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展品為西周時期的金屬器,,鉦部和左鼓均鑄有銘文,多侵蝕嚴(yán)重,,記述了楚公逆為祭祀祖先出征,,得到大量銅后作此編鐘?,F(xiàn)收藏于山西博物院。
數(shù)據(jù):最大者通高51厘米,,銑距28.8厘米,,最小者通高22厘米,銑距12厘米
來源:1993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64號墓出土
收藏:山西博物院
出土于晉穆侯之墓,。一組8件,,紋飾差異較大。甬的斷面呈方形,,有旋和斡,,旋飾目雷紋。舞部兩面微下傾,,飾寬帶卷云紋,。鉦、篆,、枚部位之間,,隔以夾有乳刺的雙陰線,枚為平頂兩段式,,篆飾長腳蟬紋,。隧部飾龍、鳳,、虎紋糾結(jié)圖案,,兩組對稱排列。右鼓以長耳鱗身獸形或鸞鳥為第二基音點標(biāo)志,。鉦部和左鼓均鑄有銘文,,多侵蝕嚴(yán)重。記述了楚公逆為祭祀祖先出征,,得到大量銅后作此編鐘,。
楚公逆即《史記·楚世家》記載的熊咢。在位時間與晉穆侯相當(dāng),。楚公逆鐘的出土將楚晉交往的歷史由文獻(xiàn)記載的春秋早期提早到了西周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