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金龍墓出土彩繪人物故事漆屏或稱彩繪人物故事漆屏,、北魏彩繪人物故事漆屏,,該文物出土于司馬金龍墓,,該墓址坐落在山西大同城東南7.5公里處的石家寨村西南。
司馬金龍墓出土漆屏為木質漆屏風,,上繪有多幅人物故事畫,,色彩艷麗,線條清晰。這一漆屏既是魏晉時期漆器珍品,,又是北魏繪畫史上的佳作,。
該文物反映了北魏的社會生活,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彩畫漆屏風大都已經(jīng)朽散,,從保存較好的兩段看,繪畫內(nèi)容大部采自漢代劉向《列女傳》故事,,繪畫藝術和油漆工藝都有很高的水平,。它繼承了戰(zhàn)國和兩漢漆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相當大的畫面上以富麗的色彩描繪了真實生動的多種圖畫,,而技法上卻較兩漢前進了一大步,。
這件屏風不但在當時屬于上品,在現(xiàn)存北朝文物中也是難得的精品,。它的發(fā)現(xiàn)是美術史上的一件大事,,漆畫上有大片題刻題榜文字,字體秀麗遒健,,用筆和結字已近楷法,,是晉隸向唐楷過渡的典型,是為不可多見的北魏書法真跡,。
2002年國家文物局發(fā)布的《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中,,司馬金龍墓出土漆屏以其獨特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成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1965到1966年,,山西大同市博物館對司馬金龍墓進行了發(fā)掘,。墓葬全部地下建筑由墓道、墓門,、前室,、后室和右耳室組成。墓室南北總長17.5米,,后室高5.20米,墓道全長28.1米,,全部用磚5萬余塊,,每塊磚上都有陽文“瑯玡王司馬金龍墓壽磚”十字。根據(jù)出土墓志,,司馬金龍卒于太和八年(484年),,欽文姬辰是太尉侍中隴西王直勤賀豆跋之女,,賀豆跋即北魏大將源賀。欽文姬辰卒于延興四年(474年),。
2002年被列入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
該文物每塊長約80厘米,寬約20厘米,,厚約2.5厘米,。用木板制成,出土時較完整的有五塊,,遍髹朱漆然后作畫,,有黃色墨書榜題和題記。屏風兩面原皆有畫,,入葬時朝下的一面腐蝕嚴重,,原貌難以辨別,向上一面保存較完好,。
圖中所示為尚能拼合的第一,、第二塊向上的一面。第一,、二塊屏風畫用欄界分為四層,。
第一層六個人物,為帝舜恪守孝道的故事,;
第二層三個人物為周太王妃太姜,、周武王母大姐、周文王母太任的立像,;
第三層兩個人物,,為魯師春姜及春姜女像;
第四層六個人物,,為班婕妤辭成帝同乘輦故事,。以上故事多出自西漢劉向所著《列女傳》,帝舜事跡見《史記·五帝本紀》,。
這件“彩繪人物故事漆屏”所展現(xiàn)的漆繪工藝十分高超,。漆工以朱漆為底,黑漆勾勒線條,,鉛白涂臉,、手,黃白,、青綠,、橙紅、灰藍等色渲染服飾器具,。漆液粘稠,,本不易作畫,,但此屏風上彩繪筆法細膩,人物須眉衣帶一絲不茍,,線條勾描與顧愷之筆法相似,,實為北魏繪畫的杰作。
漆屏上彩繪人物故事取材于劉向所著《烈女傳》等漢代文獻,,描繪的是帝王,、忠臣、孝子,、烈女,,其意在以歷史人物故事喻世教民。
每幅畫上均有黃色墨書榜題和題記,,揭示故事主旨,。墨書筆畫方嚴勁挺,結字平正寬博,,具有舒展,、剛健的特色,接近楷書,;但有的字尚帶有隸書遺風,。可見漆屏上書法正處于由隸書向楷書過渡的階段,,是留給后世難得的書法佳品,。
所畫內(nèi)容與漢代歷史人物故事喻世教民的傳統(tǒng)相承襲所畫人物用黑線作鐵線描,臉,、手涂鉛白,,服飾器具用黃白、青綠,、橙紅,、灰藍等色渲染,畫風與東晉名畫家顧愷之的作品十分相似,,面相則已見南朝“秀骨清相”之端倪,。而以漆或油彩作畫比在紙、帛上作畫更為不易,,可見漆工技藝高超,。這件屏風不但在當時屬于上品,所以在現(xiàn)存北朝文物中也是難得的精品,。與屏風同出的還有四個石雕屏趺,,當初是插立屏風用的,每件邊長約32厘米,高6.5厘米,。屏趺雕刻極精,但內(nèi)容與屏風畫沒有聯(lián)系,,均與佛教有關,,說明當時北魏佛教十分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