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山西新絳縣版畫藝術家藺永茂與其子藺濤開始著手開發(fā)挖掘絳州澄泥硯的制作工藝,,數(shù)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精心研制,,終于使失傳數(shù)百年的民族瑰寶重放光彩,。藺氏父子生產的絳州澄泥硯由于“燒造最好”,榮獲數(shù)十項國際國內大獎,,其精品被多家博物館收藏,,父子二人也雙雙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山西省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2006年,,“絳州澄泥硯”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成為中國硯臺行業(yè)唯一的中國馳名商標。
絳州澄泥硯的制作需經過幾十道工序,。宋代的《賈氏談錄》和《文房四譜》中對澄泥硯的制作方法均有記載,,古法大致是:取河床下的泥,淘洗后,,用絹袋盛之,,口系繩再拋入河中,繼續(xù)受水沖洗,,如此二三年之后,,絹袋中的泥越來越細,以過濾的細泥為材料,,然后“令其干,,人黃丹團和搜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擊之,令其堅,。以竹刀刻作硯之狀,,大小隨意。微陰干,,然后以利刀刻削如法,,曝過,間空垛于地,,厚以稻糠并黃牛糞攪之,,而燒一伏時,”再用黑蠟,、米醋相參蒸多次,。如此繁復的工序,,使硯臺堅如鐵石。
隨著時代的變遷,,汾河的水流量和流速都起了很大的變化,,后來澄泥硯的制作已不完全遵循古法。主要工序為:將采掘來的河泥放置在一個絹制的籮中過濾,,濾出極為細致的澄泥,,經過澄泥過濾、絹袋壓濾,、陳泥,、揉泥、制坯,、陰房晾干,、雕刻、砂磨,、入窯燒制,、出窯、成品水磨等工序,,一方硯正常運轉得一年半的時間,。產量受季節(jié)性影響較大,一般一年燒10次到12次,,裝窯量在180到300之間,。成品率受季節(jié)、風力,、窯溫,、窯變等等因素影響較大,一般一窯的成品率在30%至40%之間,,好的時候可以達到80%,,不過這種情況很少。
絳州澄泥硯的生產以家庭作坊為主,,忙時也雇用一些從事簡單工序的人員,,由于勞動量不是很大,除了少數(shù)工序為男性外,,多以年輕女性為主,,但燒窯等工藝則是作坊的主人親自操作。
絳州澄泥硯以汾河下游的澄泥為原料,,經過特殊的焙燒工藝制成,。制作澄泥硯要經過采泥、過濾、沉淀,、制坯,、烘干、雕刻,、燒成,、細臘、刨光九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嚴格的要求,。由于制工精細,使澄泥硯具有發(fā)墨快,,墨水不容易干,,不傷筆毫,便于攜帶的優(yōu)點,。
在造型藝術上,,澄泥硯也別具一格。它十分注重圖案和造型,,雕刻形式多樣,,色澤典雅秀麗,顯得極為古樸大方?,F(xiàn)在澄泥硯已發(fā)展出近百種造型,,種類繁多。
絳州澄泥硯源于秦漢,,盛興于唐宋,,是與端、歙,、洮齊名的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盛唐時期,由于絳州占據(jù)著重要地理位置,,是去首都長安(西安)的重要水旱碼頭,,各路官宦商賈、文人墨客,、能工巧匠云集絳州,,更進一步促進了絳州經濟文化的發(fā)展。絳州先民前承秦磚漢瓦的澄泥工藝,,改進陶硯的制作技法,使澄泥硯的生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歷史高峰,。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在《論研》一文中指出:“蓄硯以青州為第一名,,絳州次之,后始重端、歙,、臨洮”,。《賈氏談錄》(南唐楊洎著,,收入《永樂大典》)“絳人善制澄泥硯,,縫絹囊置汾水中,逾年而后取,,泥沙之細者已實囊矣,,陶為硯,,水不涸焉”《硯》中記載:“絳人囊泥汾水中,陶為硯水不涸,?!彼魏擦謱W士蘇易簡著的《文房四譜》卷三中記:“作澄泥硯法,,以瑾泥令入于水中挼之,,貯於甕器內,然后別一甕貯清水,,夾布囊盛其泥而擺之,俟其至細去清水令其干,,入黃丹團和溲如面,,作二模如造者者,,以物擊之令到堅,,以竹刀刻硯之狀,大小隨意,,微陰干,然后以利刀手刻削,,如法日曝干,,空間垛以地,厚以稻糠并黃牛糞攪之而燒一復時,,然后入墨蠟貯米醋而蒸之五七度,含津益墨亦足不亞于石者”,。
