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雕(煤精雕刻),編號:Ⅶ-56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遼寧省撫順市
(3)保護單位:撫順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
2,、石雕(雞血石雕),編號:Ⅶ-56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浙江省臨安市
(3)保護單位:浙江省昌化石雕廠
3,、石雕(嘉祥石雕),編號:Ⅶ-56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山東省嘉祥縣
(3)保護單位:嘉祥縣文化館
4,、石雕(掖縣滑石雕刻),編號:Ⅶ-56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山東省萊州市
(3)保護單位:萊州市文化館
5,、石雕(方城石猴),編號:Ⅶ-56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河南省方城縣
(3)保護單位:方城縣文化館
6,、石雕(大冶石雕),,編號:Ⅶ-56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湖北省大冶市
(3)保護單位:大冶市保安文化分館
7,、石雕(菊花石雕),,編號:Ⅶ-56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湖南省瀏陽市
(3)保護單位:瀏陽市菊花石行業(yè)協(xié)會
8,、石雕(菊花石雕),,編號:Ⅶ-56
(1)批次/類型:2011年(第三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湖南省工藝美術(shù)研究所
(3)保護單位:湖南省工藝美術(shù)研究所
9,、石雕(沅洲石雕),,編號:Ⅶ-56
(1)批次/類型:2014年(第四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
(3)保護單位:芷江侗族自治縣文化館
10,、石雕(雷州石狗),,編號:Ⅶ-56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廣東省雷州市
(3)保護單位:雷州市雷州民俗研究會
11,、石雕(白花石刻),,編號:Ⅶ-56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四川省廣元市
(3)保護單位:廣元市利州區(qū)文化館
12,、石雕(安岳石刻),編號:Ⅶ-56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四川省安岳縣
(3)保護單位:安岳縣文化館
13,、石雕(富平石刻),編號:Ⅶ-56
(1)批次/類型:2014年(第四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陜西省富平縣
(3)保護單位:富平縣古石刻保護研究中心
14,、石雕(綏德石雕),編號:Ⅶ-56
(1)批次/類型:2014年(第四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陜西省綏德縣
(3)保護單位:綏德縣文化館
15,、石雕(澤庫和日寺石刻),編號:Ⅶ-56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青海省澤庫縣
(3)保護單位:澤庫縣文化圖書館
16,、石雕(大足石雕),編號:Ⅶ-56
(1)批次/類型:2021年(第五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重慶市大足區(qū)
