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江道是廈門道路的一條主干道。鷺江道在古代是水域地帶,,它的西北部是鷺江水,、筼筜港水的交匯處。是廈門市區(qū)外圍主干道之一,,一頭可通廈門港口,,另一頭可通廈門東渡新港,中間還與其他主干道,,如開元路,、廈禾路、中山路等縱橫銜接,,為交通樞紐之一,。1996年以后,廈門對鷺江道重新進行規(guī)劃和改造,,保留了3座碼頭,,即和平碼頭,、廈鼓輪渡碼頭和內(nèi)河客運碼頭,;拓展了堤岸,,道路拓寬到44米,建設(shè)了觀景平臺和觀海長廊,,擴大了海濱公園,,建設(shè)了地下通道,形成了公共交通樞紐,??梢栽谶@里看到“廈門一等郵局”、鷺江賓館等古典建筑,,也可以看到國際銀行大廈,、海關(guān)大廈、建設(shè)銀行大廈等現(xiàn)代建筑,。
廈門國際馬拉松賽中馬拉松和半程馬拉松兩個線路均經(jīng)過鷺江道,。
鷺江道建于1929-1932年,當時全長1563米,,寬13.4米,。鷺江道是廈門道路的一條主干道。鷺江道在古代是水域地帶,,它的西北部(今浮嶼角至廈門第六中學)是鷺江水,、筼筜港水的交匯處。明末清初鄭成功據(jù)廈時,,這里就是他操練水師的水域,。它的東南部(今思明南路)舊時之所以俗稱“水流住”“后路頭”,就是因為鷺江水一直流到這里才止住,,并且有個可以靠船的渡頭,。 滄海桑田,水域筑堤岸路面成為鷺江道,,是經(jīng)過三個時期,、三段工程的。
1926年,,廈門海軍司令部設(shè)立堤工辦事處聘請當時在廈門市政督辦公署擔任會辦的周醒南,,兼任顧問,設(shè)計填筑鷺江道堤岸,。
1928年,,鷺江道完成第一段堤岸,路面即當時的舊路頭,、竹樹腳,、典寶路頭、打鐵路頭,、得勝路頭,、磁街路頭,、史巷路頭、港仔口路頭,、島美路頭等,。接著,第二,、三,、四段堤岸的填筑,同時并舉,。鷺江道第二段堤岸(自郵電局碼頭至媽祖宮碼頭),,地處鬧市,筑成后的地皮訂價每方丈高達三千元,,而且僅憑一紙設(shè)計圖預(yù)售,,竟然引起爭購。原因是當時南洋各埠發(fā)生經(jīng)濟危機,,華僑紛紛匯款來廈,,爭購地皮,建設(shè)店屋,,作為歸國之計,。由于預(yù)售地皮,填筑工程費用有著落,,進展較快,,不到一年就建成。然而,,在一次海嘯中,,這段堤岸,全部崩塌,。崩潰的原因,,據(jù)負責施工的工程師說,是作為堤基的中國松樁,,被蛀蝕之故,。于是,改用美國松樁,,重新構(gòu)筑,,到1930年時修復(fù)??墒?,不久又全段崩潰。但具體真相不明。
由于情況不明,,難于重建,,況且前后兩次填筑已耗資七十多萬元,經(jīng)不起再有損失,。于是,改招外商承辦,。1931年,,荷蘭治港公司承包了這項工程,并于1932年大功告成,,因此鷺江道這第二段堤岸,,直到今天仍然巍然屹立,是在于該公司的設(shè)計,,除基樁堤身改用鋼筋混凝土外,,并在堤岸內(nèi)側(cè)填土地段,也密植鋼筋混凝土樁,,還蓋上鋼筋混凝土板,,連接堤基,鞏固堤身,。填筑鷺江道第三段堤岸路面時,,廈門新區(qū)辟地較多,地皮不再緊張,,無人爭購,,筑堤工程費用來源也就枯竭。因此,,鷺江道第二,、三、四段路面,,都無力完成,,直到解放后才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