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歌在民間又稱“唱龍舟”或簡稱“龍舟”,是流行于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的一種曲藝形式,,一般認為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間,,相傳為一名原籍順德龍江的破落子弟所創(chuàng)。其表演形式為一人或二人自擊小鑼或小鼓作間歇伴奏吟唱,,聲腔短促,,高昂跌宕,詼諧有趣,,富有宣泄效果,。唱詞以七言韻文為基本句式,四句為一組,。腔調簡樸流暢,,富有鄉(xiāng)土氣息,宜于敘事抒情,。節(jié)目內容豐富,,從神話故事、民間故事到時事新聞幾乎無所不包,。但由于民間藝人識字不多,,且多為口耳相承,流傳下來的并不多,。歷史上的龍舟歌多由藝人走街串巷演出,,在重大的民族節(jié)日或各種喜慶場合很容易覓見他們的身影。龍舟歌中蘊含著大量的民俗信息,,影響所及,,連粵劇也吸收其唱腔為演唱的重要曲牌,,曲牌的名字就叫【龍舟歌】或【龍舟】。時下年輕一代價值取向轉變,,龍舟歌出現了后繼乏人的局面,。龍舟歌的核心流傳地順德,目前會唱者僅四五人,,且未發(fā)現有主動拜師學藝的青年人,,急需采取有力可行的保護措施,讓龍舟歌能繼續(xù)傳承下去,。
高州八音鑼鼓在明末清初時期由福建傳入,,曲譜是口傳的昆山腔和弋陽腔的牌子樂曲,至嘉慶年間才用正線,、反線的記調方式記載工尺譜作樂譜,。用茶、多,、呈,、得、叻,、昔,、O等簡單文字和符號記載鑼鼓譜。八音鑼鼓的演奏形式以“八音鑼鼓亭(柜)”為中心道具,,該亭(柜)用竹,、木制作而成,長1.3米,、寬0.9米,、高1.8米;亭(柜)用繡錦布或土花布裝飾,;亭(柜)內可裝載演奏用的打擊樂(桶鼓,、扁鼓、竹簡,、木魚,、文鑼鈸、京鑼,、大鈸,、大奶鈸、拱鑼,、高邊鑼,、叮贊等),吹奏樂(長笛、大笛,、長筒,、公笛、短筒等),、民樂(二胡,、中胡、揚琴,、秦琴,、三弦、椰胡,、橫簫等),。演奏曲牌為“江湖十八本”,其中吹打樂十二首,、又稱十二套曲:《八仙賀壽之一正本賀壽》,、《八仙賀壽之二碧天賀壽》、《天官賀壽》,、《天官賜?!贰ⅰ稄椩~》,、《思凡》、《玉帝登殿》,、《仙姬送子》,、《香山賀壽》、《六國封相》,、《困谷口》,、《和番》,帶有唱詞的演奏樂譜六首:《手托》,、《蕩舟》,、《八仙歌》、《雁落平沙》,、《俺六國》,、《雙飛蝴蝶》等。清代末期粵西粵劇發(fā)展旺盛,,高州八音鑼鼓又吸納了粵劇中的一些排子鑼鼓和小曲,,大大地豐富了演奏內容。八音鑼鼓分大,、中,、小班,大班24人,中班12人,,小班6人,,樂師們頭戴裝飾小額帽,身穿艷麗彩服,,大扁腰帶,,衣服則用顏色區(qū)分文武樂手行當。八音鑼鼓一般隨節(jié)慶的游行隊伍邊走邊演,,也有在廟堂前空地和屋前屋后空地演出的,。八音鑼鼓是高州市民間的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這種藝術形式有較強的欣賞價值和研究價值,,高州市為保護和研究八音鑼鼓,,成立了八音鑼鼓協會,挖掘,、整理了一批八音鑼鼓樂譜,,培養(yǎng)了一批傳承人,為保護八音鑼鼓這一古老藝術做了大量的工作,。
