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鲀,,俗稱“河豚”,,硬骨魚綱鲀科魚類的統(tǒng)稱。河鲀體呈圓筒形,有氣囊,,遇到危險時會吸氣膨脹,,一般體長在25—35厘米!上下頜骨與牙愈合成4個大牙板,,背鰭1個,,無腹鰭。無鱗或有小刺,。全體橢圓形,,前部鈍圓,尾部漸細,。吻短,,圓鈍;口小,,端位,,橫裂。上下頜各具有2個板狀門齒,,中縫明顯,。唇發(fā)達,下唇兩端向上彎曲在上唇的外側,。眼小,,鰓孔小,為一弧形裂縫,,位于胸鰭的前方,,體表密生小刺。背鰭位置很后,,與臀鰭相對,;無腹鰭;尾鰭后端平截,。體背灰褐,,體側稍帶黃褐,腹面白色,;體背,、側面的斑紋隨種類不同而各異。種類很多,,大部分生活在海中,,但在淡水及海、淡水匯合處也可發(fā)現(xiàn),。它們在水中吹動水和空氣,,使泥沙飛起,,然后捕食躲在沙中的生物,。牙齒和頜骨很堅硬,,可以咬碎極硬的貝殼。
河鲀毒素所在部分和季節(jié)上的變化河鲀毒素所在部位為魚體內(nèi)臟,。其包括:肝臟,、生殖腺、肝臟,、腸胃及血液等部位,,其含毒量的大小,又因不同養(yǎng)殖環(huán)境及季節(jié)上變化而有差別,,按長江河鲀和人工養(yǎng)殖河鲀的實例證明,,各器官毒性比較如下:卵巢→脾臟→肝臟→血筋→眼睛→鰓耙→皮→精巢→肌肉。養(yǎng)殖河鲀(2齡以上)其器官毒性比較與野生河鲀一致,,但含毒素量較低,。
河鲀的毒素主要分布于卵巢和肝臟,其次是腎臟,、血液,、眼睛、鰓和皮膚,;而精巢和肌肉是無毒的,。如果魚死后較久,內(nèi)臟毒素溶入體液中便能逐漸滲入肌肉內(nèi),。其毒素的毒量多少,,常因季節(jié)的不同而有變異。每年2~5月為卵巢發(fā)育期,,毒性較強,;6~7月產(chǎn)卵后,卵巢退化,,毒性減弱,。肝臟也以春季產(chǎn)卵期毒性強。所以,,每當春末夏初鮮食河鲀魚時,,應特別謹慎,選擇鮮活魚體,,嚴格清除內(nèi)臟,,以免中毒。
就是卵巢及精巢,。卵巢含劇毒,,為河鲀含毒量大的強毒部分。精巢是微毒或無毒;卵巢與精巢為長圓形,,位于腹腔后部,,肛門附近。二者在生殖時期,,易于辨別,,睪丸為乳白色,卵巢為淺黃色,;橫斷切面,,精巢呈白乳糜狀,而卵巢則呈顆粒狀,;但秋后因生殖期已過,,卵巢與精巢皆呈萎縮,二者間較難辨別,。
為一較大縱長的器官,,位于腹腔的右側,上接膨大的胃部,,下部尖端達肛門附近,,呈灰褐色,內(nèi)側具有一綠色的膽囊,。肝臟為河鲀劇毒部分,,食河鲀時宜特別注意在食前剖除干凈,人工養(yǎng)殖的可以通過油煎后食用,。
皮膚含毒量因河鲀種類而異,,河鲀皮膚含毒量甚微或無毒。血液特別是兩塊所謂脊血塊即脾臟含有劇毒,。
胃部甚大,,能吸入水或空氣,使其膨大,,胃之下為腸,,腸在腹腔內(nèi)作二回折即達肛門,胃和腸也有毒,,但毒性比卵巢及肝臟小得多,。
肌肉可視為無毒,所以只要挖去河鲀的內(nèi)臟,,再剝?nèi)テ?,洗得干凈,是不會有毒的,。但河鲀死后較久,,內(nèi)臟的毒素溶在體液中,,時間一久,可以滲入肌肉,,不可不防,。特別是制作魚片(魚生),用2%~5%堿液浸洗,,更加安全。
河鲀魚中毒出現(xiàn)的癥狀決定于人的體質和攝入TTX的量,。一般情況下中毒人員首先是嘴唇和舌頭麻痹,,接著是運動神經(jīng)麻痹,然后是末梢血管擴張,,血壓下降,,出現(xiàn)呼吸困難,然后隨著意識的慢慢消失,,呼吸中樞被全部麻痹,,直至死亡。通常死亡會發(fā)生在發(fā)病后的4~6h以內(nèi),,若超過8h仍未死亡者,,一般可恢復,這主要是因為TTX在體內(nèi)解毒排泄較快,。對于河鲀中毒尚沒有特效藥物,,而且河鲀中毒發(fā)病時間快,死亡率高,,救治應以早期的催吐,、洗胃、排泄為主,。
鑒別特征:背腹面均光滑無棘,,體背面灰褐色,具蟲紋狀白色花紋,,胸斑小,,其周圍白色花斑狀,體側下方具一黃色縱帶,。全長30厘米左右,,小型種。
