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陵址
發(fā)現(xiàn)
2013年4月,,揚州市邗江區(qū)西湖鎮(zhèn)發(fā)現(xiàn)疑似隋煬帝陵寢的古墓。2013年4月12日,,國家文物局派出劉慶柱,、信立祥、林留根三名考古專家現(xiàn)場考察,,專家們初步認為墓主人應為隋煬帝楊廣,。
為配合城市基本建設,,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邗江區(qū)西湖鎮(zhèn)一處房地產(chǎn)項目工地發(fā)現(xiàn)了兩座殘存的古墓,。
經(jīng)搶救性清理,發(fā)現(xiàn)兩墓為隋末唐初磚室墓,,西側墓中出土一方墓志,,銘文中有“隨故煬帝墓志”等字樣,顯示墓主為隋煬帝楊廣,。在此墓中還出土了鎏金銅鋪首,、金鑲玉腰帶等文物。東側墓發(fā)掘剛剛開始,。
已發(fā)掘出的西側墓葬南北長4.98米,,東西長5.88米,可以說連一般古代有錢人的墓制規(guī)格都達不到,。
揚州文物部門表示,,陵墓先前曾被盜挖破壞,。而陵墓被初步認定為“隋煬帝墓”,除了墓志外,,還出土了鎏金銅鋪首,,這個鋪首尺寸很大。另外,,還出土了金鑲玉腰帶,,這些都證明墓主身份顯赫。
考證
束家平稱,,揚州市文物部門在獲得這一發(fā)現(xiàn)后,,立即向江蘇省文物局、國家文物局報告,。國家文物局派出的三名考古專家進行現(xiàn)場考察,,指導考古工作。在隨后由國家文物局,、江蘇省文物局聯(lián)合召開的考古工作專題匯報會上,,專家們初步認為墓主人應為隋煬帝楊廣。
考古現(xiàn)場已采取封閉保護措施,,以確??脊殴さ匕踩P州市文物部門已完善了考古計劃,,并將嚴格按照《文物保護法》和《田野考古工作規(guī)程》要求,,科學有序地進行下一步的考古工作。
這兩座墓的占地面積分別只有二三十平方米,,遠遠達不到帝陵所應有的規(guī)模和氣勢,,更不符合楊廣好大喜功得個性,這主要與他的死因有關,。公元618年,,隋煬帝巡幸揚州期間,禁衛(wèi)軍發(fā)動兵變,,推舉重臣宇文化及為首領,,并縊死了楊廣。墓志銘文記載墓主去世時間為“大業(yè)十四年”,,即公元618年,,與史實相符。
史料記載,,隋煬帝陵墓曾多次遷移,。楊廣死后,蕭皇后與宮人用漆制床板做成棺材,將他葬于江都宮流珠堂,。宇文化及率部離開江都后,,鎮(zhèn)守江都的大將“陳棱”感念隋煬帝舊恩,為其發(fā)喪并改葬于吳公臺下,。
公元622年,,唐高祖李淵下令將隋煬帝陵遷到雷塘。公元648年,,蕭皇后病死,,唐太宗李世民命將其尸骨送至江都與隋煬帝合葬。正是根據(jù)上述史料,,專家推測另一座墓的墓主應為蕭皇后,。
誤判原因
此前公布的省級文保單位隋煬帝陵,位于邗江區(qū)槐泗鎮(zhèn)槐二村,。這種誤判之所以出現(xiàn),,在于唐代以后隋煬帝陵漸漸荒蕪,不為人知,。清嘉慶年間,,大學士阮元經(jīng)考證認為,今槐二村的一處大土墩為隋煬帝陵,,于是出資修復,,并囑托書法家、揚州知府伊秉綬書寫墓碑,。上世紀80年代以后,,該處經(jīng)過多次整修,成為揚州著名的旅游景點,。但此次考古發(fā)現(xiàn),,還原了歷史真相,確定了隋煬帝陵墓的真正所在,。
原件首次亮相