采茶舞最早在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由江西等地移民傳入廣西北流和信宜市西北部,,起源于現實生活中的采茶勞動。據資料記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信宜市老藝人莫五到玉林演出,在“十二月采茶”前面加“參拜”和“點茶”兩段,,使該舞更臻完美,,盛極一時。爾后,,逐步演變成采茶戲,,信宜市采茶調演唱的主要曲調以木魚、小調,、五更調,、十八妹為主,在這些曲調中所配的唱詞,,一般都以五,、七言為律,有節(jié),、有拍,、有韻,唱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通俗易懂,用鑼、鼓,、鈸打擊樂器伴奏,,配以舞蹈表演,邊唱邊舞,。題材選用以點茶,、采茶、制茶,、販茶,、賣茶為場次,靈活多樣,。頗具濃郁的地方特色,。其后,樂器配備更為充實,,由過去的鑼,、鼓、鈸增加了嗩吶,、二胡,、秦琴、竹笛等,,內容上融進了本地民間風俗人情,,在勞動間隙進行娛樂,到了解放后的八十年代中期,,采茶調又有了新發(fā)展,,主要是演唱曲調的改進和演唱人員的增加,演唱人員由茶公,、茶婆,、員工三人改為茶公,、茶婆,、茶妹等人。信宜的采茶調演唱由數名采茶姑娘背著茶笠,,舞著錢尺,、花扇、手巾到各家各戶拜年,,祝賀春茶豐收,,接著唱開茶園、點茶,、采茶,、制茶、賣茶或送茶,并配以舞蹈動作,,顯現出豐收的喜悅,,點茶、制茶的技巧和生產勞動的辛勤與快樂,,整個演唱洋溢著茶鄉(xiāng)姑娘朝氣蓬勃的青春氣息的寓苦于樂,、諧趣娛樂的山鄉(xiāng)風味。新中國成立后,,采茶戲主要流傳于市內茶山,、洪冠、懷鄉(xiāng),、朱砂,、安莪、徑口等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期,,市文化館組織人員挖掘整理排演采茶戲赴茂名、湛江等地演出,,獲得獎勵和好評,。
木魚書又稱“摸魚歌”、“沐浴歌”,,屬彈詞類曲種,,唱時多用三弦伴奏。木魚書多由盲人演唱,,故俗稱為“盲佬歌”,。是流行于廣東粵語地區(qū),尤其在東莞地區(qū)的曲藝曲種,?!澳爵~書”自明代起已在東莞這塊河汊縱橫、富饒肥沃的土地上盛極一時,,直到20世紀四,、五十年代,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隨著改革開放,,時移世易,人們文化需求的多樣性,,使這個曾經響遍東莞,、東坑田邊巷尾的裊裊歌音,風流不再,,幾成絕唱,。東莞木魚書,,用純東莞話演唱。其行腔抑揚頓挫,,逶婉動聽,。演唱者往往用三弦或秦琴作間歇性伴奏過渡。唱詞基本是七言韻文體,,以四句為一組,,單數句末字用仄聲,雙數句末字用平聲反復循環(huán)至終結,。其曲韻特點,,以七言韻文為基本句式,唱腔簡樸流暢,,富有鄉(xiāng)土氣息,,宜于敘事抒情。常用唱腔分為婦女腔和盲公腔兩類,。婦女腔是流傳于一般婦女中的唱腔,,行腔有點像順口溜,一般以四個七字句為一個單元,,四,、三句格,隨字就腔,,音域在八度以內,。盲公腔則由職業(yè)失明藝人演唱,行腔富于裝飾性,。演唱方式分為雅唱和俗唱,,演唱者無需化妝、布景,,一人一琴即可演唱,。
