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北山土樓觀,又名北山寺,,位于西寧市北山(土樓山)半山腰上,,是涅中羌人為紀念東漢護羌校尉鄧訓在北山修建的"賢圣之詞",距今有l(wèi)800年的歷史,。明末清初,,一些道士上山居住。北山一些洞窟內(nèi)有濃厚的道教色彩,,北山土樓神桐成為佛道合一的地方,。1979年,,政府正式將土樓神祠劃歸道教界使用,,并更名為"北山土樓觀",。北魏時期,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記載:"上有土樓寺,,北依山原,,峰高三百尺,,有若削成,樓下有神祠,,彤墻故壁存焉",。北山寺依丹霞地貌造型而建造,,赤壁,、洞穴、險峰為主要特征的丹霞地貌得到充分體現(xiàn),。軟巖層向里凹進,形成大小不等的有近200個洞龕,,當?shù)厝朔Q"九窟十八洞",。洞內(nèi)塑有玉皇,、觀世音、文殊,、普賢,、關云長等神佛像,。洞窟內(nèi)遺存有隋,、唐、宋,、元時期的壁畫,。西、中部洞窟為漢族佛教壁畫,,東部洞窟為藏傳佛教密宗壁畫,,其藝術價值高于漢族佛教壁畫,。壁畫人物形象生動,,圖案設計精巧,,著色細致勻稱,富麗堂皇,,所繪的神像圖案,、花卉山水具有漢、藏佛教繪畫藝術風格,,故北山寺石窟享有"西平莫高窟"美稱,。遺憾的是這一規(guī)模巨大而古老的洞窟壁畫群體,,因年久失修,加上保護不善,,所剩無幾。
歷史沿革
湟中羌人為紀念東漢護羌校尉鄧訓,,在北山修建“賢圣之祠”,,距今已有1800年,。最早稱為“土樓山寺”,俗稱“北山寺”,。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朱棣親敕寺名,改北山土樓神祠為“永世興旺”之意,。1980年,西寧市人民政府決定將北山土樓神祠規(guī)劃道教界使用,,正式改名為土樓觀,。因此觀與城南山上的南禪寺?lián)u搖相望,也叫北禪寺,。前任道長趙理樸,是青海道教界全真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過去曾在全國道長的會考中一舉奪得狀元?,F(xiàn)住寺道士2人,,道姑3人,信徒約5萬人,。道教信奉三玄,,即《周易》、《老子》和《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