2014年9月2日,,為滿足游客需求,揚州文物部門對隋煬帝墓出土文物重新布展,。除此前展出文物再度亮相外,,此次布展還增加了一些新文物,,其中,,能證明隋煬帝墓主人的“鐵證”墓志原件首次亮相。
槐泗陵址
槐泗鎮(zhèn)陵址,,為清代誤認陵址,,現(xiàn)為省級文保單位,位于邗江區(qū)槐泗鎮(zhèn)槐二村,。大業(yè)十四年,,江都兵變,,叛軍司馬德勘等煽動兵變,推宇文化及為首縊弒隋煬帝,。
楊廣死后,,蕭后與宮人用漆板床板做成棺材,殯于江都宮西院流珠堂內(nèi),,后陳棱集眾縞素,,為煬帝發(fā)喪,備儀衛(wèi),,改葬于吳公臺下,,衰杖送喪,慟感行路,。唐武德五年(622)又以帝禮移葬于雷塘之北,。
由于年深日久,隋煬帝陵漸漸荒蕪,,已不為人知,。直到清嘉慶十二年(1807),才被住在雷塘附近的揚州學者阮元發(fā)現(xiàn),,遂加以整修,。隋煬帝陵前,有阮元修陵時立的石碑,。碑文題“隋煬帝陵”四字,,是當時的書法家、揚州知府伊秉綬書寫,。右側為“大清嘉慶十二年在籍前浙江巡撫阮元建石”,,左側為“揚州府知府伊秉綬題”。陵的南邊,,有塊石護坡,,游人可拾級而上。陵四周則植以松柏,。1983年后陸續(xù)修葺,,修復了神道和陵臺。周圍林木蔥郁,,多為松柏,、石楠和女貞。
歷史沿革
“入郭登橋出郭船,,紅樓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陳業(yè),只換雷塘數(shù)畝田?!彼鍩哿晡挥趽P州城北4公里的雷塘,,邗江區(qū)槐泗鎮(zhèn)隋煬帝東路。大業(yè)14年(618),,初殯于宮內(nèi)流珠堂,,后改葬于城西北的吳公臺下,唐武德三年(620),,唐高祖以帝禮葬于雷塘今址,,其墓年久荒蕪。
雷塘,,又稱為“雷坡”,,傳吳王曾經(jīng)在這里建造釣魚臺。南朝的時候,,這里山水園林,,樓榭亭臺,為江南勝跡,。宋代以后,,這里湮滅無存,只剩孤冢一座,,百姓稱為“皇墓墩”,。后世揚州文人宗元鼎作詩諷刺隋煬帝說:帝業(yè)興亡世幾重,風流猶自說遺蹤,。 但求死看揚州月,,不愿生歸駕九龍。
清嘉慶十二年(1807),,學者阮元發(fā)現(xiàn)后,,重立陵碑,上鐫隸體“隋煬帝陵”四字,,由清書法家,、揚州知府伊秉綬書。1983年后陸續(xù)修葺,,修復了墓道和墓臺,。周圍林木蔥郁,多為松柏,、石楠和女貞,。
陵區(qū)一覽
君王忍把平陳業(yè),只換雷塘半畝田,。
作為千古一帝,,統(tǒng)一中國,,平定邊疆,,開運河,、修馳道、筑長城,、建洛陽,、修榆林的隋煬帝的陵墓卻非常小。一進門就可以看到墳包了,。但是面積雖小,,卻也不失隋唐帝王陵墓的霸氣。
進入陵區(qū),,高大的石碑樓橫梁上書寫著“隋煬帝陵”斗大的四個正楷字,。陵門氣勢恢宏,寬敞的正門配以兩個偏堂,,左偏堂為隋煬帝生平圖片
展覽,,陳列了數(shù)十幅圖畫,圖文并茂地簡略介紹了隋煬帝功過并存的一生,。右偏堂為書畫成列室,,懸掛了江蘇省和揚州市知名書畫家的作品。其中,,尤以揚州文壇宿將,、長篇歷史小說《隋煬帝》的作者丁家桐所書長軸最吸引人:“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帝陵占地3萬平方米,,有石牌樓,、陵門、城垣,、石闕,、側殿、陵冢等組成,。整個帝陵形制獨特,、氣勢雄偉,城垣,、石闕,、陵冢是世界上罕見的帝王的葬式,是典型的隋唐建筑風格,。
