年(1921年),吳有訓以優(yōu)異成績考取江西省官費留學,,赴美入學習,。
中華民國十一年(1922年)1月,進入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學習,。
中華民國十二年(1923年),,物理學家A.H.康普頓來到芝加哥大學任教,,吳有訓成為他的研究生,,與康普頓教授一起從事X射線散射光譜研究。
中華民國十四年(1925年),,吳有訓在康普頓的指導下做博士論文,,題目就叫“康普頓效應”。通過答辯獲得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并留校任助教,。
中華民國十五年(1926年)秋,,回中國先后在江西大學和國立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任教。
中華民國十六年(1927年)八月,,任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理學院物理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中華民國十七年(1928年)八月,任清華大學教授,,物理系主任,、理學院院長(包括1938年以后在西南聯(lián)合大學的8年)。
中華民國十八年(1929年),,吳有訓在清華大學建立中國第一個近代物理學實驗室,,進行中國國內(nèi)X射線問題的研究。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四月,,被德國哈萊(Halle)自然科學研究院推舉為該院院士,,成為第一位被西方國家授予院士稱號的中國人。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十月,,任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校長,。
中華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先后在美國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等校進行短期訪問,;同年底,,任交通大學教授。
1949年6月初,,上??萍紙F體聯(lián)合會推舉吳有訓為主席;6月中,,上海軍事管制委員會又任命他為上海交通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相當于校長),,主持交通大學的教學恢復工;7月,,吳有訓作為上??萍冀绲拇恚氨本┏鱿腥A全國第一次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籌備會,。會議選舉了出席全國政治協(xié)商會議的科技界代表15名,,吳有訓是代表之一;9月,,前往北京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期間受到毛澤東接見。
1950年1月,,出席科學院研究計劃局召開的近代物理座談會,,討論并參與科學院物理科學相關機構的調整和設置問題;3月被提名為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長;5月,,由中央人民政府正式任命,。
1951年,吳有訓率團再赴東北,;10月,,組織成立東北分院籌備處,提出了設立中國科學院東北分院的初步方案,。
1956年,,主持制定數(shù)理化等基礎學科“12年科學遠景規(guī)劃”,12年遠景規(guī)劃提前完成,。
1958年8月,,參加江西省首屆科學工作者會議。
1959年2月14日至5月11日,,以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吳有訓為團長的中國科學院代表團,,訪問了東歐七國科學院和若干高校及產(chǎn)業(yè)部門的研究組織。
1960年7月,,吳有訓作為團長率中國科學院代表團一行五人應邀參加英國皇家學會成立三百周年慶典活動,,對英國進行訪問。
1963年,,又參加與制定機關報的科技10年規(guī)劃,。
1977年,吳有訓為籌備全國科學大會的召開,,提出了許多建議,,并審閱中國自然科學發(fā)展規(guī)劃。
1977年11月30日,,在北京地安門東大街的家中去世,,終年八十歲。12月7日下午,,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科學界的同仁好友數(shù)百人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為吳有訓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
1932年,中國物理學會在清華大學成立,,吳有訓當選為秘書,。
1936年,在中國物理學會第五屆年會上當選為會長,,以后又多次當選為會長或理事長,。
1940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評議員,。
1949年,,吳有訓作為無黨派民主人士的代表出席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以后又被選為第二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三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常務委員,,中國第一、二,、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二,、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1950年,,吳有訓任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
1951年2月,吳有訓擔任了新成立的科學院建筑委員會主席,。
1955年10月,,在北京召開了中國抗生素研究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吳有訓擔任該委員會主任委員,。
1956年初,,擔任了國務院科學規(guī)劃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數(shù)理化學部主任,。
1958年,,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成立,吳有訓當選為副主席,。
吳有訓對近代物理學的重要貢獻,,主要是全面地驗證了康普頓效應??灯疹D最初發(fā)表的論文只涉及一種散射物質(石墨),,盡管已經(jīng)獲得明確的數(shù)據(jù),但終究只限于某一特殊條件,。為了證明這一效應的普遍性,,吳有訓在康普頓的指導下,做了7種物質的X射線散射曲線,,證明只要散射角相同,,不同物質散射的效果都一樣,變線和不變線的偏離與物質成分無關,。他們在1924年聯(lián)名發(fā)表題為《經(jīng)輕元素散射后的鉬K·射線的波長》一文,,論文刊登于《美國科學院通報》(Proc.Nat.Acad.Sci.)第10卷上。文中寫到:“這些實驗無可置疑地證明了散射量子理論所預言的光譜位移的真實性,?!?/p>
1930年10月,,吳有訓在美國著名的《自然》雜志發(fā)表了他中國后的第一篇理論文章:《論單原子氣體全散射X射線的強度》,開始了對單原子氣體,、雙原子氣體和晶體散射的散射強度理論研究,。
1932年,吳有訓在美國《物理學評論》上發(fā)表了題為《雙原子氣體X射線散射》一文,,認為當時華盛頓大學物理系教授江賽的散射強度公式,,缺少一個校正因子,并令人信服地闡明了他分析的正確性,。
教學成果
吳有訓在大學的物理學教育中有幾個突出的特點:
(1)注重基本概念,、注重科學思維的條理性,啟發(fā)學生從簡單的事實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來,。
(2)重視實驗教學,,大力宣導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強調理論與實驗并重的觀點,。
(3)強調培養(yǎng)學生,、特別是研究生的自學能力。
(4)注意將中國國內(nèi)外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引入課堂,,盡力使學生在學習基礎物理學知識的同時,,能及時了解該學科的一些前沿情況。
(5)重視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他認為,,即使是物理系的學生,也不能只學物理學課程,,而應學習一些相關相近的其他科目,,甚至是人文課程,這樣才能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fā)展,。
1935年,,他開出“實驗技術”選修課,手把手地教學生掌握燒玻璃的火候和吹玻璃技術的關鍵所在,,并隨時指出缺點,。
學生
馮端、胡宏紋,、王淦昌,、錢偉長、錢三強,、王竹溪,、葛庭燧、彭桓武,、余瑞璜,、朱光亞,、鄧稼先、楊振寧,、李政道,、林家翹、戴振鐸,、任之恭,、黃昆,、王大珩,、龔祖同、陸學善,、趙九章,、陳芳允、赫崇本等,。
吳有訓是近代中國科學史上一個模范的科學家,。(數(shù)學家陳省身院士評)
吳有訓是他平生最得意的兩個學生之一。(物理學家康普頓評)
我沒有和他講過一句話,,沒有聽過他一堂課,,60多年過去了,他崇高的形象依然確確實實地活在我們同學的心中,。(巖石學家王德滋院士評)
吳有訓的工作實開中國物理學研究之先河,。(物理學家嚴濟慈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