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3月,河南安陽武官村的吳培文的叔伯哥哥吳希增在野地里探寶,,探桿探到13米時,,碰上了堅硬的東西,,挖出來一看,,頭上帶著銅銹。當(dāng)晚,,他們找了十七八個人,,趁著夜幕動工挖掘,,為了防備日本人發(fā)現(xiàn),,到天亮再用原土封住洞口,。第二天晚上,,挖掘隊伍擴大到40多個村民,,連挖了三個晚上,,抬上來一個銅銹斑斑的龐然大物正是震驚后世的青銅器國寶后母戊鼎。
早在1937年11月,,安陽被日寇占領(lǐng)。后母戊大方鼎出土后,,秘密運回村中,暫時埋到了吳培文的院中,,用柴草偽裝好??珊芸炀陀腥俗呗┫?,向當(dāng)時駐東營飛機場的日本警備隊隊長黑田榮報告此事,。黑田榮很快就來了吳培文家,,繞著鼎一邊轉(zhuǎn)圈一邊嘀咕“寶物!寶物,!”大鼎落入了當(dāng)時侵華日軍的眼中,。
日本人走了,吳培文他們的心也提起來了,,再留著鼎,,可能性命難保,。一番商量后,他們找來了北平的大古董商肖寅卿“看貨”,,打算賣掉,。肖寅卿來了后,出價20萬大洋,,卻要求將大鼎分割成幾大塊裝箱,。據(jù)資料記載,,農(nóng)民們還真用鋼鋸、大鐵錘,,趁著夜深人靜分割大鼎,。雖然是受了20萬大洋的誘惑,,但畢竟越砸越覺得作孽,,吳培文阻止大家再砸下去,,大家橫了一條心,決心要把大鼎好好保護起來,。
之后,,日本人連續(xù)派兵進村搜寶。第一次,,日軍100多人將吳家大院翻了個底朝天,,由于此時大鼎被村民重新埋入地下,,日本人終于無功而返,。日本人走后,吳培文將大鼎轉(zhuǎn)移到了自家馬棚地下,。第二次,,日軍來了三輛大卡車,一進村,,就架起了機關(guān)槍,,吳培文急急忙忙檢查了馬棚的偽裝,,又潑了些泔水,,成功混出了日軍包圍圈。一直在村外待到天色擦黑,,吳培文聽到了日本人收兵的哨聲,他立刻跑回家,,直奔西屋馬棚,謝天謝地,,大鼎仍在,。吳培文大嘆“大爐有靈,天助我也,?!?/p>
這之后,,吳培文花20大洋從古玩商處買了一個青銅器贗品,,藏在自己家炕洞里。不久以后,,日本兵和偽軍又進村了,,直撲吳家后院,,扒開吳培文的睡炕,,搶走了那個贗品青銅器,。但由于日本人仍舊盯緊了吳培文的行蹤,要繼續(xù)搜捕他,。為了保護大鼎安全,吳培文將大鼎秘密托付給自家兄弟,,遠離家鄉(xiāng)避難,直到抗戰(zhàn)勝利才回到安陽,。吳培文等鄉(xiāng)親為保護國寶,,在吳家大院三次轉(zhuǎn)移埋藏地,最終將其埋藏在吳家大院東屋,免遭日寇掠奪,。直至抗戰(zhàn)勝利,。
1946年6月,,當(dāng)時的安陽政府一位“陳參議”打探到大鼎的下落,,他勸說吳培文等人把大鼎上交政府,。時任安陽縣古物保存委員會主任陳子明和國民政府安陽縣縣長姚法圃帶著一班警察,,將大鼎從吳家大院東屋挖了出來,。這一事件登載于當(dāng)時的《民生報》:“7月11日夜派隊并商得駐軍X部之協(xié)助,,至該村掘至終夜,,于天明12日早晨將古爐用大馬車運縣存放古委會內(nèi),?!贝宋闹小肮艩t”即后母戊鼎。
曾任國立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蔡元培先生倡議創(chuàng)建的國主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通過收購,、撥交,、發(fā)掘,集中全國第一流珍品約二三十萬件,,其中便包括后母戊鼎,。
1948年,大鼎在首都南京首次展出,,據(jù)記載,,蔣介石曾親臨參觀,,大鼎轟動了整個南京城,。
1949年國民黨撤往臺灣時原有意將大鼎運往臺灣,但由于大鼎過于沉重,,大鼎流落在南京飛機場,,后被解放軍發(fā)現(xiàn),轉(zhuǎn)移到南京博物院,。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建成,后母戊鼎從南京調(diào)往北京,,成為鎮(zhèn)館之寶,,并一直存于國家博物館。成為了中國國家的鎮(zhèn)國之寶,。
2005年,,大鼎回歸安陽“省親”,,已經(jīng)83歲的吳培文在殷墟門口,,時隔59年終于再次與大鼎見面,。他一眼就認(rèn)出大鼎來“分別時兵荒馬亂,,再見時國富民強”,。老人一直覺得,,保護了大鼎沒有落在日本人手中,,是他一生之中做得最有價值的一件事。那一天,,作為大鼎的發(fā)現(xiàn)人和保護人,,他被特許可以撫摸大鼎,。
2013年12月2日下午,,國務(wù)院總理李克強陪同來華訪問的英國首相卡梅倫參觀了國家博物館,。兩國總理先后參觀了后母戊鼎等青銅器,、佛造像以及青花瓷器等藏品,,并與兩國大學(xué)生親切交談,。
后母戊鼎厚立耳(其中一耳為后配),,折沿寬緣,,直壁深腹平底,,
腹部呈長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器耳上飾一列浮雕式魚紋,,首尾相接,,耳外側(cè)飾浮雕式雙虎食人首紋,,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緣飾饕餮紋,,均以云雷紋為地,。足上端飾浮雕式饕餮紋,,下襯三周凹弦紋,。
腹內(nèi)壁鑄有“后母戊”三字,。字體筆勢雄健,,形體豐腴,,筆劃的起止多顯峰露芒,,間用肥筆,。該鼎是商王為祭祀其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氣勢恢宏,,紋飾美觀,,鑄造工藝高超,亦是已發(fā)現(xiàn)最大的商代青銅禮器,。
后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見的青銅器貴重文物,,它是迄今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寬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大得可以做馬槽,,所以人們又叫它“馬槽鼎”。