墓前立有巨型墓碑,,底座為階梯式,,上部為片狀云,中部左上方刻有“大清嘉慶十三年在籍前浙江巡撫阮元建石”,;正中刻“隋煬帝陵”,,每個字為臉盆大小,;右下方刻有“揚州府知府汀州伊秉綬題”,。
陵墓維修
1986年初步整修,1995年對其進一步整修保護,,占地3萬平方米,,存雷塘、祭臺,、陵冢三歷史遺跡,。1999年再次整修,增建石牌坊,、大門,、石橋等建筑。進行隋煬帝陵二期工程的建設,,使之成為揚州北郊重要的旅游區(qū),。
隋煬帝陵整修后對外開放。
整修過的隋煬帝陵,,在古城揚州正式對中外游客開放,。
隋煬帝陵位于歷史文化名城揚州市北郊的槐泗鎮(zhèn)境內(nèi)的雷塘北側,始建于唐武德5年(公元622年),,為隋朝第二代皇帝楊廣與皇后蕭氏的合葬墓,。
隋煬帝陵占地3萬平方米,由石牌坊,、陵門,、石橋、祭臺,、神道,、城垣、石闕,、側殿,、陵冢等組成,除石牌坊,、陵門為后建外,,其余均為歷史遺留文物。
整修恢復后的隋煬帝陵,,形式獨特,,氣勢雄偉,,其墓冢為十分整齊的平頂金字塔形,高12米,,四邊均為規(guī)則的等腰梯形,,上下邊長分別為8米和29米,城垣,、石闕,、陵冢是罕見的隋朝帝王葬式,,具有典型的隋唐建筑風格,。
真墓確定
2013年年3月,考古部門在揚州市西湖鎮(zhèn)司徒村曹莊“中星海上紫郡”房地產(chǎn)建設項目中發(fā)現(xiàn)兩座磚室墓,。
2013年4月中旬,,揚州曹莊隋唐墓葬一號墓出土了一合墓志,志文中有“隨故煬帝墓志”等文字,。隨后南京博物院,、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蘇州市考古研究所組成聯(lián)合考古隊開展考古發(fā)掘工作,。昨天的論證會上,,此次考古發(fā)掘領隊、揚州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束家平匯報了揚州曹莊隋唐墓葬考古發(fā)掘與文物保護情況,。
專家稱墓內(nèi)兩顆牙齒鑒定為50歲左右的男性個體,,結合文獻記載,隋煬帝楊廣生于公元569年,,卒于公元618年,,年齡和“牙齒年齡”吻合,確認一號墓主人是隋煬帝楊廣,。二號墓內(nèi)保存有部分人骨遺骸,,經(jīng)南京大學體質人類學專家鑒定為大于56歲、身高約1.5米的女性遺骸,。二號墓雖無文字信息,,但根據(jù)墓葬形制、墓內(nèi)出土高等級隨葬品和對人骨遺骸的鑒定,,結合文獻記載,,判明墓主人正是隋煬帝蕭后。
陜西遺址
陵墓簡介
陜西武功隋煬帝陵,,位于陜西咸陽城西50公里處武功縣武功鎮(zhèn)西塬上,,洛陽村東,曾樹有清乾隆時狀元及第,、兵部侍郎,、兼副都御使,、清乾隆陜西巡撫畢沅書“隋煬帝之陵”石碑,現(xiàn)已不存,。陜西省政府1957年公布其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jù)縣志記載:隋煬帝楊廣,大業(yè)十四年(公元618年)被反賊宇文化及等縊弒于揚州,。唐朝建立后,,唐高祖李淵于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八月,令其子李世民遷葬煬帝于此,,與隋文帝泰陵構成一脈之穴,,遙遙相望。
歷史現(xiàn)狀
據(jù)說早期隋煬帝陵陵冢高大,、石雕林立,,并建有享殿,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戰(zhàn)爭荼毒,、災害頻發(fā)再加上人為的破壞,這些早已蕩然無存,,只留下這一冢,、一碑。