毒性:筋肉,、皮,、卵巢均有毒。
鑒別特征:背腹及體側密布細小棘,,體背深褐色,,具多條細淺色橫帶,,體側下方具一黃色縱帶。全長25厘米,,中小型種,。
毒性:筋肉、皮,、卵巢均有毒,。
鑒別特征:背腹面均具弱小棘,體背黃褐色,,具淺色小斑點,,5~6條深褐色橫帶,體側下方具一條黃色縱帶,。全長25厘米,,小型種。
毒性:筋肉,、皮,、卵巢均有毒。
鑒別特征:全背部及腹部面具強小棘,,體背褐綠色,,尾鰭灰褐色或黃色,月牙形,。全長達50厘米,,中型種。
毒性:筋肉,、皮,、卵巢均有毒。
紅鰭東方鲀(Fugu rubripes)隸屬于鲀形目,、鲀科,、東方鲀屬,因體形似“豚”,,常在河口捕到,,故江、浙一帶俗稱“河鲀”,,北方俗稱艇巴,,南方稱之龜魚。紅鰭東方鲀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的日本,、朝鮮半島和中國沿海,。我國沿海共發(fā)現(xiàn)有17種東方鲀分布,紅鰭東方鲀是個體大,、經(jīng)濟價值高的品種,。因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蛋白質高,、營養(yǎng)豐富,,素有“魚類之王”的美稱,深受廣大美食家喜愛,。
暗紋東方鲀身體長橢圓形,,前部鈍園,漸向尾部狹小,??谛。宋?,橫裂,,上下領各具2個板狀牙齒(同人的牙齒形狀),,唇發(fā)達,,咬合力大,細裂,,鰓孔小,,側位,為一弧形裂縫,。眼小,,可閉合,側上位,。鼻孔1對,,顯著。背鰭靠后,,與臀鰭幾乎相連,。無腹鰭,尾鰭平截,,后端灰褐色,。側線明顯,每側2條,,分別位于背腹側,。其全身無鱗,頭部,、體背及腹部均披小刺,,小刺為倒鉤刺。體背及上側部具灰揭色橫帶紋4~5條,,下側及腹部桔淡黃色至白色,。胸鰭上方及背鰭基部各有一塊黑斑,,臀鰭黃色。體色隨體長及環(huán)境水質稍有變異,。
綠河鲀又叫潛水艇,、金娃娃、狗頭,、雞泡魚,,屬于鲀科觀賞魚,可以叫做斑點-綠色-河鲀,。學名Tetraodon nigroviridis,。在野生環(huán)境中可以長到17厘米,但在水族箱中通常長不到那么大,,市場上出售的多在5厘米左右,,是熱帶觀賞魚中很受歡迎的鲀科觀賞魚,與河鲀屬于一個品種,,幼體無毒(約3厘米左右),,成體有毒。
黑斑叉鼻鲀(Arothron nigropunctatus),,俗稱狗頭,、污點河鲀,是輻鰭魚綱鲀形目四齒鲀科的一種魚類,,分布于印度洋至太平洋區(qū),,西起紅海、非洲東岸,,東至社會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
又稱模樣河鲀,,為鲀科叉鼻鲀屬的魚類。分布于太平洋及印度洋,、西達紅海西北端的蘇伊士港,、西南達非洲南端伊利莎白港以西的克奈斯那、往東經(jīng)印度及馬來半島諸海,、到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臺灣島,包括南海等海域,,屬于熱帶海洋底層魚類,。該物種的模式產(chǎn)地在毛里求斯。此種魚有毒,,主要生活區(qū)在珊瑚礁或巖礁的沙地上,,在沙地挖凹窩棲息,,單獨出沒,不會成群,,最長可以達到120厘米,。
為鲀科叉鼻鲀屬的魚類。分布于菲律賓至太平洋中部夏威夷和社會群島,、北至日本以及西沙群島海等,,屬于暖水性魚類。其卵巢和肝臟有毒,。
又稱線紋叉鼻鲀,,俗名黑線氣規(guī)、條紋河鲀,、規(guī)仔,,為輻鰭魚綱鲀形目四齒鲀科的一種。體呈圓筒形,,被覆由鱗片特化的細棘,;口小。魚體背部為淡黃或淡棕色,,具8~20條深褐色縱紋,;腹部乳白,。尾鰭圓形,。
河鲀魚在世界各地分布較廣,品種較多,,約有200余種,,其中在我國就有40余種,大部分屬東方鲀屬,,在我國的溫帶,、熱帶、亞熱帶海區(qū)都有河鲀魚分布,,主要分布在黃海,、渤海、東海,、南海以及近海江河中,。
