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炎是一種由各種因素引發(fā)的胃腸黏膜炎癥,,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惡心和嘔吐等,。該病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其中急性胃腸炎更常見,多由病毒,、細菌或寄生蟲感染造成。病源還可以是藥物,、酗酒、過敏,、自身免疫病等非感染性因素,。小兒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較為易感胃腸炎,。
胃腸炎的主要癥狀包括上腹痛,、腹瀉,、腹脹,、餐后飽脹及早飽感、食欲減退,、噯氣,、反酸,、惡心等。嚴重的腹瀉和嘔吐可能導致脫水和電解質失衡,。本病具有一定的傳染性,,主要通過排泄物-口的途徑或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傳播。
胃腸炎的治療主要包括對癥治療,、抗感染治療以及調整生活習慣等,。急性胃腸炎患者主要需要補液,重癥者需要糾正酸中毒和電解質紊亂,。通常情況下慢性胃炎可以自愈,,若癥狀較重或持續(xù)時間長,,需要及時就醫(yī),。
感染性胃腸炎根據病原體不同,,分為細菌性、病毒性,、真菌性,、寄生蟲性等。
非感染性胃腸炎見于應激,、藥物,、酗酒、食物過敏,、自身免疫病等,。
病原微生物感染:包括細菌、真菌,、病毒,、寄生蟲等引起的各種感染性腸炎。
病毒感染
最常見的病原體是輪狀病毒,、諾如病毒,、腺病毒、星狀病毒,。
兒童感染多為病毒感染,,以輪狀病毒,、諾如病毒最為常見。中國小兒腹瀉病調查結果顯示,,每年10月至12月為發(fā)病高峰之一,,主要病原即為輪狀病毒。
對于成人來說,,病毒感染導致感染性胃腸炎的比例遠高于其他病原體,,導致成人急性胃腸炎的病毒主要是諾如病毒。
細菌感染
因進食被細菌污染的食物后可引起,,即食物中毒,,也可因接觸帶菌者或飲用生水引起,。
小兒患者常見的細菌包括大腸埃希菌屬,、彎曲菌屬、沙門菌屬以及志賀菌屬等,。
成人常見的致病菌為沙門菌,、痢疾桿菌、大腸埃希菌,、副溶血弧菌,、彎曲菌、氣單胞菌,、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等,。
此外,結核桿菌感染可引起結核性腸炎,,幽門螺桿菌感染可引起慢性胃炎,。
寄生蟲感染
常見病原體有賈第蟲、阿米巴,、隱孢子蟲,、血吸蟲等。
消化液反流
膽汁,、胰液和腸液大量反流入胃,。
食物和藥物
長期食用粗糙或刺激性食物、高鹽飲食,、食物過敏,,酗酒、長期服用非甾體消炎藥(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等藥物等,。
自身免疫性胃炎
由自身免疫功能紊亂所致的慢性萎縮性胃炎。
腸道菌群失調
各種因素導致腸道潛在有害細菌產生毒素,,破壞腸黏膜,,誘發(fā)感染,、免疫紊亂。
炎癥性腸病
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癥,,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
其他
包括接觸大量放射線導致的放射性腸炎,、腸壁供血不足導致的缺血性腸炎等,。
小兒誘發(fā)因素
低齡:年齡越小,越可能發(fā)生急性胃腸炎,,腹瀉的嚴重程度和持續(xù)時間與低齡(<6個月)相關,。
