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魯番博物館創(chuàng)始于1956年,隨著我國博物館事業(yè)的發(fā)展,,三易其址才形成現(xiàn)今之規(guī)模,,成為集典藏、陳列,、征集和研究人類文化遺產(chǎn)實物的國家二級博物館,。吐魯番自古以來就是古代歐亞陸路交通要沖,是絲綢之路重鎮(zhèn),,東西方經(jīng)濟薈萃處,,世界四大文明的交匯點。由于這里的氣候干燥,,雨量稀少,,使殘存在地上地下的古代遺跡和遺物能夠較好地保留下來,成為華夏燦爛文明的活化石,,西域絲路精妙絕倫的博物館,。早在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類足跡,。距今3000年左右進入青銅時代,,于公元前60年,統(tǒng)轄于漢朝政權(quán),,正式列入中國版圖,。公元327年高昌建郡,460年后高昌王國建立,,直至640年唐朝政權(quán)統(tǒng)一,,又置西州管轄。840年以后,,回鶻人建立政權(quán),。這里自古是多民族聚居區(qū),多種宗教并行,。車師、塞,、匈奴,、漢、羌,、氐,、回鶻等族,還有中亞來的粟特,、安,、石,、米等昭武九姓人民友好相處,團結(jié)合作,,用自己的勞動和智慧創(chuàng)造了這里的文明,,為維護祖國統(tǒng)一和經(jīng)濟文化繁榮做出卓越貢獻。整個展覽以時間為線索,,從刀耕火種的遠古到經(jīng)濟繁榮的西州再到清代的吐魯番郡王,,共分為7個單元8個部分,在900多平方米的展廳里向觀眾展示了吐魯番燦爛悠久的文化積淀,。
吐魯番博物館共有9個展廳,,開放基本陳列展廳5個。分別為吐魯番通史陳列,、巨犀化石陳列,、出土文書陳列、古錢幣陳列,、出土千年干尸及其隨葬遺物陳列,。
共由7個文化單元8個部分組成,首先是絲綢之路和吐魯番主要文物保護示意圖,,其他部份根據(jù)歷史時期共分為7個單元,,分別是:第一單 ——早期人類的活動;第二單元——姑師文化的發(fā)現(xiàn),;第三單元——西域都護府統(tǒng)轄下的車師,;第四單元——高昌郡及麴氏高昌國;第五單元 ——唐西州經(jīng)濟文化的繁榮,;第六單元——回鶻文化的發(fā)展,;第七單元——清代的吐魯番郡王。吐魯番位于新疆東部,,天山山脈南麓,,扼古代歐亞路交通要沖,是絲綢之路重鎮(zhèn),,東西方經(jīng)濟薈萃處,,世界四大文明的交匯點。由于這里的氣候干燥,,雨量稀少,,使殘存在地上地下的古代遺跡和遺物能夠較好的保留下來,成為華夏燦爛文明的活化石,,西域絲路精妙絕倫的“博物館”,。早在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類足跡。距今3000年左右進入青銅時代,。于公元前60年,,統(tǒng)轄于漢朝政權(quán),正式列入中國版圖,。公元327年高昌建郡,,公元460年高昌王國建立,直至公元640年唐朝政權(quán)統(tǒng)一,,又置西州管轄,。公元840年以后回鶻人建立政權(quán)。公元1884年清朝新疆建省,。這里自古是多民族聚居區(qū),,多種宗教并行。車師,、塞,、匈奴、漢,、羌,、氏、回鶻等族,,還有中亞來的粟特,、安、石,、米等昭武九姓人民友好相處,,團結(jié)合作用自己的勞動和智慧創(chuàng)造了這里的文明,為維護祖國統(tǒng)一和經(jīng)濟文化繁榮做出貢獻,。通史陳列廳主要展出吐魯番地區(qū)自建國以來考古出土,、征集、采集,、捐贈的文物精品,。整個展覽以時間為線索,從刀耕火種的遠古到經(jīng)濟繁榮的唐西州再到清代的吐魯番郡王,,向觀眾展示吐魯番燦爛悠久的文化積淀,。
展示的是吐魯番的自然歷史。巨犀化石陳列廳共分四部分,,分別為古動物展區(qū),、巨犀化石展區(qū)、生命的起源展區(qū)以及靈長類的起源展區(qū),。展廳運用了聲光電等現(xiàn)代展示技術(shù),通過實物,、圖片,、場景,、模型、多媒體查詢,、幻影成像等多種展示手段,,強調(diào)拉近博物館與觀眾的距離,增加觀眾參觀的興趣,。這里展出的巨犀化石是1993年蘭新鐵路復線修筑過程中在吐魯番東部的飛躍火車站發(fā)現(xiàn)的,,是陸地上曾經(jīng)生存過的最大的哺乳動物,它生活在距今2400萬年前的漸新世,,體長約9米,,體高約5米,體重約30噸,,每天大約要吃500公斤的綠色食物,。巨犀化石是吐魯番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據(jù)考證,,這是世界上出土最完整的一具巨犀骨架化石,。
