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泗縣文化館建于1952年12月,是嵊泗縣人民政府設立的隸屬于嵊泗縣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領導的公益性群眾文化事業(yè)機構,。其主要工作職能是在全縣范圍內組織,、策劃、開展群文活動,,并組織全縣群眾文藝的創(chuàng)作和演出,,對各鄉(xiāng)鎮(zhèn)、社區(qū)等基層文化站點進行業(yè)務指導,。1989年在全省第一次文化館考評定級中,,被浙江省文化廳評為一級文化館。2002年經省文化廳審核被評為全國二級文化館,。2009年11月,,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文化部授予“全國文化系統(tǒng)先進集體”的榮譽稱號,。2011年在文化部開展的全國第三次縣級以上文化館評估定級工作中被命名為一級文化館,。作為公益性文藝業(yè)務部門,嵊泗縣文化館自成立以來堅持做好,、做精全縣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創(chuàng)作、輔導,、培訓工作,。多年來,走基層,、下海島,,用吃苦耐勞、勇于創(chuàng)新的作風,,向內普及先進文化,,向外宣傳海洋文化,全心全意當好精神文明建設進程的堅實后盾,。全館隊伍不懼辛勞,,迎難而上,堅持用心創(chuàng)編群文精品,,用心參辦群文活動,,用心服務基層群眾,無怨無悔的奉獻出自己的光與熱,。
嵊泗縣是個海洋大縣,,陸域微城,,面對海島環(huán)境所造成的信息閉塞、交通不便,、人才缺乏的難題,,是一味照抄照搬“套餐文化”,還是迎難而上,,挖掘屬于嵊泗自己的特色文化,,該館的群文工作者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后者。他們牢牢扎根海島,,堅持以海島特色為主要創(chuàng)作題材,,因地制宜,正確尋找發(fā)展方向,,堅持在創(chuàng)意上出新,、出奇,2011-2014年間,,共創(chuàng)作120余件作品在攝影,、美術、音舞,、戲劇小品等藝術門類的市,、省、及國家級比賽中獲獎,,在省級,、國家級刊物發(fā)表,如漁歌《搖櫓謠》獲廣東省漁歌精英賽暨全國漁歌邀請賽”金獎,;戲劇小品《讓盤子飛》獲浙江省第二十四屆戲劇小品邀請賽創(chuàng)作金獎,,形成了嵊泗漁歌,嵊泗漁民畫,,嵊泗海洋風光攝影等文化品牌,。
隨著嵊泗知名度的打響,嵊泗漁歌的創(chuàng)編愈來愈受外界關注,,該館牢牢抓住創(chuàng)作發(fā)展勢頭,,以方言為基點與媒介,在漁歌創(chuàng)作中既繼承傳統(tǒng)文化韻味,,又加入現代社會元素,每到展演時節(jié),,全體人員都日以繼夜的加班加點,,創(chuàng)編干部與演員在臺上臺下聚精會神的工作,專心致志的沉浸于文藝作品中,,只為更好的呈現舞臺效果,,更全面的展示嵊泗海洋文化,。
在堅持不懈的努力下,遠在安徽省舉辦的“浙江嵊泗· 安徽桐城”文化走親歡樂行活動里出現了嵊泗漁歌動聽的旋律,,寧波,、紹興、臨海,、崇明等地的觀眾們也在當地的文化走親系列演出中感受到了嵊泗海洋文化的魅力,,漁歌《東西南北風》更是有幸為十八大獻禮,參加了央視中國民族民間歌舞樂盛典錄制,,又登上“美麗浙江.水之韻——浙江省慶祝新中國成立65周年歌舞晚會”展演的大舞臺,,用動人的歌聲與精彩的舞臺表演在浙江省人民大會堂的直播中,向全國人民展示了嵊泗風土人情,,民間藝術與嵊泗人文精神,,讓眾多觀眾都記住了嵊泗,促進了與外部文化跨地區(qū)的互動,、交流與學習,,也將嵊泗海洋文化帶上了越來越寬廣的舞臺。
2014年,,嵊泗縣文化部門與浙江藝術職業(yè)學院接洽合作事宜,,將復排大型原創(chuàng)漁俗風情歌舞《東海謠》這一光榮又艱巨的任務交給了嵊泗縣文化館。此次合作,,演員多數為浙江藝術職業(yè)學院音樂系,、舞蹈系的學生。面對學生演員因不會嵊泗方言,、不了解嵊泗文化而不能很好詮釋舞臺角色的問題,,該館頂住了時間緊。任務重的壓力,,在三個月的編排中,,通過耐心教授嵊泗方言,生動剖析劇目內容的文化底蘊,,將學生演員們從原本完全不會唱漁歌,,到將幾首表演曲目唱的瑯瑯上口,最終用圓滿的演出,,讓嵊泗漁歌——這一傳承了一千多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了校園,,走進了上海第十四屆藝術節(jié)。