竹板歌,又稱五句板,,屬客家民間曲藝,,是興寧市最早流行的主要曲藝品種,流行于梅州全市和河源,、韶關等地區(qū)客語市縣,。竹板歌,,以敘事見長,,有短、中,、長篇之分,。竹板歌說唱,,包括唱詞、曲調,、表演道具,、表演形式等四個方面。唱詞每首為五句,,每句七個字,,一、二,、四,、五押韻,習慣運用尾駁尾合韻,,多用于演唱故事傳本,。有其獨特的曲調,并在流傳中逐步形成平板,、哭板,、歡板、拖板,、吊腔等基本唱腔,,或快或慢或高或低,全由說唱藝人靈活運用,。表演道具是四塊竹板(每塊竹板約寬1寸長6寸,,其中有一塊竹板一邊緣呈鋸狀),表演者敲擊竹板作為伴奏節(jié)拍,。表演形式由單人表演,,發(fā)展至雙人多人表演,由獨唱發(fā)展至對唱,、小組唱,、表演唱、彈唱等形式,。竹板歌的發(fā)祥地在興寧,,流行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據清末著名梅籍詩人黃遵憲在《山歌》一文中記述“又有乞兒歌,,沿門拍板,,為興寧人所獨擅長”,足以說明竹板歌首先在興寧興起,,是梅州地區(qū)最早流傳的地方,。興寧市地處廣東省東北部,東江,、韓江上游,,東連平遠縣,、梅縣,南鄰豐順縣,、梅縣,,西接五華縣、龍川縣,,北與江西省尋鄔縣毗鄰,,是粵贛閩三省陸路交通樞紐,是粵東地區(qū)商品集散地,。興寧是粵東北山丘地帶,,是客家人聚居的地區(qū),興寧的文化(從語言,,風俗習慣,,文化藝術,飲食,,民居,,信仰到客家意識)都具有濃郁的客家地方特色,興寧全部使用客家方言,,群眾喜歡唱客家山歌,。
粵曲是用廣州方言演唱的曲藝品種,流行于廣州市,、珠三角洲地區(qū)及其他粵方言地域,,并流傳到東南亞、美洲粵籍華僑及華人聚居地區(qū),。清道光年間,,有以清唱粵劇為業(yè)的八音班,他們用粵劇的劇本和粵劇的曲調,、以粵劇的“戲棚官話”分腳色演唱,。粵曲與粵劇關系密切,,音樂曲調,、板式等方面和粵劇基本相同。但粵曲特別講究唱功,,突出聲腔藝術,,有其獨特的風格和創(chuàng)造。近百年來,,粵曲緊跟時代而發(fā)展,,它善于吸收,能夠兼融并蓄,,不斷豐富創(chuàng)新,,拓寬了唱腔音樂,將粵劇的“梆,、簧”,,廣東的曲藝龍舟、南音,、粵謳,、木魚歌,乃至廣東音樂均拿來填詞演唱,。伴奏除高胡,、揚琴為主奏樂器外,還加入了薩克斯風,、小提琴,、電子琴等等?!昂<{百川,,有容乃大”,粵曲的這種兼容性使它在脫胎于粵劇后,,很快就進入獨立發(fā)展的過程,,形成曲調豐富、韻味悠長的特點,,和粵劇在唱腔音樂方面形成互相吸收,、互相融化、互相促進,、共同發(fā)展的極為密切的關系,。粵曲的音樂極為豐富,,大約可分為自成系統(tǒng)的五個類別:1,、梆子;2,、二簧,;3、弋,、昆牌子曲,;4、龍舟,、木魚,、南音、粵謳等曲藝的曲子,;5,、粵樂及各種小曲雜曲,。伴奏樂器豐富,“女伶時期”即已形成五種伴奏組合,?;浨粌H是廣州市而且是廣東省乃至全國最大的曲種之一,遠播海外,,在世界華人中具有極強的文化凝聚力,。目前,在現代都市文化的猛烈沖擊下,,粵曲的生存空間大為萎縮,,藝人和基本觀眾老齡化,處于瀕危狀態(tài),,亟需扶持和保護,。