喂養(yǎng)方式:嬰幼兒早期發(fā)生嚴重腹瀉或長時間腹瀉可能與過早斷奶有關。
潛在的慢性疾病或免疫缺陷:營養(yǎng)不良,、免疫缺陷患兒發(fā)生重癥腹瀉的風險較大,,甚至遷延不愈,進展為慢性,。
環(huán)境/社會-經濟學因素:托兒所,、社會經濟等級低的城市更易導致中重度及遷延性腹瀉。
成人誘發(fā)因素
飲食不潔:食用被蒼蠅,、帶菌者或患者污染的不潔飲食,,飲用生水、食用生肉,、食用變質食物,、食用冰箱里長期存放的食物或冰凍的食物等。
近期有旅行或疫區(qū)接觸史,。
免疫力低下或營養(yǎng)不良,。
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等。
不同病因導致的胃腸炎癥狀不同,,??杀憩F出上腹痛、腹瀉,、腹脹,、餐后飽脹及早飽感、食欲減退,、噯氣,、反酸、惡心等癥狀,。
腹瀉、嘔吐嚴重者可出現脫水及電解質失衡的表現,;急性應激或藥物所致急性胃炎還可出現嘔血,、黑便等。
感染性胃腸炎
多急性起病,,可有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部不適,、排水樣便等癥狀。
食物中毒者多數在進食后幾個小時內發(fā)病,,嚴重者可出現黏液膿血便,。阿米巴引起的大便腥臭,,呈果醬樣,。賈第蟲引起的是爆發(fā)性水樣便,且惡臭,,多有腹脹、臭屁,、惡心,、嘔吐等。
結核性腸炎多表現為長期慢性腹痛、腹瀉,,有時有腹瀉,、便秘交替等。
非感染性胃腸炎
多數非感染性胃腸炎患者無癥狀或癥狀不明顯,,有癥狀者主要表現為非特異性的消化不良癥狀,,如上腹痛、腹脹,、餐后飽脹及早飽感,,進食可加重或減輕,,還可有食欲減退,、噯氣、反酸,、惡心等。嚴重者可伴有嘔血和(或)黑便,。
急性胃腸炎如海鮮等食物過敏時,,可在進食數小時內突發(fā)臍周劇烈疼痛,水樣便腹瀉2~3次后可以自愈,,有時可以伴隨出現蕁麻疹,。
自身免疫性腸炎多為慢性病程,表現為長期腹痛,、腹脹,、腹瀉或便秘。
急性胃腸炎常見的伴隨癥狀有發(fā)熱,、頭痛,、肌痛等。病情嚴重者,,可因大量丟失水分引起脫水,、電解質紊亂甚至休克,。
慢性病程胃腸炎可因不同病因而全身表現不同,可為發(fā)熱,、盜汗,、消瘦、貧血,、杵狀指等,,還可有關節(jié)炎、結節(jié)性紅斑,、眼炎,、口腔潰瘍等腸外表現。
急性胃腸炎患者發(fā)病前常有不潔飲食史,,當出現劇烈腹痛,,大便次數明顯增多、排黏液膿血便,,高熱,、脫水、休克等癥狀時,,建議及時就醫(yī),,小兒或免疫力低下者病情易進展,更應及時就醫(yī),。
急性胃腸炎通??蓱{癥狀進行診斷,醫(yī)生將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相應的檢查,,根據檢查結果判斷病因及嚴重程度,,進而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案。病情較輕者可在門診處理,,病情嚴重者需住院治療,。
主要就診于消化內科、腸道門診,;小兒患者可就診于兒科,。
血液檢查
根據血常規(guī)白細胞總數、血紅蛋白濃度,、血沉及C-反應蛋白等,,可初步判斷感染性胃腸炎的類型。
糞便檢查
不同病原體感染后,,糞便可呈不同性狀,,如稀水樣便、洗肉水樣便、膿血便,、血便,、黏液便等。
部分患者便中可見白細胞及紅細胞,。
對于腸結核及腸道感染導致的慢性腹瀉,,還需行致病菌培養(yǎng)。
水,、電解質檢查
癥狀嚴重患者需注意是否有脫水癥狀,,完善此項檢查以監(jiān)控患者水電解質情況。
胃鏡及組織病理學檢查