河鲀體呈圓筒形,向后漸狹,,體裸露無鱗或被覆刺鱗,,背鰭一個,無鰭棘,,與臀鰭相對,,無腹鰭,,尾鰭截型或圓形或新月型,體色及花紋隨種類的不同而異,。河鲀生性膽小而貪婪,,上下顎各生2個板狀牙齒,其食道結構特殊,,向前腹側及后腹側擴大成囊,,遇敵害時能吸入水和空氣,使胸腹部膨脹如球,,浮于水面,,被捕獲后,雖離水亦能吸氣膨脹,,發(fā)出咕咕的聲音,。
少數(shù)河豚種類生殖季節(jié)溯河進入江河產(chǎn)卵,如暗紋東方可沿長江上溯至洞庭湖產(chǎn)卵,,也可在長江及通江湖泊中定居,,是我國重要的魚類資源,主要生活在水的中層或底層,。是江海洄游習性的底棲魚類,。河鲀食性較雜,主要以貝類,、甲殼類和幼魚為食,。
利用河鲀魚池塘進行海水立體生態(tài)養(yǎng)殖,就是將原有河鲀魚養(yǎng)殖池塘進行曝曬,、消毒肥水處理,,利用池塘進行河鲀魚的養(yǎng)殖,在此基礎上套養(yǎng)南美白對蝦和毛蚶底播養(yǎng)殖,,通過魚,、蝦、毛蚶的混養(yǎng)可使水質得到改良,,一方面魚蝦的殘餌和糞便可作為藻類的肥料,,起到肥水的作用,另一方面毛蚶通過過濾海水又凈化了水質,。利用品種共生互利的關系,,減少化肥、魚藥的使用,,為社會提供安全的水產(chǎn)品,,提高池塘養(yǎng)殖產(chǎn)值。主要技術要點如下:
1.養(yǎng)殖場環(huán)境要求
養(yǎng)殖場的環(huán)境應符合相應的規(guī)定,養(yǎng)殖水源水質應符合國家《漁業(yè)水質標準》的規(guī)定,。
2.池塘選擇
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排灌方便,,交通便利,,保水性能好的池塘。
3.池塘曝曬松土
河鲀魚養(yǎng)殖結束后,,將池塘的水全部排干,,封好進排水閘門,進行曬池,。到3月份用推土機帶犁進行松土,,松土深度15~20cm。
4.消毒
消毒在3月下旬進行,,用生石灰1125kg/hm2,,將大塊打碎,用水溶化,,全池潑灑,。
5.進水、肥水
4月中上旬進水,,水深30cm左右,,施經(jīng)過發(fā)酵的有機肥(雞糞)75~120kg/hm2,無機肥(尿素)30kg/hm2,,進行肥水,。5d后視水色情況再追肥一次,有機肥60~90kg/hm2,,無機肥22.5kg/hm2,。施肥量及次數(shù)可根據(jù)水肥瘦情況隨時調(diào)整,。至放苗前水深至1m,。每次進水時進水口要放置60目篩絹網(wǎng)清除雜魚或魚卵,中后期篩絹網(wǎng)可以用30目,。
1.苗種的選擇
選擇規(guī)格1cm的蝦苗,,蝦苗要求體型肥壯,形態(tài)完整,、無損傷與畸形,、反應敏捷、逆水能力強,、體色正常,、胃腸食物飽滿。河鲀魚規(guī)格300g/尾,河鲀魚要求規(guī)格整齊,、體質健壯,、體表無損傷。毛蚶規(guī)格150~200只/kg,,要求顆粒均勻,、色澤鮮艷、無寄生物,、無錯殼的天然海捕蚶苗或人工孵化苗,。
2.苗種消毒
放養(yǎng)前苗種應消毒,用藥符合NY5071(無公害食品漁用藥物使用準則)要求,。
消毒方法:河鲀魚和毛蚶用0.7mg/L的高錳酸鉀水溶液浸泡5~8min,。蝦苗用20~30mg/L聚維酮碘(含有效碘1%)浸泡10~20min。同時剔除病苗,、傷殘苗,。操作時水溫溫差控制在3℃以內(nèi)。3.放苗時間
毛蚶,、河鲀魚在4月下旬,,南美白對蝦在5月上旬。這一階段池中單細胞藻類繁殖起來,,基礎餌料比較充足,,池中水溫、鹽度等理化因子比較穩(wěn)定,。氣溫也較適合苗種的運輸,,是放苗的好時間。
4.放養(yǎng)密度
放養(yǎng)南美白對蝦蝦苗90000尾/hm2,,河鲀魚1500條/hm2,,毛蚶450kg//hm2。放苗時間選擇在晴天上午進行,,放養(yǎng)時水溫20℃,,PH7.5~8.5,水深1m以上,。
5.放苗方法