“講古”即說書、講故事,?;浾Z講古是藝人用廣州方言對小說或民間故事進行再創(chuàng)作和講演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這種民間技藝來源于古代的說唱藝術,,但粵語講古只說不唱,,有與外省說書不同的特色。據說明朝末年,,江蘇泰州說書大師柳敬亭(1587~1679)出任抗清將領左良玉的幕客,,在隨軍南征時把說書藝術傳來廣東。因此廣州的講古藝人尊柳敬亭為祖師爺,?;浾Z講古是一種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藝術樣式,講古藝人大量運用本地的民間成語,、諺語,、讖語、俗語和大眾化的生活語言,,對書目進行加工潤飾,,使之成為粵方言語言藝術的集大成者。講古的內容不僅包括傳統(tǒng)的長篇章回小說,,還包括現代生活題材和廣州民間掌故,,承載著廣州許多歷史文化信息,成為文化傳統(tǒng)得以保持和延續(xù)的重要因素,,有著深厚的文化學,、人類學、民俗學價值。同時,,這種娛樂形式有廣泛的群眾參與性,,可以寓教于樂,是人們陶冶情操,、增進知識的一種形式,。娛樂形式的多樣化,使得聽講古的人越來越少,,講古的陣地一再被取消,。1996年,,廣州最大的古壇——文化公園取消了講古,。2001年3月,當時廣州最后一個古壇——市二宮古壇關閉,。2004年5月,,越秀區(qū)文化局啟動了“越秀古壇”,每月開壇一次,;2005年,,文化公園亦恢復了古壇,這是目前全市僅有的兩個古壇,。而同樣應引起重視的是,,講古的觀眾群出現老齡化的趨勢。培養(yǎng)新的講古承傳人和觀眾群迫在眉睫,。
“潮州歌冊”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長篇敘事韻文,,俗稱“笑歌冊”。它是從彈詞演變而來的,。唐朝時,,潮州民間藝人根據佛教教義中的故事編寫成新的“變文”,說唱時配一彈撥樂器,,自唱自彈,,稱為“彈詞”。由于彈詞抄本多有錯漏,。明清時,,民間藝人將彈詞重新整理后,用木板刻字印刷,,裝訂成冊,,并廣泛流傳于民間。人們又稱“彈詞刻本”為“歌冊”,。經過長期的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它成為一種用潮州方言說唱,且音韻整齊,通俗順口,,故事情節(jié)完整,,藝術魅力強,深受潮州地區(qū)人民群眾歡迎的傳統(tǒng)民間曲藝形式,。它發(fā)源于潮州,,流傳于周邊地區(qū)和福建省的詔安、東山,、云霄等地,。
粵曲,是廣東粵語地區(qū)流傳最廣的曲藝曲種,。經過唱八音,、師娘(瞽姬)、歌姬(脫離妓籍的妓女)各階段的孕育和發(fā)展,,至女伶而成熟,。在女伶階段,三水人小明星脫穎而出,,被譽為“平喉領袖”,。她始創(chuàng)的星腔,根據唱詞的結構和意蘊,,打破傳統(tǒng)程式的束縛,,吸收民間說唱藝人的精華,融入外國音樂的音調,、節(jié)奏而獨樹一幟,,易唱易學。是藝術成就最高,、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粵曲唱腔流派,至今傳唱不衰,,遠播海外粵籍華人聚居地,,形成可觀的具有師承關系的傳承譜系,不在譜系中的研習傳承者更難以統(tǒng)計,?!吨袊魳吩~典》、《中國戲曲曲藝詞典》均有小明星小傳,。小明星德藝雙馨,,深受同行和觀眾愛戴,1942年逝世后,,省港澳文化曲藝界先后隆重舉行追悼會,,撰寫了一批“悼星曲”,,出版“悼星詞”專刊,,其中《七月落薇花》,、《星隕五羊城》、《藝海星沉》成為保留曲目,。從1985年起,,省港澳和廣州、佛山,、三水曲藝界先后舉辦“星腔演唱會”,、“星腔研討會”等活動,并有粵曲舞臺劇《小明星》以及《星韻心曲》,、《粵曲名伶小明星》等專著問世,。小明星嫡傳弟子陳錦紅的徒弟李月友,2005年在三水舉辦了一場“李月友星腔會知音粵曲欣賞晚會”,,小明星在三水西南的故居正準備修復,。弘揚和發(fā)展星腔藝術,,不但是三水區(qū),、佛山市的責任,更是海內外粵曲界的共同愿望,。
