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漆木雕小座屏,,戰(zhàn)國木雕漆器,。中國首批。
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1號墓,,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館,,為該館五件珍寶之一。
高15厘米,,長51厘米,,座寬12厘米,屏厚3厘米,。彩漆木雕小座屏以黑漆為底,,上施各色漆加以彩繪,并于方寸之間雕刻51只鳥獸形象,,是戰(zhàn)國時期楚國漆器工藝的代表作,。
1965年,出土于湖北省江陵望山1號墓,。
1975年,,館藏工作人員陳中行開始對其進行脫水處理。陳中行將其各部分分開,,逐一進行處理?!白顡牡?,就是脫水以后各部分無法嵌合起來?!彼f,。整個修復過程中,,他始終膽戰(zhàn)心驚。
1985年,,小座屏脫水保存工作順利完成,。這件文物如今以常溫常濕狀態(tài)在湖北省博物館展示。鑒定時,,有專家嘆道:“老陳,,你好大的膽子,連小座屏都敢碰”,。陳中行的回答很是無奈:“再不處理就爛掉了……”
此座屏為木質(zhì),,可分上、下兩部分,。下為底座,,兩端著地,中部懸空,。底座之上,,為一長方形框,即為座屏的主體部分,。座屏共透雕和浮雕了五十一只動物,,其中大蟒二十條,小蛇十七條,,蛙二只,,鹿、鳳,、雀各四只,。蟒、蛇,、蛙,、鹿、鳳,、雀均形成婉轉(zhuǎn)而對稱的造型,,構(gòu)圖穩(wěn)定。分別表現(xiàn)了鳥搏蛇,、蛇吞蛙,、鳳舞、鹿躍等內(nèi)容,。座屏下部兩蛇盤成的對稱花結(jié),,曲折剔透,是座屏中引人注目的部分,。
屏座的兩端著地,,中部懸空,。屏座上置一雕屏,雕屏的四周圍以長方框,,屏內(nèi)透雕或浮雕風鳥,、鹿、蛀,、蛇,、蟒等動物形象55個。通體髹黑漆,,并用紅,、藍、黃色彩繪風鳥的羽毛,、鹿的梅花斑和蟒蛇的鱗等,。外框除頂部外,
其余部位均用紅,、藍,、銀灰等色繪變形風鳥紋、卷云紋和獸紋等圖案,。
雕刻的鳥獸形象,,是戰(zhàn)國時期楚國漆器工藝的代表作。這些動物相互糾纏,,彼此爭斗,,形態(tài)逼真。
這件彩漆木雕小座屏色澤古樸而艷麗,,代表了戰(zhàn)國時期漆器的高超水平,。彩漆木雕小座屏上呈現(xiàn)出來的雕刻技藝十分精湛。其圖案以鷙鳥搏蛇為中心,,旁邊有雙鹿和雙鳳,。雙鹿騰空奔跑,雙鳳其嘴銜蛇,,其爪踏蛇,,而蛇身掙扎、盤旋,,活靈活現(xiàn),。
2002年,國家文物局發(fā)布的《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彩漆木雕小座屏以其獨特的歷史和藝術(shù)價值成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2013年,由國家文物局公布上榜湖北籍一級文物,。
1978年,,余姚河姆渡遺址。一件內(nèi)紅外黑漆器木碗和一件纏藤篾朱漆木筒從第三文化層出土,,這依舊折射著光澤,、透出古樸和滄桑的漆器貌不驚人,卻有近7000年歷史,。
漆器是指用漆髹于胎骨而制成的日常器具或工藝品,,種類繁多,其中木胎漆器數(shù)量最大,。由于古時候外國只有木器而不產(chǎn)漆器,,因此古代漆器是中國古代的“瑰寶”。
中國人從新石器時代認識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時至戰(zhàn)國,,楚地漆器的工藝水平已經(jīng)相當高超。楚地漆器多以厚木為胎體,,工匠采用圓雕,、浮雕和透雕等技法雕刻各種動物以及其它圖案,然后上涂彩漆,。除彩漆木雕小座屏外,,出土有戰(zhàn)國彩漆虎子、虎座鳥架懸鼓等眾多戰(zhàn)國時期楚地木雕漆器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