隋煬帝陵陵冢為圓丘形,,底部周長22米,,高約3米。但與眾不同的是,,墓門和石刻是向北的,。墓門和石刻之所以向北,是因為隋文帝泰陵在南,,煬帝亡國無顏面對文帝,,故而背對著泰陵。由于隋煬帝是亡國之君,,因而他的陵墓沒有得到較好的保護,。就連清乾隆年間陜西巡撫畢沅所書“隋煬帝陵”碑也被毀壞。如今,,其陵園已被墾為耕地,,陵冢嚴重剝蝕,僅余下一個小土丘,。
據(jù)《隋書》載:大業(yè)十四年(618年)三月,,隋煬帝在南巡中,被禁軍將領司馬德戡和宇文化及發(fā)動兵變縊弒于江都宮,,蕭皇后與宮人用漆板床板做成棺材,,殯于江都宮西院流珠堂內(nèi),。
后陳棱集眾縞素,為煬帝發(fā)喪,,備儀衛(wèi),,改葬于吳公臺下。
唐軍平定江南之后,,又以帝禮改葬于雷塘,。
唐朝統(tǒng)一以后,唐高祖李淵令李世民于武德五年將其遷葬在武功西原上,,使其能與其父隋文帝之陵遙遙相望,。
明代嘉靖年間,翰林院修撰,、經(jīng)筵講官,,“前七子”之一的康海修編《武功縣志》時,,訂正《唐高祖本紀》,,認定隋煬帝葬在陜西武功落楊村。
清乾隆42年(1777年)秋季,,時任陜西巡撫的畢沅拜謁隋文帝和隋煬帝陵墓,,并分別書寫了碑名。
1957年5月31日隋煬帝陵被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4年樹立了保護標志碑,。
1992年4月20日陜西省政府公布保護范圍:其重點保護區(qū)位陵冢周圍外延10米,一般保護區(qū)外延60米,。
相關傳說
關于隋煬帝的安葬地還有一段傳說,,據(jù)傳唐高祖李淵準備將隋煬帝從雷塘遷往武功的隋文帝泰陵附近重葬,當行至行進到距泰陵不遠處的陜西省武功縣西塬上(距隋文帝泰陵10公里)一村莊附近,,突然電閃雷鳴,,大雨瓢潑,道路泥濘,,幾根轎桿猛然斷裂,,轎繩滑落,靈柩無法行進,。
有人說文帝嫌煬帝荒淫無道,,不愿自己的不肖的兒子和自己葬在一起,因此顯靈斷了繩索,,抬靈柩的雜役也嫌要過后河,,路遠、太累,,因此便就地掩埋,,并在陵前列置了石人,、石馬、石獅獸,。
公元648年,,唐太宗李世民路過隋煬帝陵,問起以往的蹊蹺怪事,,術士袁天罡破解此中秘密,,因為隋文帝楊堅憤恨不屑之子葬送了江山,實在不愿意讓他靠近自己的陵地,,才出了這樣的怪事,。“落煬村”由此得名,,時間久了,,就演化成了“洛陽村”。
爭議事件
武功到底埋的誰 專家觀點不一
既然揚州已經(jīng)確定發(fā)現(xiàn)了隋煬帝墓葬,,那么,,陜西省武功縣的隋煬帝陵到底是誰的墓呢?專家說法不一,。
觀點1:或埋隋煬帝骨骸
戴世宗認為,,武功縣的隋煬帝陵才是其真墓。楊廣在揚州被殺后,,只是草草安葬,,唐高祖李淵念其舊情(兩人是表兄弟),又為了拉攏人心,,將其遷葬到武功早已營造好的墓里,。在明代狀元康海纂修的《陜西省武功縣志》記載:“隋煬帝墓在縣西原。武德五年八月辛亥,,唐高祖葬帝于此,。”
此外,,揚州被確定為隋煬帝的墓葬中,,僅發(fā)現(xiàn)了2顆牙齒,遺骸卻沒有了,。我省一位考古專家說,,這也不能排除當時將隋煬帝的骨骸遷葬回到武功。
觀點2:是衣冠冢
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張建林說,,武功的隋煬帝陵可能是衣冠冢,。由于沒有進行考古勘探,也不確定其地下有沒有墓道。