17,、石雕(巴林石雕),編號:Ⅶ-56
(1)批次/類型:2021年(第五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
18,、石雕(綠松石雕),編號:Ⅶ-56
(1)批次/類型:2021年(第五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湖北省
對于眾多種類的石雕,,尚沒有統(tǒng)一的國家標準,,也很難精確分類。根據(jù)近幾年的發(fā)展,,結(jié)合傳統(tǒng)的習慣,,可將石雕制品按以下四種方法分類。
1,、觀賞,、掛戴和收藏石制工藝飾品石雕。
2,、石窟和摩崖石雕,。
3、陵園石雕,。
4,、宮殿、宅第和園林石雕,。
5,、寺廟神殿、經(jīng)幢祭壇石雕,。
6,、石橋石雕。
7,、石闕和牌坊石雕,。
8、塔建筑石雕,。
9,、碑書石雕。
10,、人物與動物石雕,。
11、生活工藝用品石雕,。
12,、現(xiàn)代城市園林與紀念石雕。
1,、手工雕刻品,。即用鑿、錘,、釬等手工工具雕鑿的制品,。
2,、半機械化加工雕刻品。即部分用手工,、部分用機械化加工的石雕,。
3、全自動數(shù)控機械加工雕刻品,。
4,、噴砂雕刻品。使用噴砂雕刻機進行雕刻,。噴砂雕刻機是使用空氣機(氣壓5-6kg/平方米)和金剛砂噴射在制品雕刻處進行雕刻,。
5、化學腐蝕雕刻品,。即利用化學腐蝕液與石材之間進行的化學反應(yīng),,達到雕刻石材。有凸雕(浮雕)和凹雕兩種,。
石雕雕刻設(shè)計手法多種多樣,,可以分為浮雕,圓雕,,沉雕,,影雕,鏤雕,,透雕,。
1、浮雕,。即在石料表面雕刻有立體感的圖像,,是半立體型的雕刻品,。因圖像浮凸于石面而稱浮雕,。根據(jù)石面脫石深淺程度的不同,又分為淺浮雕及高浮雕,。淺浮雕是單層次雕像,,內(nèi)容比較單一,沒有鏤空透該,。高浮雕是多層次造像,,內(nèi)容都較繁復,多采取透雕手法鏤空,,更能引人入勝,。浮雕多用于建筑物的墻壁裝飾,還有寺廟的龍柱,、抱鼓等,。北京故宮的御道就是浮雕,。
2、圓雕,。是單體存在的立體擬造型藝術(shù)品,,石料每個面都要求進行加工,工藝以鏤空技法和精細剁斧見長,。此類雕件種類很多,,多數(shù)以單一石塊雕塑,也有由多塊石料組合而成的,,此類雕體發(fā)展了多促微型產(chǎn)品,,有的小似果核,有的薄如蟬翼,,更是巧奪天工,,被稱為“微雕”。此類產(chǎn)品已完全脫離建筑實用而成為純工藝品,,由于小巧而更便于攜帶,,為紀念性珍品,發(fā)展前景甚佳,。
3,、沉雕。又稱“線雕”,,即采用“水磨沉花”雕法的藝術(shù)品,。此類雕法吸收中國畫與意、重疊,、線條造型散點透視等傳統(tǒng)筆法,,石料經(jīng)平面加工拋光后,描摹圖案文字,,然后依圖刻上線條,,以線條粗細深淺程度,利用陰影體現(xiàn)立體感,。此類產(chǎn)品多數(shù)用于建筑物的外壁表面裝飾,,有較強的藝術(shù)性。
4,、影雕,。在早年的“針黑白”工藝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新工藝品。最早的作品是60年代未由惠安藝人創(chuàng)作的,,因作品都以照片依據(jù),,故稱“影雕”。這種雕件以玉晶湖青石切鋸成平板作為材料,,先把表面磨光,,利用其經(jīng)琢鑿能顯示白點的特性,,以尖細的工具琢出大小、深淺,、疏密不同的微點,,僅分黑白的不同層次,使圖像顯示出來,,不但細膩逼真,,而且獨具神韻,是石雕向純藝術(shù)化的發(fā)展,,為石雕工藝生產(chǎn)開辟了新的道路,。
5、鏤雕,。鏤雕是一種雕塑形式,,也稱鏤空雕,即把石材中沒有表現(xiàn)物像的部分掏空,,把能表現(xiàn)物像的部分留下來,。鏤雕是圓雕中發(fā)展出來的技法,它是表現(xiàn)物像立體空間層次的壽山石雕刻技法,。是從傳統(tǒng)中國石雕工藝中發(fā)展而來的,。古代石匠常常雕刻口含石滾珠的龍。龍珠剝離于原石材,,比龍口要大,,在龍嘴中滾動而不滑出。這種在龍鈕石章中活動的“珠”就是最簡單的鏤空雕,。
