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不妄發(fā),,發(fā)必當理,。
語出《朱子語類》卷上,指說話不能輕易就脫口而出,,說出的話必要有其自身的道理,,能夠邏輯自洽。軍事上,,喻指將帥說話辦事要三思而行,,符合實際。
2.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
朱熹對待讀書學習所表明的態(tài)度,,意思是閱讀過程中不明白的地方就要思考,思考過程中有想不通的地方就去閱讀.閱讀和思考一定要相互結合、相互滲透,。
3.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語出朱熹詩篇《活水亭觀書有感·其一》,,“這塘水怎會如此清澈,,皆是因為這不斷的源頭清水”。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詩句,。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現象,,比喻要不斷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躍與進步,。所謂“源頭活水”,指的是從書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
4.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語出朱熹《讀書之要》,,指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不能苛求在短期內有明顯的提高,。學習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能力,,安排學習計劃,并切實遵守它,;要扎扎實實打好基礎,,不可囫圇吞棗,急于求成,。遵循“無疑—有疑—解疑”的過程,,即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再認真讀書,,精于思考,。
5.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語出朱熹詩篇《勸學詩》,,這是朱熹用切身體會告誡年輕人的經驗之談。說明人生到老,,學問難成,,因而必須愛惜光陰。因其“易老”,、故“不可輕”,,可見惜時之重要,。這兩句語重心長的話,勸導我們,,應該珍惜自己美好的年華,,努力學習,切莫讓可貴的時光從身邊白白地溜走,。
6.勿謂今日不學而有來日,,勿謂今年不學而有來年。日月逝矣,,歲不我延,。
語出朱熹《朱文公勸學文》,不要說因為還有明天,,所以今天不學習,。不要說因為還有明年,所以今年不學習,。時間稍縱即逝,,不會等待人,轉眼你就已經垂垂老矣,,這時候再來后悔年輕時沒有學習,,試問又是誰的過錯呢?
7.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語出朱熹的《訓學齋規(guī)》,,意思為讀書要專心一致,必定要三者到位,。心思不在書本上,,那么眼睛就不會看仔細,既然心思不集中,,就只能隨隨便便地誦讀,,絕對記不住,即使記住了也不能長久,。三到之中,,心到是最重要的。
8.守正直而佩仁義,。
語出朱熹《宋名臣言行錄》,,告誡為人要恪守正直之心,而且要奉行仁義的德行。
9.保初節(jié)易,,保晚節(jié)難,。
語出朱熹《宋名臣言行錄后集·韓琦》,指人們早年確立節(jié)操比較容易,老年還能保持晚節(jié)就比較難了,,恪守節(jié)操始終如一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情,。
10.思誠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為思誠之本,。
語出《四書集注·孟子集注》,,意思是以真誠為準則是自我修養(yǎng)的關鍵,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舉動,,又是堅持真誠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