毛蚶苗用小船沿池塘全池底播,;河鲀魚放苗是將裝在網(wǎng)袋中的單個魚種(避免魚種互相撕咬)直接放在池塘水中;南美白對蝦蝦苗是將苗袋放在池塘水中浸泡3~5min,,使袋內(nèi)水溫與池中水溫相差不到1℃然后打開苗袋,,將蝦苗緩慢倒入池水中。
1.餌料
毛蚶苗無需投餌,,蝦苗后期適當投喂一些配合餌料,。河鲀魚主要投喂鮮活或冷凍的小雜魚,適當搭配一些配合餌料。配合餌料符合NY5072(無公害食品漁用配合餌料安全限量)規(guī)定,;餌料原料符合相關的質量安全標準,。小雜魚要求新鮮,不投喂腐敗變質雜魚,。
2.投餌
日投餌量:蝦苗放養(yǎng)初期,,蝦苗個體小,30~40d內(nèi)無須投餌,,后期隨著蝦個體加大可適當投喂一些配合餌料,,日投餌量占體重1%~2%。河鲀魚放養(yǎng)后應及時投餌,,前幾天應少投,,占體重的1%~2%即可,隨著魚種的正常攝食逐漸加至7%~8%,,養(yǎng)殖中后期隨河鲀魚個體增大,,應加大投餌量,日投餌量占體重4%~5%,。此外投餌量的多少應根據(jù)季節(jié),、天氣、水質和魚蝦的攝食強度進行調(diào)整,。毛蚶由于無需投餌,,視池水的肥瘦情況定期追肥。
日投餌次數(shù):每天2次,,上午8:00,、下午16:00各投喂一次。上午投喂量占40%,,下午占60%,。每次投餌持續(xù)時間20~40min。
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以預防為主。一般每10~15d潑灑0.3~0.5g/m3二溴海因或溴氯海因,,15~20g/m3的生石灰等常規(guī)消毒劑,。預防病害發(fā)生。
1.每日記錄
每日填寫“水產(chǎn)養(yǎng)殖生產(chǎn)記錄”定時測量水溫,、PH值、鹽度并作好記錄,。
2.巡塘
每天早晚巡塘2次,,觀察魚蝦攝食情況、水溫、水質變化,。發(fā)現(xiàn)情況及時妥善處理,。尤其是陰雨天,要避免因水中鹽度變化幅度過大造成魚蝦或毛蚶死亡,。
3.水質管理
前期管理:4月下旬~6月下旬水溫回升較慢,,單胞藻繁殖也較慢,此階段應多進水少排水,,7~10d可肥水一次,。施有機肥45~75kg/hm2。
中期管理:進入7月上旬,,主要是調(diào)好水質,。將原有池水換掉70%以上,7月中旬至8月中旬為高溫季節(jié),,此階段應多進水少排水,,將水位加至最高。
后期管理:進入8月下旬以后,,是毛蚶,、蝦、河鲀魚生長的第二個適溫期,,此階段要求大排大灌,,管好水質。
做好防病治病工作是越冬成敗的關鍵,,越冬是河鲀養(yǎng)殖最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越冬時間從11月至次年5月,。一般經(jīng)一年半時間的養(yǎng)殖能達到上市要求。進入越冬棚的河鲀先要進行魚體消毒,,可用3%的食鹽水浸洗10~20分鐘,,越冬期間主要有以下一些病害:
用0.5mg/L的強氯精全池潑灑。
可在餌料中加入食鹽進行預防和救治,。
用0.5mg/L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
河鲀魚肉味腴美,鮮嫩無刺,,蛋白質含量高達28.2%,,營養(yǎng)價值較其它魚類更為豐富,長時間以來作為一種名貴魚類而蜚聲中外,。我國早在2000多年前就將河鲀作為美味珍品,,民間素有“不吃河鲀,焉知魚味,?吃了河鲀,,百味皆無”和“拼死吃河豚”的說法,。古代詩人蘇東坡頗愛吃河鲀,對河鲀曾有“值得一死”之說,,梅俞也曾稱頌道“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于此時,,貴不數(shù)魚蝦”,。