6,、透雕。在浮雕作品中,,保留凸出的物像部分,,而將背面部分進行局部鏤空,就稱為透雕,。透雕與鏤雕,、鏈雕的異同表現(xiàn)為,,三者都有穿透性,,但透雕的背面多以插屏的形式來表現(xiàn),有單面透雕和雙面透雕之分,。單面透雕只刻正面,,雙面透雕則將正、背兩面的物像都刻出來,。不管單面透雕還是雙面透雕,,都與鏤雕,、鏈雕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那就是鏤雕和鏈雕都是360度的全方面雕刻,,而不是正面或正反兩面,。因此,鏤雕和鏈雕屬于圓雕技法,,而透雕則是浮雕技法的延伸,。
此外,古往今來的石雕藝匠還創(chuàng)作了一些圓,、浮,、沉各種手法兼具的雕件。這類雕件都表現(xiàn)出較復雜的內(nèi)容,,因此采取浮中有沉,、沉中有浮、圓中有沉浮的綜合手法,。盡管石雕制品種類繁多,,其分類方法很多,但其加工工序大致相同,,一般分:石料選擇,、模型制作、坯料成型,、制品成型,、局部雕刻、拋光,、清洗,、制品組裝驗收和包裝。而加工這些石雕制品,,其傳統(tǒng)的手工加工技法有以下四種:
1,、“捏”。就是打坯樣,,也是創(chuàng)作設(shè)計過程,。有的雕件打坯前先畫草圖,有的先捏泥坯或石膏模型,。
2,、“鏤”。就是根據(jù)線條圖形先挖掉內(nèi)部無用的石料,。
3,、“剔”。又稱“摘”,,就是按圖形剔去外部多余的石料,。
4,、“雕”。就是最后進行仔細的琢剁,,使雕件成型,。
我國相繼開發(fā)出了許多新型多功能的石雕加工機械,對推動我國石雕業(yè)的發(fā)展,,改變傳統(tǒng)手工作業(yè),,提高產(chǎn)品質(zhì)量和檔次,擴大出口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尚無統(tǒng)一的石雕產(chǎn)品國家標準,,建議完整統(tǒng)一的質(zhì)量標準體系,為規(guī)范和推動雕業(yè)的發(fā)展再立新功,。
石料
在石塊上雕刻各種圖案和形象的藝術(shù),,通常也指用石塊雕刻成的雕塑工藝品。中國石雕按石料分有青石雕刻,、大理石雕刻,、漢白玉雕刻、滑石雕刻,、墨晶石雕刻,、彩石雕刻、卵石雕刻等,。福建惠安的青石雕刻以建筑裝飾和石獅而聞名,,其中石獅口中含有滾動自如的石珠,享譽東南亞,。云南的大理石雕刻以點蒼山的大理石為原料,,其花紋猶如著色山水,或危峰斷壑,,或飛瀑隨云,,鑲嵌家具別具一格。河北曲陽,、北京房山等地的漢白玉雕刻,,在明清兩代主要用于宮廷建筑裝飾,如華表,、石獅,、欄桿等;現(xiàn)代則用于公共和紀念建筑的裝飾,,如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等,。遼寧海城,、山東萊州的滑石雕刻以小巧可愛的小動物為傳統(tǒng)品種。湖南洞口,、湖北利川的墨晶石雕刻,,石質(zhì)漆黑而光亮。彩石雕刻以浙江青田,、福州壽山,、湖南瀏陽為主要產(chǎn)地。卵石雕刻主要產(chǎn)于蘭州,、沈陽等地,。石雕技法有陰刻(刻劃輪廓)、影雕,、浮雕,、圓雕(不附任何背景的完全立體雕法)、鏤雕(又稱透雕)等,。影雕是福建惠安青石雕刻的獨特技法,,系用大小不同的鋼鉆在青石上鑿鏨,憑借鉆點的大小,、深淺和疏密來表現(xiàn)山水,、鳥獸、人物,、花卉等形象,。
中國石雕、石刻與石制工藝品數(shù)量龐大,,類別繁多,。可按應(yīng)用與制作方法不同大致分類,。石雕,、石刻制品按制作的工藝方法不同,一般分成圓雕,、浮雕,、沉雕、壁雕,、鏤空雕(透雕),、線雕、影雕,、微雕和陰刻,、陽刻等幾大類別,各有特點、并獨具風格,。
按制作方法分類的石雕,、石刻制品將在本章第四節(jié)“石雕刻與石刻工藝品的加工”中詳細介紹。
