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食糧》是一部散文集,,描述的是紀德在阿爾及利亞旅行期間,身處北非清新的自然環(huán)境中身心所發(fā)生的變化,。他主張摒棄基督教的原罪觀念,,品嘗大地上的一切果實。
1893至1894年間,,年輕的紀德與青年畫家洛朗前往北非游歷,,紀德不幸在埃及染上了當時的絕癥肺結核,萬分絕望的他自以為命不久矣,,結果竟奇跡般地恢復了健康,,在紀德看來自己等于是獲得了第二次生命?!度碎g食糧》是紀德游歷北非和意大利之后,,以抒情方式,糅合傳統(tǒng)的短詩,、頌歌,、旋曲等形式寫成的一連串富有詩意的斷想。
安德烈·紀德(Andre Gide,,1869—1951)是法國20世紀重要作家,。他著作甚豐,體裁多樣,,小說主要有《背德者》,、《窄門》、《浪子歸來》,;散文主要有《人間食糧》,、《新食糧》;回憶錄主要有《如果種子不死》,;游記主要有《蘇聯(lián)歸本》,、《漫游土耳其》,;戲劇主要有《薩烏爾》、《康多爾王》,、《俄狄浦斯》等,,此外還有大量文論和日記。
《人間食糧》充斥著一種原始的,、本能的沖動,,記錄了本能追求快樂是那種沖動的原始狀態(tài);而這種原生狀態(tài)的沖動,,給人以原生的質感,,具有粗糙、天真,、鮮滔,、自然的特性。這些特性得到了青年們的廣泛認可,。紀德明確寫道:“人長出牙齒,,能咬食咀嚼了,就應當?shù)浆F(xiàn)實生活中尋求食糧,。勇敢點兒,赤條條地挺立起來,,你只需要自身汁液的沖騰和陽光的召喚,,就能挺立地生長?!痹谏钪袑で笫臣Z,,就是尋求快樂。這部《人間食糧》,,也就是追求生話快樂的宣言,。
紀德的《人間食糧》是主張從書本“返回”到大地上的。因為它反對從“觀念”出發(fā)看人,、看事,,而是一切聽從“感性”的呼喚。他說:“要行動,,就不要考慮這行為是好是壞;要愛,,就不必顧忌這愛是善是惡……我要教會你熱情奔放……我希望在人世間,,內心的期望能夠盡情表達,,真正心滿意足,,然后才完全絕望地死去”,。
在《人間食糧》的扉頁上,,紀德引用了《可蘭經》中的一句箴言:“這就是我們在人間所吃的食糧,。”很明顯這是相對于《圣經》中的“天糧”或“神糧”而言的,。因此,,“人間食糧”象征人類在人間謀求幸福快樂的食糧,。在紀德的眼中,,幸福快樂已無需依靠上帝與外界獲取了,,它回歸自我與個體。在當時,,尼采站在世界之巔呼告“上帝已死“,,人類由此陷入迷茫與混亂之中,紀德正是于此刻對“上帝死后,,人類何去何從”的問題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上帝存在時,靈與肉分離,,靈作為完美而高尚的寄托象征而存在,,禁欲主義風行;上帝死后,,靈與肉合一,,人類成為自己的上帝,須重新認識自我,、接納與滿足自身的欲望與需求,。紀德努力追尋真實,以剖析自我快樂為最高原則,,對個人主義的狂熱追求必然會導致對家庭和社會的雙重反叛,,因為倫理邏輯是對人性的一種約束,而家庭與社會正是倫理道德規(guī)則的化身,,這種反叛即是一種對立,這構成了紀德思想的第一層矛盾,。同時,,紀德對于真實的追求是不顧一切的,,他探尋人性的真實,他的作品充滿自我剖白,,然而人性卻是神性與魔性并存的,。其矛盾與復雜程度至深至廣,因此探尋人性的作品必定也充滿了矛盾與復雜,,深不可測,?!拔沂莻€充滿對話的人;我內心的一切都在爭論,,相互辯駁”“復雜性,,我根本不去追尋,,它就在我的內心,。”紀德的這番自白直接道出了其作品矛盾性的根源——人性本身的矛盾,,這是紀德思想的第二層矛盾,。他宣揚欲望的滿足,但這種欲望并非紙醉金迷的欲望,,而欲望的滿足也并不以占有為實現(xiàn)形式與目的,。他倡導我們重新用身體去感知,來尋回人生的快樂,,尋回對這個世界的“饑餓感”,,這種“饑餓感”產生之時即是欲望滿足之時。除此之外,,紀德還提出了從生與死的對立中尋找到支點:“死亡只不過是讓其他生命得以誕生,,使萬物不斷更新,,使任何生命形式對‘此生'的據有都不超過它自我表現(xiàn)所需的時間,。”在這種生死觀下,,紀德眼中的瞬間便成了永恒,,因而他告誡讀者“永遠不要試圖去未來中尋求過去,要抓住每一瞬間互不相同的新東西”,。
書中,,無論是意象,、意境、語言都具有很高的文學審美價值,。“散亂的意象按不同的形式聚集,,組合成一個統(tǒng)一的有機體,,形成一股更強烈的感情,產生詩的意境,?!弊髌分写罅康挠昧嗽妭鹘y(tǒng)的復疊手法,一唱三嘆,,具有韻律感,,音樂美。這給予作品一種內在張力,,使之讀來令人回味無窮,。這種張力即是內容之剛——若投槍匕首,與形式之柔——若行云流水所帶來的,。
美國杜克大學法語文學教授華萊士·弗利:全書可說是沒有人物,,但確是一本討論愛情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