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鼎門的雙闕與主城門樓呈一字型對稱平行分布,這種“一字闕”的城門在隋唐兩京考古中是孤例,。定鼎門遺址盛唐前期的定鼎門保存較為完整,,由墩臺、門道,、隔墻,、飛廊、闕臺,、涵道,、馬道等組成。
定鼎門遺址含闕樓東西總長約150米,,墩臺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44.5米,南北寬21.04米,,墩臺臺體殘高1.05米?,F存墩臺主要有含沙量較大的黃褐色土夯成,堅硬,,內僅含少量陶渣和碎瓦片,。
盛唐前期定鼎門共有東、中,、西三個門道,。東西門道保存較好,中部門道破壞較為嚴重,。三個門道均采用梁架結構,,門道東西寬5.8米,南北進深各21.04米,,門道中部皆置單重門扉,。
2009年10月30日上午,全國大遺址保護重點工程——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博物館正式開館,。
定鼎門遺址博物館區(qū)總占地約182畝,,于2009年2月正式動工興建,是隋唐洛陽城大遺址保護展示工程中正式開工建設的第一個工程,,分地下一層和地上兩層,,總投資約4000萬元,。該工程特點是在保護地下遺址的前提下,,采用鋼架結構,,在遺址上面復原建設一個定鼎門的新城門樓。通過這種方式,,既有效地保護了文物,,又能展示定鼎門的歷史風貌。
城臺,、城墻,、闕臺內部為遺址保護和展示區(qū),考古發(fā)掘出土的定鼎門遺址門道,、柱礎石等在這里得到原址保護展示,。
城樓、闕樓內部空間為陳列展覽區(qū),,主要展示定鼎門遺址的演變歷史和隋唐洛陽城在考古發(fā)掘中出土的部分文物?,F主要陳列1:800洛陽城模型。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定鼎門是隋唐洛陽城外郭城正門,,始建于隋大業(yè)元年(605年)三月,正式啟用于隋大業(yè)二年(606年)正月,,隋煬帝成為第一個通過定鼎門的中國古代帝王,。之后,定鼎門相繼被唐,、后梁,、后唐、后周和北宋定為洛陽外郭城正門,。此外,,定鼎門還是隋唐東都洛陽西通京師長安,南通江都的要津,。文獻記載,,定鼎門隋時稱建國門,唐時稱定鼎門,,五代至宋仍唐稱,。若從隋煬帝大業(yè)二年(606年)正月算起,而至北宋徽欽兩宗北狩(1127年)為止,,定鼎門作為郭城南垣正門的時間長達530年左右,。
定鼎門遺址以北為唐代洛陽城的城市軸線干道“天街”,寬約109米,。天街東,、西兩側分布有兩處里坊遺址“明教坊”和“寧人坊”,。定鼎門遺址和寧人坊、明教坊,、天街南段遺址,,就是“世遺”的范圍。
城門形制獨特國內僅見
發(fā)掘顯示,,定鼎門遺址由平面呈長方形的墩臺,、三個門道、東西飛廊,、東西兩闕和左右馬道組成,。東西飛廊和東西兩闕分別位于墩臺兩側,和墩臺呈平行對稱分布,,這種門闕形制僅見于定鼎門遺址,,在國內其他地方還沒有發(fā)現,這和同時期京師大明宮含元殿遺址和東都宮城正門應天門遺址不同,。后者和如今北京故宮午門相仿,,飛廊呈曲尺形,連接墩臺和飛廊,。
墩臺是城門的基礎。盛唐前期的定鼎門墩臺由黃土夯筑而成,,東西長近50米、南北寬約24米,,面積有如今兩個籃球場大小,,夯土細密結實,,墩臺四周還包砌壁磚。三個門道均采用梁架結構,,門道寬5米至5.5米,南北進深各約20米,門道中部皆置單重門扉,。城門樓的高度約15米,,相當于如今的5層樓高,。其城墻的寬度歷代不等,,隋代在2米左右,唐代為3.5米,宋代達到8米。史料記載,,定鼎門正式啟用于隋大業(yè)二年(606年)正月,隋煬帝是第一個通過這座城門的古代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