石雕,、石刻和石制工藝品應(yīng)用十分廣泛,,一般多作為裝飾藝術(shù)品,在我國用得最多的有如下幾類:
工藝飾品石雕
在我國制作和使用這類石制工藝品已有數(shù)千年歷史,,至今仍是人們喜愛之物,。主要是用各種玉石和彩色石材制作,它們包括各時代的各種玉器飾物,,太湖石,、雨花石和三峽石等各種觀賞石,以及各種大理石和彩石制作的石雕,、石刻花瓶等擺件,。大約從春秋吳王闔閭時期就用太湖石裝飾園林、公園,、庭院,,這些還是人們喜愛的觀賞石。
石窟和摩崖石雕
石窟和摩崖石雕始于漢末,、興于魏,、晉、南北朝,,盛于隋,、唐,一直延續(xù)至宋,、元,、明、清各時代,。其發(fā)展與佛教文化關(guān)系密切,,石刻人物造像主要取決于佛圖。在各石窟中成千上萬的石刻雕像,,形態(tài),、服飾千姿百態(tài),在文化藝術(shù)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各石窟中還有石雕的殿,、塔、棱,、閣,、梁枋、斗拱、藻井等豐富多彩的建筑形象,,反映了歷代的建筑風貌,。石窟摩崖石雕一般是在砂巖或石灰?guī)r的巖壁上雕鑿的。
陵園石雕
陵園石雕是中國石刻的一大種類,,歷史久遠,,規(guī)模宏大,,以陵墓石像為主,,還有石棺槨、畫像石和墓葬祭器等類石刻,。雕刻的各種文臣,、武將、仕女,、侍者等人物石像和石馬,、石象、石駱駝與各種石獸,、石鳥,、石兔,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生機勃勃。這些石雕,、石刻都是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其以大理石雕居多。
如位于河北遵化縣馬蘭峪的清東陵的裕陵石像生,、南京明孝陵石像路,。
宮殿和園林石雕
在歷代皇家和皇親國戚的宮殿、官府,、宅院和園林中,,石雕、石刻裝飾隨處可見,,古建筑群十分龐大壯觀,,雕刻技藝精湛,是中華文化藝術(shù)的巨大寶庫和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其中,,著名的這類石雕如唐代大明宮石刻,金代至清代的孔府石刻,,明清的故宮,、北海及園城、布達拉宮、沈陽故宮,、頤和園,、避暑山莊、恭王府花園和圓明園石刻等,。
在此類建筑石雕中以石柱,、礎(chǔ)欄雕刻居多,雕龍最具特色,,如石刻盤龍柱,、故宮石盤龍御道等,一般多以大理石雕鑿建造,。北京圓明園遺址上殘存的大水法石雕,、和仙人承露石雕。
寺廟神殿
經(jīng)幢祭壇石雕這類石刻在中國分布得非常廣泛,,數(shù)量很多,,歷史久遠,著名石雕,、石刻藝術(shù)佳作不少,。如唐代至五代時期崇圣寺大理石石刻,唐代實際寺漢白玉經(jīng)幢和華清官內(nèi)的老君殿漢白玉石刻造象,,宋代晉祠石刻,,金代至清代孔廟石刻,南宋時代蘇州文廟石刻,,元明時期廣勝寺大理石雕刻,,明代天壇石刻,清代雍和宮(皇家專用最大的喇嘛寺廟)石刻和武侯祠石刻,,宋代至清代開元寺石刻和岱廟石刻以及佛山祖廟石刻等,,這些石雕、石刻包括石柱,、礎(chǔ),、欄和神龕等石雕刻制品如四大金剛石雕制品。
石橋石雕
中國以石造橋的歷史悠久,,有許多是代表性的建橋史碑,,在國際建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石橋建造中,,應(yīng)用石雕刻藝術(shù)進行裝飾的方法很普遍,,從古至今都有。如河南省臨穎縣小商橋,,建于隋代(公元584)還略早于著名的河北趙州安濟大石橋,,雖經(jīng)一千多年風風雨雨,,但橋面的人與物雕工精巧別致,至今沒有變形,,保存完好,。橋主孔中間石雕刻的吸水獸、橋墩最上層條石的力士雕,、橋拱上雕刻的“飛馬踏云”,、橋主孔與腹孔之間連接處雕刻的龍頭等實屬國內(nèi)罕見的石雕刻藝術(shù)精品。石橋石雕多以龍,、獅,、吸水獸和力士造型為主,常見于橋墩和橋欄,,制作選材的石料有砂巖,、大理石,、花崗石等,。