花朝戲:粵東北的“二人轉”,,走進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花朝戲是地地道道的稀有戲種,只有一個專業(yè)劇團,故有“天下一團”之稱,,濃郁的底層生活氣息和強烈的幽默感,使花朝戲與東北二人轉頗多神似之處,,1950年代至今,全國平均每年有兩個劇種消亡,廣東已有3個戲種永遠消失?!斑诉绥I鏘”的一通鬧臺鑼鼓敲過之后,音樂聲活潑得好似紅紅綠綠的碎花布頭,。一男一女分由舞臺兩側登場,邊唱邊舞,走著八字一進一退。男的睹女方美貌,見色起意,又是送禮又是賣乖,一柄扇子抖,、搓,、按、拋,波浪似的扇花下拋過來的是發(fā)癢的心思,;女的將計就計,照單全收,正反手8字帕花,耍得不緊不慢,圓熟中透著一股端正,。單憑上述描述,你會不會覺得很像東北二人轉?事實上,這是粵東北客家人的稀有劇種“花朝戲”——即便是地道的廣東人,也對它知之甚少甚至從未聽聞。說其“稀有”,絕非妄言,因為整個戲種只有1個專業(yè)劇團——河源紫金縣花朝劇團,被譽為“天下一團”,。
花燈調源于清末民初新興縣河頭鎮(zhèn)花燈藝人自編自唱的一種歌謠,,曲調簡單,意境悲涼,。新中國成立后,,新興縣對花燈調重新進行加工整理,使其更具時代特征,還將其編成花燈舞演出,,在2006年廣東民間藝術匯演上獲得金獎,。目前,花燈調在新興縣大部分農村地區(qū)仍廣泛流傳,。
源于南朝元嘉年間,,隨官員及民眾移居嶺南,中原漢族文化與嶺南百越族文化交流融合而生,;唐宋隨祭神活動盛行逐漸興盛,;抗日時期,受廣府粵曲唱腔影響,,演化成以粵曲演唱為主的曲藝唱腔,,現為茂名最普及的娛樂形式。具有休閑娛樂的功能和研究曲藝發(fā)展的價值,。
東莞木魚歌,,又稱盲佬歌,屬曲藝類,,可閱可唱,。明末已在流行。逢年過節(jié),,廟會,、婚禮生誕等,多請盲藝人彈唱助興,。木魚歌書有500多種,,被英、法,、日,、美、俄,、新加坡等國家多個圖書館收藏并研究《花箋記》,、《二荷花史》等最負盛名。經群眾藝術館搶救,、推動,,木魚歌煥發(fā)青春
《佛山歷史文化辭典》認為龍舟歌最早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間,是一名原籍順德龍江的破落子弟首創(chuàng),。其藝術特點是以順德話演唱為正宗,,以小鑼小鼓作伴奏,而且聲腔短促,,詼諧有趣,。曲韻特點以七言韻文為基本句式,,四句為一組。有民間文學,、民俗學突出價值,,蘊含著大量的民俗學信息。
也稱“龍洲歌”,,是一種民間說唱藝術,。起源于清代,流行于珠江三角洲,。舊時藝人多在茶樓,、鄉(xiāng)渡及沿街穿巷賣唱。手持一具木雕小龍船作道具,,胸前掛小鑼小鼓,,邊唱邊敲,以掌握節(jié)拍,。詞基本為七字句,,內容多為諧趣故事及平安祝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