展示了吐魯番洋海、交河溝西,、阿斯塔那等墓地出土的一批古錢幣精品以及由著名的錢幣收藏家杜維善先生捐贈的35枚薩珊波斯金銀幣,。
主要展示了吐魯番出土文書。其中契約,、籍帳,、官府文書、私人信札等展品是研究魏晉南北朝以及隋唐史的重要資料,,粟特文,、回鶻文、梵文等古代文字文書是研究古代西域多元文化發(fā)展,、交流融合的珍貴資料,。
展出的出土干尸,數(shù)量眾多,、人種豐富,。年代從商周時期至清代時期,主要出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和蘇貝希古墓群,、洋海古墓群等,。由于吐魯番特殊的氣候條件和地理特征,使得這里成為世界上保存干尸數(shù)量最多,、質(zhì)量最好,、時代最豐富的地區(qū)之一。除此之外,大量的人體骨骼標本也在這里的得到了完好的保存,。
夏季(4月15日-10月15日)10:00-18:30
冬季(10月16日-次年4月14日)10:30-18:00
(周一閉館,,國慶節(jié)、春節(jié),、古爾邦節(jié)正常開館)
乘坐101,、202、208路公交車即可到達,。
吐魯番博物館藏品類別有石器,、陶器、泥塑,、木器,、銅器、鐵器,、金銀器,、文書、木雕,、泥俑,、繪畫、古尸,、糧食,、干果及各類食品、泥塑,、紡織品,、干尸等35種。舉世聞名的吐魯番美麗巨犀化石,、吐魯番出土文書,、吐魯番出土毛紡織品、吐魯番彩陶,、吐魯番干尸等都是館內(nèi)的鎮(zhèn)館之寶,。
吐魯番早期文化以彩陶和素陶為代表,具有明顯的地域民族特征,。吐魯番博物館館藏絲織品種類很多,,是絲綢之路重鎮(zhèn)的典型文化遺存。裝飾圖也以西域常見的對鳥,、駱駝,、孔雀、馬鹿,、雙鴨等連綴圓形為多,,其中十六國時期的共命鳥紋刺繡和唐代的花鳥刺繡等,,都是難得的稀世珍寶。
吐魯番出土文書舉世聞名,。其中有官府文書,、任命書、戶籍,、糧貼、藥方,、私人信札,、佛教典籍、買賣契約,、死者隨葬衣物清單等等,,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宗教、民族,、習俗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了解和研究西域和吐魯番古代社會的重要歷史資料。這些文書的文字具有多樣性,,有粟特文,、回鶻文、梵文,、西夏文,、蒙古文、漢文等24種之多,。其中,,柏孜克里克石窟出土的彩繪粟特文摩尼教經(jīng)卷殘片是稀世珍寶。
吐魯番曾出土并收集到眾多貨幣,,除中國通用和吐魯番當?shù)厥褂玫呢泿磐?,還有流行于絲綢之路上的中亞、西亞和歐洲等地的貨幣,。這些都是絲綢之路文化交融,、經(jīng)濟繁榮的重要實物見證。
吐魯番博物館展出的千年干尸,,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至清代時期,,主要出自吐魯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和蘇貝希古墓群、洋海古墓群等,。它是珍貴的標本,,對人類學,、考古學、醫(yī)學等學科的研究,,特別是對新疆歷史的研究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
吐魯番博物館展出的吐魯番美麗巨犀化石,是1993年蘭新鐵路復線修筑過程中在吐魯番東部的飛躍火車站發(fā)現(xiàn)的,。吐魯番美麗巨犀是地球上曾經(jīng)生存過的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它生活在距今2400萬年前的漸新世,體長約9米,,體高約5米,,活著的體重約30噸。巨犀化石陳列廳內(nèi)的吐魯番美麗巨犀化石是吐魯番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據(jù)考證,,這是世界上出土最完整的一具巨犀骨架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