嵊泗縣是個名副其實的海島縣,,7個鄉(xiāng)鎮(zhèn)分布在十幾塊小島上,,在文化下鄉(xiāng)演出期間,燈光音響,、服裝道具,,各種演出設施都要靠船運靠人扛,,十分不便和艱難。作為全縣的公益性文藝業(yè)務部門,,該館不僅承擔著創(chuàng)作任務,,還承擔著演出任務。每逢文化下鄉(xiāng)時節(jié),,演出多,,人員少,一場戲下來館內十幾個演員每人幾乎都要表演3,、4個節(jié)目,,就拿館長、書記來說,,他們既是演員,、又是裝臺既是演職人員,又是搬運小工,,既是音響燈光師,,又是裝卸工人,辛苦可想而知,。面對海島特殊環(huán)境造成的難題,,與如此繁重的演出任務,該館清楚的認識到,,越是交通不便的小島越是需要文化的滋潤,,他們組織文藝小分隊迎難而上,下漁村,,走岙口,,組織文藝演出、舉辦攝影,、漁民畫,、剪紙作品展,年平均下鄉(xiāng)演出50余場次,,用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繁榮漁區(qū)的群眾文化生活,。在下鄉(xiāng)途中,他們肩背手扛,,搬運器械,,裝臺演出,即使因此負傷,,也毫無怨言,,足跡踏遍全縣各鄉(xiāng)鎮(zhèn)、社區(qū)及敬老院,,為的就是將文藝演出送到漁村百姓的村口,、岙口、家門口,。一次赴黃龍開展文化下鄉(xiāng)的途中,,正逢8級大風,運輸音響的船只晃得很厲害,,船上的男同志們不畏艱險,,不顧風浪劈頭蓋臉,牢牢護著演出器械不被滾落大海,,直到將音響安全裝上舞臺的時候,,握著話筒的手還會因為用力過猛而顫抖。這一切都是為了當好海島人民精神文化食糧的生產者和輸送者,,不愧為群眾口中的“海上文藝輕騎兵”,。
以文樂民,培育業(yè)余文體團隊,。截止2016年,,嵊泗縣10人以上的業(yè)余文體團隊有138支,總人數達5300余人,,如雨后春筍般萌發(fā),。但美中不足的是業(yè)余團隊的發(fā)展仍存在著隊伍管理不規(guī)范,綜合素質較低等問題,。該館深知“授人以漁”的道理,,針對問題,通過培訓,、講座等“種文化”,、“育文化”的手段對癥下藥,同時根據文藝干部的專業(yè)特色聯系相應團隊,,并加強對業(yè)余文體團隊的指導力度,,提升了業(yè)余團隊的表演水平,為業(yè)余文體團隊創(chuàng)造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目前,,縣內每個鄉(xiāng)鎮(zhèn)基本建立了3支以上具有本地特色的民間文藝表演隊伍,如黃龍漁嫂鑼鼓隊,、嵊山花船隊等隊伍,。這些優(yōu)秀文藝團隊的發(fā)展讓嵊泗的群文工作風生水起、有聲有色,,也讓群眾從文化中真正得到滿足與快樂,。
以文惠民,深入基層培訓輔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群眾的文化需求也越來越大,。為了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該館一方面舉辦各類社會性培訓班,,如少兒二胡培訓班,、舞蹈培訓班等,2016年還針對藝術類考生的教育培訓需求,,特別開設了青少年藝術培訓基地,,用“引進來”的方式,邀請外地優(yōu)秀教師來嵊講課,,解決了考生的“培訓難”,、“考試難”等問題。另一方面,,該館秉持著“要繁榮群文事業(yè),,就必須提升群文工作隊伍水平”的宗旨,每年舉辦 3—4期全縣社區(qū)文化員培訓班,,建立鄉(xiāng)鎮(zhèn)文化骨干培訓網絡,,通過對文化員等基層文化干部的培訓輔導工作,提高文化隊伍的綜合文化藝術技能,,從而較大程度的發(fā)揮基層文化干部的力量,,更好的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另外,,該館還結合每個干部專業(yè)特色,,多方位深入聯系基層鄉(xiāng)鎮(zhèn)、社區(qū),,從打造“一鄉(xiāng)一品”,、挖掘民間藝術、整合文化資源,、解決現存問題入手,,將文化館的群文干部作為火種播撒至嵊泗的每個角落,讓這片蔚藍的土地上綻放出獨特的海洋文化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