唐宋之后,由于石質硯的大量開采制作,,對澄泥硯產生了一定的沖擊,但作為當時的書寫工具之一,,澄泥硯的生產仍然保持著原有的優(yōu)勢,,在擴大發(fā)展。元代山東柘溝河沿岸,,河南虢州和河北滹沱河一帶都開始生產,。仍然保持著原有的優(yōu)勢,澄泥硯的制作也更趨精細,,隨型硯愈多樣,。明代,隨著石硯的大量開采,,以及銅硯,、瓷硯、鐵硯,、漆砂硯,,木硯等的出現(xiàn),澄泥硯由于其制作技藝的復雜已顯處下風,,新絳的澄泥硯尚無發(fā)現(xiàn)相關的文字記載,。到了清朝,澄泥硯的制作幾乎沒有成功的佳作,,據(jù)有關資料記述(尚待進一步考評)乾隆皇帝在欽《西清硯譜》載入的二百余方硯中,,澄泥硯占51方,其中銘文中有絳州字意的御銘就有11方(我們查證,,僅供參考),。如唐八棱澄泥硯銘:“汾水澄泥絳縣制,賈氏談録詳記事,,建武庚子分明識,,海馬飛魚出波際。佐我文房之五藝,,揮毫祇欲書亥宇,?!痹诔幷f中稱其硯:“土質細潤,,堅為玉石,其為汾絳舊物無疑,。”又御制宋澄泥石函硯銘:“絳州泥,,誰為澄,端溪石,,誰為形;泥而石所點料,,石而泥非所較;一而二二而一,,水為入墨為出;背畫井思復古也,,而磨凹不可補也,經世修身宣思何以自處也,。”可見乾隆皇帝對絳州澄泥硯的寵愛,。
綜上所述,澄泥硯的生產到了明清之際,,一直在艱難的維系著其生存,而絳州澄泥硯生產幾近失傳,。民國十七年修定的《新絳縣志》中記載:“按絳州出澄泥硯,《山西通志》及《絳州舊志》均載記之,,可知澄泥硯確為絳州所出。唯在今日,,無制之者,,蓋其法早已失傳矣,?!?/p>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新絳縣工藝美術廠曾探索恢復澄泥硯生產工藝,,但由于成品率極低,成本過高,,市場銷路不好,不久便停止生產,。1986年以來,新絳縣博物館業(yè)務館長,、文博副研究員藺永茂與其子藺濤成立“山西省新絳縣絳州澄泥硯研制所”,,多方搜集資料,精心鉆研,,終于使四大名硯之一的絳州澄泥硯重現(xiàn)人間,又綻新蕾,。
絳州澄泥硯與端硯、歙硯,、洮硯齊名,并稱“中國四大名硯”,,在中國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屬于邊緣學科,,綜合藝術,較之其它的石雕硯種,,其制作更為艱辛,。它取絳州汾河泥做原料,,經特殊焙燒工藝制成的珍貴奇特的一個硯種。屬于陶瓷卻又有別于陶瓷,,是界于陶與瓷之間的一種炻器。
絳州澄泥硯屬于硯雕又復雜于硯雕,,它不僅僅局限于雕刻,,還需經采選泥料,、澄細、淘沙除雜,、制坯、烘干,、裝飾、燒制,、細蠟、拋光等幾十道極為復雜的工序,。融物理、化學,、雕塑、繪畫,、文字、書法,、篆刻、造型設計于一爐,,屬于一門綜合性的藝術,。澄泥硯應是屬于陶又高于陶,、屬于刻硯又復雜于刻硯的綜合藝術門類,。無論其燒制難度、制硯難度均復雜于陶瓷與石質的硯雕,。
由于泥料可塑性大,,因而澄泥硯具有自己獨特的雕塑風格:注重形象的塑造,講究精雕細刻又不失古樸大方,;質地細膩但又細而不膩,堅而不燥,。由于制作工序繁多,因此在中國四大名硯中,,它相對前三者更具一定的難度,更難制作,,故也更為難得。要求研制者必須具備多方面的知識與技藝,,更多的是“硯外功夫”:要懂得物理,、化學、土壤,、地質、陶瓷以及文物與考古,,還要熟悉與精通造型藝術。特別是繪畫、雕刻,、書法、篆刻,、設計、色彩以及扎實的文學功底,,深厚的藝術修養(yǎng),嫻熟的雕刻技藝等,。要博覽群書,從相關的藝術中汲取營養(yǎng):竹木牙雕,,金銀玉器,書法字畫,碑拓篆刻等等,。“胸有文墨品自高”,,否則,它只能是一種書畫用品,,而并非“藝術珍品”,自然會逐漸失去其藝術收藏價值,。正由于種種原因,以至明末清初失傳,,留下三百年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