也有專家認為,,在歷史上,,某人死后多地出現(xiàn)其墓葬的情況并不稀奇。隋煬帝死前,,李淵已占據(jù)關中,,并擁立隋煬帝的孫子楊侑為皇帝,隋煬帝為太上皇,。隋煬帝死亡后,,也不排除修一座衣冠冢來寄托哀思。
觀點3:是座假墓
在采訪中,,不少專家認為,,揚州的隋煬帝墓經(jīng)專家考證確定為真,武功縣的應該是假墓,,但是誰的墓,,需要經(jīng)過考古發(fā)掘才能確認。
觀點4:應為唐殤帝墓
十多年前,,武功縣志辦組織人員編寫的武功縣志稱,,武功鎮(zhèn)羅家堡西的墓為唐殤帝陵,人們訛傳為隋煬帝之墓,。編撰者的依據(jù)是《新唐書》介紹武功時云:“西原,,殤帝所葬”。
據(jù)史書記載,,景龍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被韋后與安樂公主毒殺,,立其第四子李重茂為少帝,。唐玄宗開元二年(714年)七月,李重茂死,,追冊曰殤帝,,十一月葬于武功西原。
河南遺址
河南省的隋煬帝陵墓位于河南省洛寧縣東宋鄉(xiāng)郭村東南之柏山(又名蕎麥仁山),,當?shù)厝酥焙羝洹皸顝V墓”,。明嘉靖三十四年《河南通志》載:“(隋)煬帝陵在永寧縣(今河南省洛寧縣)東北,煬帝崩于江都,,唐太宗遷葬于此,。”除此,,另多有志書記載隋煬帝陵在永寧,。柏山上原有圣水寺,煬帝陵遷此后,唐太宗敕圣水寺僧人務要看守好該陵,,“以勝隋事”,。民國三年《河南通志》卷四十九《陵墓》篇和民國十八年《河南新志》卷十七《古跡·陵墓》篇中均載:“煬帝陵在永寧縣城東北,煬帝崩于江都,唐太宗遷葬于此,?!泵駠辍堵鍖幙h志》卷七《藝文》篇張論《金門山賦》曰:“維西則陽虛開文學之鼻祖,龜窩呈理數(shù)之淵源,,長水浩淼,隋陵亙綿,,高門嵯峨,。”也說明隋煬帝陵在洛寧縣境,。而今,,洛寧縣城東北十公里錦陽川西部,渡陽河南岸,,有一獨立的山峰,,呈不規(guī)則的三棱椎形,如同龍首沖天而起,,雄視北方,。這座獨特的小
山當是地方志所記的隋煬帝陵,因為它不載于史書,,所以不能為外人所知,。在洛寧縣很多人都知道“隋煬帝死于江南遷葬錦陽”的事,當?shù)厝罕姸及堰@座錐形山峰叫做“香爐山”,,專為隋煬帝楊廣供奉香火而設,,說那個圓形山包就是楊廣的墓頂,香爐山西圣水寺僧人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看守楊廣墓,,寺內(nèi)原有石碑十余通,,其中明成化年間的石碑對楊廣墓曾有記載。
揚州陵址
發(fā)現(xiàn)考證
2013年3月,,在揚州市西湖鎮(zhèn)司徒村曹莊一房地產(chǎn)建設項目中發(fā)現(xiàn)兩座磚室墓,,出土了銅制的銜環(huán)鋪首以及金鑲玉腰帶,墓志清楚寫著“隨故煬帝墓志”等字樣,??脊艑<彝茰y,該墓志表明墓主為隋煬帝楊廣,。
2013年11月16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和中國考古學會在揚州組織召開揚州曹莊隋唐墓葬考古發(fā)掘成果論證會,中國考古界權威專家黃景略、徐光翼,、王巍,、趙輝、劉慶柱,、信立祥,、焦南峰、付清遠,、王學榮等10余人參加了論證會,,專家一致確認,揚州曹莊隋唐墓葬為隋煬帝墓,,是隋煬帝楊廣與蕭后最后的埋葬之地,。
王巍說:“從考古意義上來說,其發(fā)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2013年重大考古成果,。”
