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藏(643-712,,康居人),、菩提流志(覺愛 ?—727),、阿你真那(寶思維 ,?—721),地婆訶多(日照,,613—687),、善無畏(637—735)、義凈(635—713),、志辯(755—827),、道丕(889— 955)、等人皆在此寺譯經(jīng)或宏揚密教,,闡發(fā)律學,,傳播三階教。后成為對日本影響極大的律宗傳播中心,。
后唐歲月
裴度重修
大約在元和(806-820)年間,,裴度重修福先寺,距天授元年已是120年左右的時間了,?!缎绿茣せ矢泜鳌酚涊d一段故事云:“裴度辟為判官,度修福先寺,,將立碑,,求文于白居易(722-846)。怒曰:‘近舍湜而遠取居易,,請從此辭’,。度謝之。即請斗酒,,飲酣,,援筆立就。度贈以車馬繒彩甚厚,。湜大怒曰:‘自吾為《顧況集序》,,未常許人,今碑字三千,,字三縑,,何遇我薄邪?’度笑曰:‘不羈之才也’,,從而酬之,。”據(jù)《黃順儀尊勝幢記》(咸通七年六月),,幢上所刻《佛頂尊勝陀羅尼》即是依東都福先寺西律院玉石幢本,。裴度墳塋在河南縣龍門鄉(xiāng)午橋村(《八瓊室全石補正》卷四十八)。
昭宗泣淚
《舊唐書·德王裕傳》記載,,唐昭宗在朱全忠脅迫下遷都洛陽后(即天復四年四月以后,904年),,“一日幸福先寺,,謂樞密使蔣玄暉曰:‘德王,朕之愛子,,全忠何故須令廢之,,又欲殺之!’言訖淚下,,因嚙其中指血流,。玄暉具報全忠,由是轉(zhuǎn)恚。昭宗遇弒之日,,蔣玄暉于大內(nèi)西置社筵,,酒酣,德王以下六王皆為玄暉所殺,,投履九曲池,。”
富韓公嘆
宋,、金時代,,大福先寺的佛教活動未見記載。北宋著名佛教史學家贊寧(918-999)曾掌洛京教門事三年(996-998),,但在其所著《宋高僧傳》中未記宋代福先寺僧人,。
有資料表明,宋代的福先寺仍然存在,。邵伯溫(1056-1134)在所著《邵氏聞見錄》中云:“紀公實為余言,,嘗聞其父言:王冀公欽若以使相尹洛,振車騎入城,,士民聚觀,。富韓公(即富弼,1004-1083)方為舉子,,與士人魏叔平,、段希云、一張姓者同觀于上東門里主先寺三門上,。門高,,富公魁偉,三人者挽之以登,,見其旌節(jié)導從之盛,。富公嘆曰:‘王公亦舉子耶!’三人者曰:‘君何嘆,,安知吾輩異日不爾耶,?’”又同書記熙寧十年春(1077),河南尹賈昌衡餞呂公著于福先寺上東院,。歐陽修《集古錄》亦云唐代韓退之題名在福先寺塔下,。
據(jù)嵩山少林寺《少林寺住持嗣法沙門第二十七代從公無方碑銘》云無方可從禪師(1420-1483)年青時曾“禮福先寺住持慧公苑峰為師”。
滄桑古唐
明代天啟年間(1621-1627),,由于洛河泛濫,,福先寺及大塔“為洛河所摧”。大水過后,,附近鄉(xiāng)民將福先寺殘存文物北移數(shù)里,,重建“古唐寺”,。清代康熙三十五年(1696)邑人王善言曾重修該寺。嘉慶二十四年(1819),、民國十一年(1922)皆曾修茸之,。古唐寺在今唐寺門村,原有山門殿,、天王殿,、白衣殿、立佛接引殿,、釋迦牟尼佛殿。唯釋迦牟尼佛殿在“文革”中被拆毀,。各殿造像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被國民黨196師官兵砸毀,。
福先寺遺址考察
唐宋大福先寺在“上東門”內(nèi)南側(cè)。上東門遺址在考古鉆探中未能找到,,可能早被洛水沖毀,。按照唐代洛陽羅郭城東墻的走向,可以判定上東門的位置應(yīng)距東北城角 1310米左右,,當在今塔灣村一帶,。“塔灣”在明,、清時叫“塔兒灣”,,此一地名之得,當與福先寺大塔有關(guān),。明末以來,,有一支回民自陜西扶風縣移居于此,今存的順治五年三月八晶(1648)《清真寺地基文約》,、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吉日(1706)的《清真寺地基得業(yè)碑記》(高170,、寬64厘米)均記載這里的地名是“塔兒灣”。
實地考察可知:洛河在塔灣附近曾一度作南北向流動,,今存一道月形大堤就是證明,。這道月形大堤距塔灣村約200-400米。今洛河高程約為124.9米,;河灘地高程為127.3米,,塔灣村的高程約為131.5米??梢酝茢?,1944年以前曾在西南部臺地上出土的殘的石刻佛像、1982年洛陽市文物普查隊曾在塔灣村發(fā)現(xiàn)北朝石虎一件(高147厘米),,這些文物的出土,,更暗示這里是一個寺院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