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各民族建筑特色 云南省標志性建筑
云南特色建筑
“昆明老街”——昆明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唯一保留下來的一片原汁原味的老街區(qū),,是昆明市面積最大,、保存清代和民國時期特色民居建筑、商鋪建筑最多的片區(qū),,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老昆明情感價值
昆明老街經(jīng)歷了900多年世事滄桑,900多年文化積淀,,蘊涵了過去歲月的豐富信息,。昆明老街既是昆明城內(nèi)保存最完美和目前僅存的老街區(qū),,也是昆明歷史文化名城的最重要標志之一。
昆明老街的歷史可追溯到大理國時代,,經(jīng)元,、明、清,、民國,、新中國建立到今。現(xiàn)今尚存的昆明老街的格局,,就是從清代康熙年間云貴總督在此建署而逐步開始形成 的,現(xiàn)存昆明老街的建筑,,主要反映了民國時期的歷史風貌,。一批近代建筑的插入和私人豪宅的新建,為昆明老街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白族人自古以來便廣泛傳承繪畫雕刻等藝術(shù),,作為裝飾畫到墻上 。白族屋頂上的繪畫一直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裝飾之一,,簡潔明快并富有內(nèi)涵。
白族的民居建筑藝術(shù),,是白族人民根據(jù)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所作的杰出創(chuàng)造,,充分反映了白族勞動人民非凡的智慧和卓越的審美追求。散布在蒼山洱海之間的白族村寨,, 青瓦白墻,,綠樹繁花,精致而又淡雅,,清新而又和諧,,宛如一幅優(yōu)美的水墨山水畫。再配上村寨周圍美麗的田野,,構(gòu)成了白族人民世代生息的家園,。
白族民居向來為海內(nèi)外建筑界所重視,“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布局嚴整實用,,粉墻黛瓦的院落無論是木雕、施彩,、石刻,、泥工絲毫不遜江南園林與北國 大宅。街市中烤乳扇香味飄過扎染布的店肆,,步行在石板路上,,目之所及,,都感到一種文化的震撼。
白族在云南算是一個比較富裕先進的民族,,經(jīng)商頭腦很好,,思想 很開明,由于和漢族溝通往來多,,所以都基本漢化了,,文字也都用的是漢字。白族有兩大愛好:一是崇尚白色,,不僅民族稱為白族,,而且建筑物基本是以白色為主 調(diào),男女老少的穿衣戴帽也多為白色,。白色象征著潔凈,,更意味著純潔無暇。白族樸實好客,,非常愛美,,他們的第二大愛好是愛花,家家戶戶種花,,房前屋后遍植花 木,,一年四時花開不斷,香飄萬里,。
傣族竹樓是另一種干欄式住宅,。云南西雙版納是傣族聚居地區(qū),這里的地形高差變化較大,,北部為山地,,東部為高原,西部卻為平原,。全區(qū)氣候差別也大,,山地海拔達1700米,屬溫帶氣候,;平原海拔750-900米,,屬亞熱帶氣候;有的河谷平原,,海拔只有500米,,已經(jīng)屬于熱帶氣候了。傣族人民多居住在平壩地區(qū),,常年無雪,,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達21℃,,沒有四季的區(qū)分,。所以在這里,,桿欄式建筑是很合適的形式。由于該地區(qū)盛產(chǎn)竹材,,所以許多住宅用竹子建造,,稱為竹樓。
摩梭人的房屋結(jié)構(gòu)一般為四合院,,全用圓木做成,,摩梭人稱它為“私魯魚垮”, 意為木頭房,,也叫木楞房,。房屋正房中間為老人房,即“老祖母房”,,老祖母是摩梭家庭中身分地位最高的長者,,掌管著家庭的財政和決策權(quán)。老祖母房集臥室,、客 廳、廚房為一體,,房里有兩根重要的房柱,,左柱代表男,右柱代表女,,男柱右側(cè)一個佛臺,,摩梭家庭稱它為“司土”,即“房心佛”,。房內(nèi)正中墻壁上掛有一塊火神 牌,,它象征著母系家庭象火一樣的旺盛,是家庭里的吉祥物,。木楞房的庭院當中,,熱情好客的摩梭姑娘已經(jīng)開始了載歌載舞。
佤族寨的門頭上方懸掛著三個碩大的牛頭,。牛在佤族的生產(chǎn)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佤族先民是以牛頭多來顯示富貴的,而佤族地區(qū)盛行的“剽?!被顒又两袢允秦糇遄顬槭⒋蟮淖诮袒顒?。
哈尼族蘑菇房 哈尼族居住在向陽的山腰,依傍山勢建立村寨,。
蘑菇房造型美觀,,別具一格。即使是寒氣襲人的嚴冬,,屋里也是暖融融的,;而赤日炎炎的夏天,,屋里卻十分涼爽,起到冬暖夏涼的作用,。哈尼族的蘑菇房狀如蘑菇,, 由土基墻、竹木架和茅草頂成,。屋頂為四個斜坡面,。房子分為三層:底層關(guān)牛馬堆放農(nóng)具等;中層用木板鋪設(shè),,隔成左,、中、右三間,,中間設(shè)有一個常年煙火不斷的 方形火塘,;頂層則用泥土覆蓋,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房屋建筑以土石為主要墻體材料。屋頂有平頂?shù)摹巴琳品俊焙碗p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因地形陡斜,,缺少平地,平頂房較為普遍,,既可防火,,又便於用屋頂曬糧,空間得到充分利用,。
彝族土掌房(又稱土庫房)為彝族先民的傳統(tǒng)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層層疊落,,相互連通,,遠遠看去甚是壯觀,后期彝漢混居,,融合了部分漢族民居的 特點,,逐步形成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堪稱民居建筑文化與建造技術(shù)發(fā)展史上的”活化石”,。以石為墻基,,用土坯砌墻或用土筑墻,墻上架梁,,梁上鋪木 板,、木條或竹子,上面再鋪一層土,經(jīng)灑水抿捶,,形成平臺房頂,,不漏雨水。房頂又是曬場,。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擔上墊木,鋪茅草或稻草,,草上覆蓋稀泥,,再放 細土捶實而成。多為平房,,部分為二屋或三層,。
彝族的"土掌房"與藏式石樓非常相似,一樣的平頂,,一樣的厚實,。所不同的,是它的墻體以泥土為料,,修建時用夾板固定,,填土夯實逐層加高后形成土墻(即所 謂"干打壘")。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東南一帶,。這一帶土質(zhì)細膩,,干濕適中,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條件,。
大理三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