表現為不明原因消化不良癥狀時,,首選胃鏡檢查,,在胃鏡下取組織行病理檢查。同時還可行快速尿素酶試驗,,檢測是否有幽門螺桿菌(Hp)感染,。
對于明確慢性胃炎病因、排除消化性潰瘍及胃癌有重要意義,。
腸鏡及組織病理學檢查
表現為長期腹痛,、腹瀉或便秘的患者,首選腸鏡檢查,,不同病因胃腸炎的腸鏡及組織病理學特征不同,,該檢查對于病因鑒別具有重要意義,。
碳13或碳14尿素呼氣試驗
不依賴內鏡的檢測幽門螺桿菌(Hp)感染的方法,,準確性高。
X線鋇劑灌腸檢查
慢性腸道疾病可行該檢查,,不同病因胃腸炎的X線表現不同,。
腸易激綜合征
腸易激綜合征(IBS)為功能性胃腸病,各項檢查無異常,,腸鏡檢查亦缺少可以解釋患者癥狀的異常發(fā)現,。
臨床表現為稀便、水樣便或黏液便,,無血性便或膿血便。腹瀉在白天多見,、夜間緩解,,與精神緊張和情緒變化有關,也可能與攝入某種特定食物有關,,語言暗示可以誘發(fā)或緩解,。
消化性潰瘍
可表現為上腹部疼痛、上腹飽脹/不適、胃灼熱,、反酸,、噯氣、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等非特異性癥狀,鑒別主要依賴于內鏡檢查,。
大腸癌
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可表現為排便習慣的改變、腹痛,、腹部腫塊等,,腸鏡及組織病理學檢查可確診。
胃癌
胃癌早期可無癥狀或僅有非特異性消化不良癥狀,,晚期可有出血,、梗阻、腹塊或轉移癥狀,。鑒別主要依賴于內鏡檢查及組織病理學檢查,。
急性胃腸炎一般在經過補液、飲食及藥物治療后短時間內可自愈,,重癥者需糾正酸中毒和電解質紊亂,。
慢性病程的胃腸炎需在對癥治療基礎上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大部分胃腸炎疾病并不需要使用抗菌藥物進行治療,。
補液是急性期最主要的治療,,醫(yī)生會根據脫水程度來確定具體的補液的方法、補液量及補液速度,。
輕,、中度脫水者可予口服補液鹽(ORS),嚴重脫水者需靜脈補液,,情況改善后改為口服補液,。
患者需充分休息。
急性胃腸炎一般不需要禁食,,建議少吃多餐(尤其是嬰幼兒,,建議每日6餐),盡可能增加熱量攝入,,食用富含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混合食物,。
如有嚴重嘔吐則需要禁食,禁食患者應通過靜脈補充營養(yǎng),。
患者可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以下藥物進行治療,。
解痙止痛
適用于腹痛劇烈者,,可使用阿托品、復方顛茄片,、山莨菪堿等減輕腸道痙攣的程度,。炎癥性腸病患者慎用。
止吐
適用于劇烈嘔吐者,,可注射甲氧氯普胺,。口服或者靜脈輸注昂丹司瓊可能對伴嘔吐的年幼患兒有效,。
止瀉
腸黏膜保護劑和吸附劑,,如蒙脫石散、果膠,、活性炭等,;減少水和電解質的過度分泌,如消旋卡多曲,;抑制腸道蠕動,,如洛哌丁胺、苯乙哌啶,。
需要注意的是,,對于中毒或感染性胃腸炎患者,如果服用減弱腸道蠕動藥物,,可能會造成毒素不能有效排出體外,,加重中毒癥狀,因此,,對于感染性胃腸炎患者,,應在醫(yī)生指導下斟酌選用此類藥物。
胃黏膜保護或抗酸
上腹痛,、嘔吐等癥狀較重者,,可選用鋁碳酸鎂制劑、瑞巴派特,、替普瑞酮,、吉法酯、依卡倍特等胃黏膜保護劑,。還可選用質子泵抑制劑,,如埃索美拉唑、奧美拉唑,、蘭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貝拉唑,、艾普拉唑等,;還可選用H2受體拮抗劑,如:雷尼替丁,、西咪替丁,、法莫替丁、尼扎替丁,、羅沙替丁等,。