石闕和牌坊石雕
石闕和牌坊石雕的建造歷史長、量大面廣,,有不少是珍貴的文物古跡,。如漢代的闕很多,太室,、少室,、啟母、馮煥,、高頤,、樊敏、沈府君,、平陽府君等闕都很有名,石刻藝術(shù)精致,,內(nèi)容豐富,。
石牌坊的數(shù)量更大、分布更廣,,石雕刻裝飾藝術(shù)在全國到處可見,。它們又可大致分為宮殿坊、官第坊,、寺觀坊,、功德坊、陵園坊,、園林坊,、貞潔坊,、忠孝坊和各種紀念坊等,制作石料以砂巖和大理石為主,,其些是石雕藝術(shù)珍品和著名古建筑,,如明代許國石坊和“治世玄岳”牌坊,孔陵與孔廟石牌坊,,健為貞潔牌坊等,,不勝枚舉。如河北省遵化縣馬蘭峪清東陵的牌坊石刻,。
塔建筑石雕
中國歷代修建的石塔甚多,,其中運用石雕刻藝術(shù)裝飾者常見,而在寺觀內(nèi)的塔中石雕刻內(nèi)容多與各種宗教文化有關(guān),。如唐代至五代的大理三塔,,唐代至金代建的云居寺塔和石經(jīng),宋代釋伽文佛塔等,,不逐一列舉,。
石書雕刻
碑的種類有紀念碑、記事碑,、功德碑,、寺廟碑、殿字碑,、陵墓碑等多種,。除極少數(shù)為無字碑外,一般都是文字碑,。通常碑的碑體上刻以文字,,有的伴刻紋飾。碑座,、碑蓋多雕刻紋飾,、鳥獸、花草,、吉祥物,,帝王家的碑蓋上還雕刻有龍鳳等。制作碑的石料以大理石居多,,砂巖,、花崗石也常用。石碑有的個體巨大,,有的成為群體碑林,。石書則以石代紙、以鐫刻代筆寫,巧奪天工,。石碑,、石書雕刻名作甚多,如《西安碑林》包括從漢至清的歷史碑碣3000多種,,是全國最大石書藏館,,與正在興建的開封《翰林碑林》合在一起可以說是碑的海洋,集歷代著名書法家之楷,、行,、草、篆,、隸,、魏體書法之大成。
除石碑書和山崖石刻等大型雕刻外,,還有另外一些石書石刻,,如帝王陵墓中的哀冊和現(xiàn)代精刻小型石書等,如唐太子墓中發(fā)掘的100余件漢白玉哀冊,,現(xiàn)代成都用瓦板巖刻制的《三十六計》石書六本共26頁1278字,,用打眼線裝訂成冊,每頁厚2.2.6mm,,可供翻閱,。
石獅石刻
中國石獸雕刻中,石獅雕刻別具一格,,制作量無計其數(shù),,裝飾用途廣泛,如皇宮,、宅院、官衙,、廟字陵墓和現(xiàn)代的大型商廈,、賓館、酒樓大門兩側(cè)的石獅雕刻和橋梁,、碑,、坊的石獅裝飾雕刻等。石獅體態(tài)造型變化多姿多樣,,如站、蹲,、臥等,,千姿百態(tài),且常有地域性差異。雕刻的石獅取材廣泛,,多用砂巖,、大理石和花崗石雕成。石畫工藝品雕
石畫與生活藝術(shù)用品石雕石刻種類很多,,如石崖畫,、天然彩石畫、鑲嵌石壁畫與石屏等石畫雕刻,;端翕欲、魯,、洮河,、松花、天壇(或盤古)與賀蘭等名硯石雕,;鎮(zhèn)紙,、文具石雕;茶具,、酒具,、煙石具、燈具和桌,、椅,、凳茶幾等日常生活用品工藝石雕等,其數(shù)量大,、制作精,;硯雕等獨具風格,成為中華石文化的奇葩:鑲嵌石壁畫是當代石刻藝術(shù)新一絕,。如新落成的中央電視塔一樓大廳的彩色石山水畫雕刻,,氣勢宏大,技藝令人驚嘆,。
紀念石雕
為美化城市,提高人民大眾的物質(zhì)與精神文明生活,,紀念先烈和英豪等,我國修建了一些城市園林和紀念石雕,。尤其是1978年以來,全國各地大中城市的城市雕塑,、園林雕塑和紀念雕塑發(fā)展很快,,大理石和花崗石雕刻空前盛行,其中有一批是不可多得的
珍品石雕,,如前敘述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漢白玉浮雕,,毛主席紀念堂及成都人民南路的毛澤東主席漢白玉和蜀白玉雕像,天津南開大學的周恩來漢白玉雕像,。
以上各類石雕刻藝術(shù),,往往在一座大的建筑中包羅有兩種或幾種,如寺廟石雕中常包含碑,、坊,、塔、獅等多種石刻,,其相互襯托,、裝飾渾然一體,形成一套完整的石雕群體藝術(shù),,其文化藝術(shù)綜合價值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