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祠位于秭歸縣東1.5 公里長江北岸的向家坪,,又稱清烈公祠,,占地面積約30畝,,為紀念屈原而建。屈原祠始建于唐元和十五年(820年),。1978年建葛洲壩水利樞時,,將它遷向家坪,,且按原貌重建。屈原祠以屈原文化為統(tǒng)領(lǐng),,是三峽庫區(qū)能夠把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利用充分結(jié)合起來的重點區(qū)域,。
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5年12月,,屈原祠入選長江三峽30個旅游新景觀之一。
屈原祠總面積33.3公頃,,祠堂內(nèi)有:山門,、屈原青銅像,、屈原衣冠冢、紀念屈原陳列館,、東西碑廊等,。山門建筑風格獨特,歇山重檐,,三面牌樓,,六柱五間,三級壓頂,。三面牌樓通高20米,。郭沫若先生手書“屈原祠”三個蒼遒的大字鑲嵌在牌樓上方正中的天明堂;襄陽王樹人所書的“孤忠”,、“流芳”分嵌左右額枋,;大門門儲匾額上閃爍著“光爭日月”四個金光燦燦的大字。山門色彩匠心獨具,,立柱土紅色,,墻面白色,屋面綠色琉璃瓦,。山門兩側(cè)配房為硬山頂,,滾龍背,面墻正中有一巨大圓弧浮雕,,中飾“龍鳳呈樣”圖案。
屈原青銅像矗立在屈原祠中心的大壩上,通高6.42米,,像高3.92米,總重3噸,。頭微低,,眉宇緊鎖,體稍前傾,,邁動右腳,,提起左手,兩袖生風,,表現(xiàn)出屈原愛國愛民的滿腔激情和孤忠高潔的精神境界,。
屈原衣冠冢也為屈原墓,隨屈原祠遷徙而建,,占地120平方米,。墓上青獅白象,魚吻翹昆,,墓前拜臺,,香爐正中,供憑吊屈原燃燒香火之用,。墓前三排六柱八字開扇,。外石柱鐫有“汨水懷沙千古遺恨,歸山枕抽萬世流芳”楹聯(lián),。四根內(nèi)柱的楹聯(lián)是“崔嵬豐碑矗在地,,凜然浩氣貫長虹”,“千古忠貞千古仰,,一生清醒一生憂”,。上柱間嵌著一塊《重修楚大大墓碑記》,將屈原生平及不朽精神攜刻其間,。墓前兩側(cè)一對明代大石獅,。墓中有一通道,透過石門可窺見一紅漆古棺懸吊其內(nèi),,棺被一巨大蓮花石座所托,,俗稱“屈原吊棺”。
紀念屈原陳列館坐落在青銅像大壩上,,系歇山大屋頂,,白墻琉璃瓦,建筑面積640平方米,,陳列館正面匠額上懸掛著郭沫若先生辭世之前的手跡:“屈原紀念館”,。館內(nèi)分上下兩層。下展廳陳列有介紹屈原生平的圖片,、繪畫,、詩詞,、樂曲、書法,、屈原研究論文和歷代各種版本的《楚辭》以及明嘉靖十六年歸州百姓捐款鐫刻的一尊高1.03米,、重500余斤的屈原石像。上展廳陳列有在秭歸境內(nèi)出土的各種珍貴文物,。陳列館四周柑桔樹,、竹林、桃園布局合理,,相得益彰,,幽靜雅致,環(huán)境迷人,。
東西碑廊呈南北走向,,廊柱撐架,歇山大角屋頂,。廊內(nèi)屈原的《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22篇詩作和歷代文人墨客歌頌屈原的詩句手跡,,鐫刻在青石碑上。
屈原祠位于秭歸縣東1.5 公里長江北岸的向家坪,,又稱清烈公祠,,占地面積約30畝。
90元
8:00—16:30
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右神策將軍王茂元出任歸州刺史,,喟嘆屈原“誕靈是所,廟貌無睹”,,便在州城東5里的屈沱建了一座屈原祠,。“神像章服,,悉遵唐制”,,并作了一篇《楚三閭大夫屈先生祠堂銘并序》。這大約是秭歸早的一座屈原祠,。
宋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宋神宗尊封屈原為:“清烈公”,將屈原祠修繕并更名為“清烈公祠”,。以后,,自元,、明到清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歷任州官,,對清烈公祠多次進行維修,,并曉州民:“歲以五月五日致祭”。祠為硬山頂,,四合院式,,由山門、配房,、大殿,、后殿組成,建筑面積350平方米,。
元泰定初年(公元1324年),,歸州知州王禿哥不花對清烈公祠進行修葺,拖了很久沒有完工,,祠宇近乎偏廢,。
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知州密兒哈嗎提議再修,,并將自己的俸銀拿出一部分率先倡導,,鄉(xiāng)紳富戶紛紛贊助,于第三年將新祠建成,,密兒哈嗎提議改為“清烈公廟”,,請湖廣儒學提舉黃清老作了一篇《清烈公廟記》。
明萬歷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知州孫鶴年,,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知州王景陽,,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湖北學政凌如煥,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知州王沛膏,,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知州李火斤相繼維修,。
1976年,長江葛洲壩水利工程興建,,江水升高,,清烈公祠緣此由秭歸縣人民政府將其遷往距縣城3公里的向家坪,重更名屈原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