促進胃動力
適用于上腹飽脹者,常用藥物包括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
感染性腸炎
絕大多數兒童,,成人輕,、中度腹瀉患者,不需要抗感染治療,,尤其是病毒導致的急性胃腸炎,。
但部分病情較重、免疫力低下的人群需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抗生素,,成人常用的抗生素有氟喹諾酮類,,如諾氟沙星(氟哌酸)、環(huán)丙沙星等,,也可選擇磺胺類藥物,、阿奇霉素、利福昔明等治療,。
部分特殊人群使用抗生素時需注意以下問題:
懷孕的女性應將情況告知醫(yī)生,,以避免使用致畸或對孕婦或胎兒有明顯毒性的藥物。
哺乳期女性應用抗生素時可暫停哺乳,,待藥物代謝后再哺乳,。
新生兒應避免選擇毒性較大或影響生長發(fā)育的抗生素。
兒童患者需遵醫(yī)囑注意藥物減量,,以避免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腸道菌群失調
補充腸道益生菌,如地衣芽孢桿菌,、雙歧桿菌等,。
炎癥性腸病
氨基水楊酸制劑,如柳氮磺砒啶,、美沙拉嗪,、奧沙拉嗪、巴柳氮等,;激素,;免疫抑制劑和生物制劑,,如硫唑嘌呤、環(huán)孢素,、英夫利昔單抗等,。
腸結核及結核性腹膜炎
使用抗結核藥物進行治療。
該病一般不需手術治療,。
少部分胃腸炎患者,,若出現完全性腸梗阻、腸穿孔,、消化道大出血等嚴重并發(fā)癥時,,需手術治療。
一些中醫(yī)治療方法,,如推拿,、針灸,或藥物可緩解癥狀,,建議到正規(guī)醫(yī)療機構,,在醫(yī)師指導下治療。
不同病因預后完全不同,。
急性胃腸炎,,多為,預后良好,,病程常與患者年齡,、機體免疫力、病原體毒力等因素有關,。兒童,、老年人、免疫缺陷或合并其他疾病者病情重,,病死率稍高,。
慢性胃炎、腸道菌群失調,、腸結核等疾病可治愈,。
缺血性腸炎、炎癥性腸病經治療可達到緩解,。
水,、電解質紊亂
急性胃腸炎患者可伴有脫水、酸中毒和電解質紊亂等,。
貧血
胃黏膜及腸道黏膜長期出血,,或存在自身免疫相關疾病,或可導致患者出現貧血,。
消化性潰瘍
15%~20%的幽門螺桿菌(Hp)相關性胃炎可發(fā)生消化性潰瘍,。
中毒性巨結腸
大多由炎癥性腸病和感染性結腸炎引起,,表現為病情急劇惡化,出現毒血癥,,脫水,、電解質紊亂,腸道擴張等,。本病起病急、發(fā)展快,,如不及時診斷及處理,,死亡風險高。
腸梗阻
腸結核或炎癥性腸病等可并發(fā)腸梗阻,,引起腸內容物通過障礙,。
腸穿孔
腸結核或炎癥性腸病等疾病嚴重時可引起腸道破裂,造成腸穿孔,。
胃癌
極少慢性胃炎經長期演變發(fā)展為胃癌,。
大腸癌
炎癥性腸病有癌變風險。
不食不潔凈的瓜果
瓜果在生長期間要澆水,、施肥,,噴灑農藥,在采集,、搬運和出售過程中,,易被細菌感染,以致許多瓜果的表皮都帶有細菌,、蟲卵和化學農藥,,所以瓜果在吃前必須用清水反復沖洗數次再吃,。凡能削皮的瓜果,,應削皮后再吃,否則易發(fā)生農藥積蓄中毒,。
避免進食刺激性飲食
對冷食和辣食等刺激性食物需根據個人條件,、原有的飲食習慣和季節(jié)選擇,,避免進食過量,尤其不應嗜酒,。
講究飲食衛(wèi)生
勤洗手,,注意餐具衛(wèi)生,生食和熟食分開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