2013年11月16日下午在江蘇揚州召開的隋煬帝墓考古發(fā)掘成果新聞發(fā)布會宣布,,此前在該市發(fā)現(xiàn)的疑似隋煬帝陵經(jīng)過考古發(fā)掘論證,,確認為隋煬帝楊廣與蕭后最后埋葬之地。墓葬中不僅出土大量隨葬品,,還發(fā)現(xiàn)了兩顆男性牙齒和女性人骨遺骸,。
考古發(fā)掘
一號墓出土兩顆男性牙齒
據(jù)介紹,截至目前,,聯(lián)合考古隊完成勘探面積109000平方米,,
勘探出墓葬跡象136座、夯土2處,、溝2條,、磚基1處、井5口,、坑(塘)29個。其中一號墓為方形磚室墓,,由主墓室,、東西耳室、甬道,、墓道五部分組成,。墓葬通長24.48米,東西連耳室寬8.22米,,殘高2.76米,。墓室用磚與隋代江都宮城用磚一致。
除墓志外,墓中還出土了玉器,、銅器,、陶器、漆器等珍貴文物100余件(套),。其中一套蹀躞金玉帶,,不僅是目前國內(nèi)出土的唯一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環(huán)蹀躞帶,也是古代帶具系統(tǒng)最高等級的實物,。四件銅鋪首通體鎏金,,獸面直徑26厘米,與唐大明宮遺址出土的銅鋪首大小相近,。墓內(nèi)兩顆牙齒鑒定為50歲左右的男性個體,。根據(jù)出土的“隨故煬帝墓志”、十三環(huán)蹀躞金玉帶,、鎏金銅鋪首及大量文官俑,、武士俑、騎馬俑等高規(guī)格隨葬品,,結合文獻的記載,,確認一號墓主人是隋煬帝楊廣。
二號墓骸骨為1.5米高女性
二號墓為腰鼓形磚室墓,,由主墓室,、東西耳室、甬道,、墓道五部分組成,。出土玉器、銅器,、鐵器,、陶瓷器、木漆器等200余件(套),。其中玉器有白玉璋1件,,質地瑩潤;銅器有編鐘,、編磬,、銅燈、銅豆等,,成套的編鐘16件,、編磬20件,是迄今為止國內(nèi)唯一出土的隋唐時期的編鐘編磬實物,,填補了中國音樂考古史上的一項空白,。墓內(nèi)保存有部分人骨遺骸,,經(jīng)南京大學體質人類學專家鑒定為大約56歲、身高約1.5米的女性遺骸,。根據(jù)墓葬形制,、墓內(nèi)出土高等級隨葬品和對人骨遺骸的鑒定,結合文獻記載,,判明墓主人是隋煬帝蕭后,。
135件文物首亮相
2014年4月10日,飽受爭議的揚州曹莊隋煬帝墓高票入選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4月16日,,揚州曹莊隋煬帝墓中出土的135件/套文物,在揚州雙博館展出,。
據(jù)了解,,曹莊隋煬帝墓發(fā)現(xiàn)后,考古人員先后在兩墓中發(fā)掘出400余件/套文物,。此次揚州雙博館展出的文物來自曹莊隋煬帝,、蕭后兩座墓。包括“鎏金銅鋪首”,、“編鐘編磬”,、“十三環(huán)蹀躞金玉帶”等在內(nèi)的135件/套文物對外公開展出。為了讓參觀者直觀了解墓葬全貌,,整個展區(qū)按照墓葬的結構排布,,先是甬道,然后是耳室最后進入主墓室,。
在展覽現(xiàn)場,,隋煬帝墓內(nèi)兩顆出土牙齒引來不少人圍觀,據(jù)了解,,這兩顆牙齒出土于墓內(nèi)靠近東耳室處,,屬于同一個體,一顆為右側上頜第三臼齒,,一顆為右側下頜第二臼齒,。根據(jù)牙齒磨耗判斷的齒齡為50歲左右,與隋煬帝被弒殺時的年齡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