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陽出土的這面商代銅鼓,是我國僅存的商代獸面紋青銅鼓,,有相關報道稱之為“商代饕餮紋青銅鼓”,。銅鼓由鼓冠、鼓身,、鼓座三部分組成,,仿木質皮鼓的形制,為我國發(fā)現(xiàn)時代最早的青銅鼓之一,,這鼓的時代約為商代晚期,,距今約三千多年。
此銅鼓1977年6月14日出土于湖北省崇陽縣白霓鎮(zhèn),,是由四位農民在洪水沖刷過后的岸邊發(fā)現(xiàn),。輕敲鼓面,它仍能發(fā)出清脆的聲響,,這只銅鼓曾到美國,、日本、英國等地展出,,現(xiàn)藏于湖北省博物館,。
據(jù)了解,迄今為止,,已發(fā)現(xiàn)的商代銅鼓僅兩面,,崇陽商代銅鼓就是其中一面,是國內保存的一件商代至西周早期的銅鼓,,是研究我國古代青銅藝術和奴隸社會禮樂制度珍貴的實物資料,。它堪稱絕世之珍品,可謂青銅的瑰寶矣,,另外一面(“雙鳥鼉鼓”)已流失至日本藏于日本京都泉屋博物館,。
商代獸面紋青銅鼓(商代饕餮紋青銅鼓)1977年6月14日出土于湖北省崇陽縣白霓鎮(zhèn)大市村汪家嘴。當時由于連降大雨,,山洪暴發(fā),,致使白霓鎮(zhèn)沿河一帶的田坎坍塌,,稻田被淹。14日上午,,有四位農民去大市河邊查看水情,,忽然發(fā)沿河岸田坎坍塌處有個像“樹蔸”樣的東西,四個人掏挖了三個多小時將這件器物挖出,,發(fā)現(xiàn)原來是件銅鼓,,他們非常高興,忙把銅鼓推到河里沖洗干凈,,然后找來繩子和木杠,,將銅鼓捆好抬回家。當天下午,,恰有一農機修理員來到大市村,,此人略知一些文物考古知識,當他看到這件銅鼓時,,馬上意識到這是一件珍貴文物,,將這一消息及時報告縣文化館。文物干部迅速趕到現(xiàn)場,,經(jīng)過仔細察看和實地勘察后,,認為此銅鼓應為青銅時代的文物。
隨即,,縣文化館館長及文物干部又前往大市村,,將銅鼓的發(fā)現(xiàn)者及其他有關農民請到一處,經(jīng)過反復宣傳,、說服,,銅鼓發(fā)現(xiàn)者終于同意將銅鼓上交國家。此后,,崇陽縣委,、縣政府向銅鼓發(fā)現(xiàn)者頒發(fā)了獎旗和獎金。銅鼓送到縣里后,,經(jīng)湖北省博物館數(shù)位文物考古專家鑒定,,一致認為此鼓可能是商代晚期遺存下來的戰(zhàn)鼓,后被河道變遷所掩埋,,這應與文獻所載武丁征伐荊楚有關,。
(引用5注:因鼓面其它部位均飾有云雷紋為主組成的饕餮紋,則有相關報道稱之為“商代饕餮紋青銅鼓”)
這面銅鼓,,造型奇?zhèn)?,其主體恰似一橫置的腰鼓,上有馬鞍狀冠飾,,下有長方形支座,。通體飾陰刻的云雷紋和乳釘組合的饕餮面,,雙面圓睜,突起如杏,。銅緣猶碧,,古樸而凝重。
此銅鼓造型奇?zhèn)?,紋飾繁縟古雅,。鼓整體由鼓冠、鼓身,、鼓座三部分組成,,仿木質皮鼓的形制,鼓冠做成馬鞍形,,中間有一圓孔可供懸掛時穿繩索用;鼓身為現(xiàn)代腰鼓形,,橫置,,有橢圓形鼓面,能左右敲擊,;鼓座是正立方體形,,中空,并且與鼓腹相通,。銅鼓鼓面無紋飾,。其它部位均飾有云雷紋為主組成的饕餮紋,鼓身兩端還飾有三圈乳釘紋,。銅鼓通高75.5厘米,,重47.5公斤(85市斤)。
此類銅鼓世上僅有兩面
此銅鼓被交歸國家后,,又經(jīng)省博物館考古專家的再次考證確定,,它的具體鑄造年代為商代,同時也是僅存世上的二面獸面紋青銅鼓(饕餮紋銅鼓)中的一面,。另外一面商代銅鼓為“雙鳥鼉鼓”,,從紋飾上判斷它屬于殷墟晚期的器物,比崇陽發(fā)現(xiàn)的這面年代略晚,,解放前就流失于日本,,現(xiàn)藏于京都泉屋博古館。
據(jù)介紹,,崇陽縣發(fā)現(xiàn)此面青銅鼓和另外一面流入日本的商代銅鼓,,鼓體基本一致,只是崇陽縣的銅鼓頂部為馬鞍形,,而藏于日本的“雙鳥鼉鼓”為雙鳥相背,。從這兩面鼓的造型可見,,商代的鼓與的鼓在造型上基本相同,說明鼓的器形在商代已經(jīng)形成基本形制,,并流傳至今,。不同的只是商代銅鼓多了鈕和底座,這是不同安置方式所致,。些鼓及國之珍品,,可謂青銅的瑰寶矣,是研究我國古代青銅藝術和奴隸社會禮樂制度珍貴的實物資料,,它堪稱絕世,。
