譙定
譙定(1023~?),,宋代學者,,北宋末年涪州人,字天授,,人稱譙夫子,,涪陵州西部人,(今日長壽焦家一帶),。譙定為巴蜀學,、湖湘學派、閩學做出了重要貢獻,。著有《易傳》(后人稱《譙子易傳》),、《宋史》、《南宋書》,、新舊《長壽縣志》,。譙定之學取儒、釋,、道三家之長自成一家,,為宋代巴蜀理學四大學派之一的涪陵學派的開創(chuàng)者。
來知德
來知德(1525~1604),,字矣鮮,,別號瞿塘,明夔州府梁山縣(今重慶市梁平區(qū))人,,明代理學家,、易學家,,著名詩人,后世尊其為“一代大儒”,、“崛起真儒”,,建來公祠以祀。來知德學術思想和文學創(chuàng)作,,別開生面,,卓然成家,《易》學成就更是獨樹一幟,,時稱“絕學”,,“孔子以來未曾有”,對后世影響至深,,研究者遍及海內(nèi)外,。來知德著有《周易集注》、《來瞿唐先生日錄》,,分別收入《四庫全書》和《續(xù)修四庫全書》,。
張佳胤
張佳胤(1526年8月12日-1588年8月7日),又作佳印,、佳允,,字肖甫、肖夫,,初號瀘山,,號崌崍山人(一作居來山人),重慶府銅梁縣(今重慶市銅梁區(qū))人,,明朝大臣,、文學家。張佳胤作品以詩歌和散文為主,,為明文壇“嘉靖后五子”,、“后七子”之一。其散文有各類贈序,、游記,、書牘、行狀,、祭文等,;其詩歌以七律、五律和七言古詩最具代表性,,或敘寫山川風景,、羈旅鄉(xiāng)愁,或抒發(fā)奔走邊塞、戎馬倥傯的胸襟懷抱,,或抨擊社會弊端,、感嘆志士淪落,情感真實充沛,,風格高邁俊朗,,慷慨奮厲,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王汝璧
王汝璧(1741—1806)字鎮(zhèn)之,,號銅梁山人,四川銅梁安居鄉(xiāng)(今重慶市銅梁縣安居鎮(zhèn))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四川鄉(xiāng)試解元,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進士,,官至安徽巡撫,。王汝璧是乾隆時期的著名文人,以詩詞載譽天下,,代表作品有《銅梁山人詩集》,、《銅梁山人詞》等。
李世棻
李世棻(1821~1883),,字芋仙,,號童歐居士、悔余道人,,清忠縣人,,清朝著名詩人。道光三十年(1850年)會試以第一名及第,,但廷試缺席,。曾任彭澤、臨川縣令,,將俸祿購屋辦學,,倡導讀書,后寓居上海作詩,,以“二愛仙人”為名發(fā)表于《申報》,,時稱“小杜甫”。著有《同謳館隨筆》八卷,、《天瘦閣詩半》六卷及《天補接行記》等,,載詩1066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