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時期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圓奩為戰(zhàn)國時期文物,。通高10.4厘米,口徑28厘米,,胎厚0.3厘米,,周長87.9厘米。這件漆奩外壁彩繪了戰(zhàn)國時代車馬出行的場景,,畫家以5棵迎風飛舞的樹分隔出4組互有關聯的畫面,,26個人物姿態(tài)各異,犬豕騰躍,,車馬有序,,情節(jié)首尾連貫、過渡自然,,是中國最早的“連環(huán)畫”,。1987年出土于湖北省荊門市包山2號墓。現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館,。
此展品為戰(zhàn)國時期文物,。通高10.4厘米,口徑28厘米,,胎厚0.3厘米,,周長87.9厘米。漆木器,。出土時間:1987年,,出土地點:湖北省荊門市包山2號墓。
1987年,,湖北省荊門市十里鎮(zhèn)包山崗發(fā)現了一座2300多年前的楚國高等級貴族墓葬,,墓主人為楚昭王后裔,官至楚國左尹(即今天的司法部長),,下葬年代為公元前316年,。在這座命名為包山2號的楚墓中,考古學家發(fā)現了1件精美的圓形漆奩,出土時里面裝有胡椒,、銅鏡,、搽粉飾等物品。
這件漆奩出土后,,外壁與漆胎分離,,如果將外壁展開,會發(fā)現它是一幅長87.4厘米,,寬5.2厘米的長卷通景畫,,這是迄今為止考古發(fā)現用色最多的先秦繪畫作品。它采用深紅,、橘紅,、土黃、棕褐,、青色等彩繪了人物車馬出行的場景,。為了在有限的平面中合理布局26個人物、4乘車,、10匹馬,、5棵樹、9只鳥,、2條狗和1頭豬,,古人進行了大膽的嘗試與創(chuàng)新,以5棵樹分隔出4組互有關聯的畫面,,首尾連貫,,過渡自然,是為中國最早的“連環(huán)畫”,。畫面按其情節(jié)分為2部分:第一部分畫著奔馳的車馬,、冠冕垂纓的貴族、隨從和迎接者,,表現的是出行途中的景象,;另一部分由氣宇軒昂的御者和即將出行的馬車為主體,表現的是迎來送往的場面,。概述圖中26個人物或跑或坐,,揚鞭催馬,衣巾飛舞,,犬豕騰躍驚吠,,樹木隨風搖曳,共同構成了一副清新雋永的生活畫面,,反映出戰(zhàn)國時代的藝術趣味和生活熱情,,對研究戰(zhàn)國禮儀、風俗、社會文化具有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