1977年9月,出土于崇陽的這面銅鼓被調到省博物館后,,又被轉調到中國歷史博物館,。它的說明牌上醒目地寫著:銅鼓。時代:晚商,。出土地點:湖北崇陽,。
1981年,曾被選入《中國青銅器展覽》到美國,、日本,、英國等巡回展出;
1993年選入《中國文物精華展》,;1999年又被選調到香港展覽,。先后有《文物》、《江漢考古》,、《武漢師院學報》,、《人民中國》、《人民畫報》,、《長江日報》等報刊雜志均先后登載了有關崇陽銅鼓的研究,、報導和論文,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注目,。
崇陽銅鼓自出土至今,,知名度越來越高,2010年,,它還代表湖北走進上海世博會,,成為會場八件展出國寶之一。
2011年05月19日這面銅鼓回到了它的故鄉(xiāng)湖北省并在湖北省博物館展出,。
2014年7月3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江漢湯湯——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內展出,。
鼓,是中國一種極為古老的樂器,流傳到風采依舊,,許多慶典上,,仍以它獨特的音韻而受到青睞。
鼓字左邊當中的“口”是鼓面,,“口”下面的兩點一橫象征鼓架,,右邊的“支”表示一只手握著鼓槌的樣子。故鼓字有敲擊的意思,。(《說文》:“鼓,,擊也”)
《五經(jīng)要義》說鼓為舞音之長,“凡鼓瑟,、鼓琴,、鼓鐘、鼓簧,、鼓缶皆謂之鼓,,以五音非鼓不節(jié)”(《群書考索》),就是說五音中非鼓不足以調節(jié)其節(jié)奏,,可見鼓的重要地位,。
鼓在我國起源很早,相傳神農氏的時候就有了‘土鼓’,,傳說黃帝在征伐蚩尤的涿鹿之戰(zhàn)中,元女用鼓聲‘以象雷霆’,,造‘夔牛鼓’八十面以壯軍威,。據(jù)記載,春秋時期齊魯長勺之戰(zhàn),,魯莊公采用曹劌的策略,,等齊軍三次擊鼓進軍之后,才第一次擊鼓進軍反攻,,取得以弱勝強的戰(zhàn)果,。除此之外,鼓還用來作為婚喪禮儀的樂器,。
據(jù)了解,,銅鼓作為一種古代禮樂器,經(jīng)歷了用于狩獵,、聯(lián)絡信號,、戰(zhàn)爭、報時,、祭祀,、禮器、樂器這樣一個演變過程。在遠古時期,,鼓被尊奉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為祭祀的器具。在狩獵征戰(zhàn)活動中,,鼓都被廣泛地應用,。
銅鼓的起源,有革鼓說,、撐于說,、象腳鼓說、銅釜說等等,,甚或起源于更早的陶釜,、陶雙耳鼓腹罐等。中國古代文獻中有“掌土鼓”的記載,,土鼓即是陶鼓,,以瓦為框,以革為面,,可惜沒有實物出土,。木匡皮鼓在商代安陽侯家大墓中有出土,但實物已朽,,僅有痕跡,。
銅鼓的型制大概就是仿木質皮鼓發(fā)展而來的。鼓在古人生產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據(jù)《周禮地官鼓人》記載,,當時的人們在“神祀”“社祭”、“鬼享”,、“軍事”,、“役事”、“金奏”等活動中都要擊鼓,。
還有一種鼓身,、鼓面全以青銅澆鑄而成的商周銅鼓,為世之珍寶,。
銅鼓是一種古代樂器,,大體分為兩類:單面銅鼓、雙面銅鼓,。單面銅鼓曾風行于云,、貴、川,、桂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雙面銅鼓,可置可懸,,從側面敲擊,。這是華夏文化的傳統(tǒng)樂器,比較罕見”(史石《商獸面紋雙面銅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