后母戊鼎紋飾美觀莊重,,工藝精巧,,一向為世人所欽羨,。它的價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鑄有精巧的盤龍紋和饕餮紋,,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傳說中喜歡吃各種食物的神獸,,把它鑄在青銅器上,,表示吉祥,、豐年足食,。耳廓紋飾俗稱虎咬人頭紋,,這種紋飾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頭繞到耳的上部張口相向,,虎的中間有一人頭,,好像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還有兩尾魚形,。足上鑄的蟬紋,,圖案表現(xiàn)蟬體,,線條清晰,。
后母戊鼎是中國殷代青銅器的代表作,,標(biāo)志著商代青銅鑄造技術(shù)的發(fā)展水平和中國高超的鑄造水平,。
后母戊鼎的鑄造工藝十分復(fù)雜。根據(jù)鑄痕觀察,,鼎身與四足為整體鑄造,。鼎身共使用8塊陶范,,每個鼎足各使用3塊陶范,器底及器內(nèi)各使用4塊陶范,。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之后再裝范澆鑄而成,。鑄造此鼎,,所需金屬原料超過1000千克。而且,,制作如此的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過程中,,存在一系列復(fù)雜的技術(shù)問題,同時必須配備大型熔爐,。后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后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guī)模宏大,,而且組織嚴(yán)密,,分工細致,,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業(yè)的生產(chǎn)規(guī)模與杰出的技術(shù)成就,足以代表高度發(fā)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鑄造這樣大型的青銅器,首先要分別鑄出部件,,然后再合鑄成為一個整體,工藝十分復(fù)雜,。鑄造時需要二三百個工匠同時操作,,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此外,,經(jīng)光譜定性分析與化學(xué)分析的沉淀法所進行的定量分析,,后母戊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戰(zhàn)國時期成書的《考工記·筑氏》所記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從中可見中國古代青銅文明的內(nèi)在傳承,。它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聰明才智。
考古工作者通過對有關(guān)青銅器的研究,,以及甲骨文中的記載,,認(rèn)為在鼎腹內(nèi)壁銘文“后母戊”三個字中,“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婦妌的廟號,。以及根據(jù)銘文可知,,后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兩個兒子祖庚和祖甲為祭祀其母親婦妌而制的,。
最初給該鼎命名的是郭沫若先生,,稱其為司母戊鼎,他認(rèn)為“司母戊”即為“祭祀母親戊”,。另一著名學(xué)者羅振玉也曾認(rèn)為:“商稱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庇谑牵@一命名便一直沿用下來了,。但爭議一直不斷,,有多位學(xué)者提出,“司”字應(yīng)作“后”字解,,因為在古文字中,司,、后是同一個字。于是在此后出版的《辭?!穼Α八灸肝於Α弊髁诉@樣的描述:商代晚期的青銅器,,鼎腹內(nèi)有銘文“司母戊”三字(或釋“后母戊”),。是商王為祭祀其母戊而做。如今,,把“司”改為“后”,,實際上是否定了從前把“司”理解為“祭祀”的說法。大部分專家認(rèn)為“后母戊”的命名要優(yōu)于“司母戊”,,其意義相當(dāng)于“偉大、了不起,、受人尊敬”,,與“皇天后土”中的“后”同義。改為“后母戊”,,意思相當(dāng)于:將此鼎獻給“敬愛的母親戊”。
2011年3月底,,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館開館,后母戊鼎正式由中國歷史博物館移至該館,,亮相時鼎前的標(biāo)牌已赫然顯示“后母戊鼎”,。央視播出后,,隨即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司”“后”之爭也由學(xué)界擴展到社會爭論,,令人尷尬的事情出現(xiàn)了:中國國家博物館,、殷墟博物苑、中國文字博物館三個中國舉足輕重的博物館,,在展示同一件青銅大鼎(殷墟,、文字博物館為復(fù)制品)時,出現(xiàn)了不同的稱謂,,位于首都的中國國家博物館稱“后母戊鼎”,,而在其出土地——殷墟、國內(nèi)唯一以文字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它的釋名為“司母戊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