據(jù)測定,100g河鲀魚肉中蛋白質含量高達18.7g,,而脂肪含量僅為0.26g,,是魚類中脂肪含量低的一種。此外,,河鲀魚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維生素B2以及硒、鋅等多種有益的微量元素,,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營養(yǎng)豐富的水產(chǎn)品,。楊興麗等通過對池養(yǎng)暗紋東方鲀含肉率及肌肉營養(yǎng)成分分析后得出,,池養(yǎng)暗紋東方鲀含肉率平均為38.75%;肌肉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別為21.06%和1.01%,;17種氨基酸總含量19.78%,,其中7種必需氨基酸的總含量為9.05%,占氨基酸總含量的45.75%,。而且暗紋東方鲀的鮮味氨基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甘氨酸)含量為7.05%,,高于其他淡水魚類,故其味道非常鮮美,。
但由于河鲀魚肝臟中存在高毒性的河鲀毒素,,因此,對有毒河鲀魚肝資源的開發(fā)利用須以可靠的去毒工藝和安全的提取方法為前提,。
在日本和韓國,,河鲀魚主要被加工成各式料理,直接食用,。下關是全日本聞名的河鲀魚生產(chǎn),、加工、銷售,、觀光的地區(qū),。日式河鲀料理主要有:生魚片,、火鍋,、天婦羅,、皮刺、烤物,、鰭酒,、白子酒、身酒,、骨酒等,。韓國的河鲀料理與日本較為接近,但韓式河鲀料理的調(diào)料是以辣椒為主,,吃來別有一番風味,。其生魚片的拼式也獨具韓國的特色,現(xiàn)今河鲀魚在韓國的銷售量也可以和日本媲美,。在我國,,河鲀魚主要被加工成鹽干制品,大部分用于出口,。以我國福建省為例,,2002年進入福建的海捕河鲀魚產(chǎn)量在60000噸以上,其中40%用于生產(chǎn)河鲀魚烤魚片,,30%出口至日本,、韓國。河鲀魚體內(nèi)富含膠原蛋白,,可以使皮膚增白,,增彈;河鲀魚肝臟中的噸噸X是一類海洋生物活性物質,,具有麻醉,、止疼、抗腫瘤之功效,;河鲀魚精巢中含有一種天然活性成分——魚精蛋白,,對人體內(nèi)腫瘤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河鲀毒素是從河鲀魚內(nèi)臟中提取的一種生物堿類物質,,在醫(yī)學上有重要的醫(yī)療價值,,價格昂貴,每克售價高達五六十萬元人民幣?,F(xiàn)已證明,,河鲀毒素包括有河鲀素、河鲀酸,、河鲀卵巢毒素和河鲀肝臟毒素,,是自然界頗為劇烈的毒素,,其毒性相當于氰化鉀的1250倍,能在短時間內(nèi)引起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麻醉,。若人們處理河不當或誤食,,即會引起中毒甚至死亡。河鲀毒素在醫(yī)療上常作為一種高級麻醉和鎮(zhèn)痛藥物,,對神經(jīng)痛,、肌肉關節(jié)疼痛、皮膚炎癥,、胃腸痙攣,、哮喘、晚期癌癥等疾病均有顯著療效,。據(jù)廣西的一家研究所研究報道,,河鲀毒素還是一種戒毒良藥,連續(xù)注射5日極微量的河鲀毒素后可戒除毒癮,。
河鲀魚除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和醫(yī)療價值外,,其魚皮有良好的韌性和美麗的花紋,,是上等皮革制品原料,,也用于建筑、火柴,、加工等工業(yè),;魚膽可提取牛磺酸等生化試劑,,臨床上有明顯的抑制真菌的作用,,可作為燙傷及癬用藥;精巢可提取精氨酸,,臨床上可抵消肝素的抗凝作用,,卵巢、腸,、鰓,、血液等廢棄物還可用來制做肥料和殺蟲劑。
毒性最強的魚:所有河豚(四齒鲀科)都含有TTX神經(jīng)毒素,。盡管不同種類河豚的神經(jīng)毒素效力各不相同,,但不管是哪種,吃下16毫克就足以使70千克重的人斃命,;如果是注射,,則不需2毫克。當受到威脅時,,河豚會鼓起身子,,并豎起全身的刺來抵御攻擊者,。(吉尼斯世界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