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有一年春天,,王陽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間游玩,。朋友指著巖石間一朵花對王陽明說,你經(jīng)常說,,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這朵花,在山間自開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嗎,?難道你的心讓它開,它才開的,;你的心讓它落,,它才落的? 王陽明便以此話回答朋友,,仔細品讀,,這句話非常耐人尋味。
2.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王陽明的臨終遺言。王陽明臥病在青龍浦的一條輕舟上,,當?shù)茏訂栆f點什么時,,他留下這一句話后,溘然長逝,。此心光明是他一生的寫照,,這句話既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也是一個人生故事,。這短短的八個字,,是寓意最深、感情最濃的臨終絕筆,。至此,,王陽明心學照亮后世,,同時開啟中國文藝復興的王陽明,走完了他探索,、艱難,、光輝而偉大的一生。
3.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
為王陽明提出的心學思想,,意為要了解宇宙的奧秘,,達到對事物真相的認識,只須返視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王陽明的心外無物是說,,心與物同體,物不能離開心而存在,,心也不能離開物存在,。離卻靈明的心,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離卻天地鬼神萬物,,也沒有靈明的心。從一方面說,,靈明的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從另一方面說,心無體,,以天地萬物感應之是非為體,。客觀的事物沒有被心知覺,,就處于虛寂的狀態(tài),。
4.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取自《傳習錄》,全文為:“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窮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廣,,以裨補增益之?!币馑际羌热蝗f事萬物的道理不存在于我們的心外,,而又一定要說窮盡天下的事理,這大概是因為我們心中還沒有足夠的良知,,而必須向外尋求天下眾多事物的道理,,用以彌補增加我們心中的良知。
5.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這一個工夫須著此兩個字,,方說得完全無弊病,。
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從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jié)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于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離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離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xiàn)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xiàn)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
6.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身外之物不可迷戀,,不屬于你的東西,也不能留下,。王陽明一直在強調(diào)用豁達的心態(tài)來為人處事,,不要讓所遇的東西成為自己內(nèi)心的一個羈絆,不能讓名利和欲望,,牽制了自己的內(nèi)心?,F(xiàn)在生活中,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很多人越來越注重物質(zhì)的追求,,忽略了自己內(nèi)心心靈的一個愈合,王陽明的這句話,,其實也是一種適當?shù)慕鉀Q方式,。
7.有志于圣人之學者,外孔,、孟之訓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螢爝之微也,不亦謬乎,?
語出王陽明《答羅整庵少宰書》,。意思為有志學好圣人賢者學問的人,卻摒棄孔孟之道,,妄圖在其他地方找到追求,,就好比舍棄日月的光輝,而希冀于螢火蟲那微不足道的亮光,。這是一件極為荒謬的事情,。從這段話可以看出王陽明對于孔孟之道的極為尊重,以及自身的謙遜,,這也是他能夠成為一代心學大家的緣由之一,。
8.千圣皆過影,良知乃吾師
語出《王陽明全集卷》,??v觀歷史,那些圣人賢者通通只不過是浮光掠影罷了,,只有心中良知才是我真正的老師,。意指在不同的領域,都有許多能人,。我們努力去學習,,不停的跨界去掌握未知的世界,但是,,有些人未必有很好的效果,,表面上看,好像沒有遇到真正的良師,,沒有一個提攜自己的貴人,。其實,真正的老師和尋覓的貴人就是我們自己,,有的時候?qū)W會了很多知識,,可以解釋很多的道理,卻忽視了對自己認識,。
9.勝負之決,,只在此心動與不動。
王陽明平定贛南土匪,、寧王朱宸濠叛亂,、廣西土匪的時候都是用了這句心法,才得以大獲全勝,。如果自己的心不動,,也就不會意動。對手看你的內(nèi)心是空的,,那也就無處著力,,無從反擊了。而對手只要心一動,,你就可以根據(jù)他的行動,,做出相應的反制措施。在這樣的理念指引下,,王陽明成為極為優(yōu)秀的軍事家,,他一生打仗無數(shù),卻從未嘗敗果,。
10.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認得一段,;走到歧路處,,有疑便問,問了又走,,方漸能到得欲到之處,。
語出《傳習錄》。好比人行路,,走了一段才認識一段,,到十字路口時,有疑問就打聽,,打聽了又走,,才能慢慢到達目的地。意指人生如果一切按部就班地進行,,內(nèi)心的愿望就會被忽略,,心中的夢想就會被埋沒,即使走得很順暢,,卻不真實,,因為少了太多的嘗試,哪怕是失敗,,以及少了太多緣于親身經(jīng)歷的深切體悟,。所以,人要敢于大膽嘗試,,在實踐中體悟一份真正屬于自己,、適合自己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