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大佛景區(qū),以摩崖石刻巨作蒙山大佛著稱,,海拔1325米,,與晉祠景區(qū)的懸甕山,天龍山景區(qū)的天龍山,,形成三足鼎立之勢,。蒙山氣候涼爽,綠樹成蔭,,溪水孱孱,,文物眾多。蒙山大佛是景區(qū)代表性的文物古跡,,是整個景區(qū)的靈魂,,史建于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1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從北齊到北漢的400多年間,,李淵、李治,、武則天,、劉知遠、劉繼元等帝王來此禮佛,。景區(qū)內(nèi)開化寺是凈土宗的早期道場,,也是并州第一古剎。
蒙山大佛開鑿于北齊天保年間,,原是蒙山開化寺后的摩崖佛像,,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毀,1980年被重新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時佛頭已不知去向,,佛身埋在土石之中,風化嚴重,。蒙山大佛現(xiàn)場外露胸頸部分,,高17.5米,寬25米,,頸部直徑寬5米,,唐代記載“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計算約合今63米,。大佛的腹,、手、腿,、足、基座,、大閣遺基,,都掩覆于大佛胸下山坡泥石里。佛像施禪定印,,右手長3.10米,,手掌及小指尚存,左手已殘,。兩手之下為條石補砌的雙腿,,高3米,結(jié)跏趺坐式,。腿下為條石臺基,。雙腿和臺基均為重修大佛時砌。2007年起,,太原市對蒙山大佛進行了保護和開發(fā),,加固了佛身,并參考太原出土的北齊佛頭新修了高12米的佛頭,。2008年10月,,蒙山大佛向公眾開放。
蒙山開化寺建于北齊文宣帝天保末年,,分為上下寺,蒙山為上寺,,下寺在古晉陽城內(nèi),。開化寺最早修建的是后寺,,位于大佛處,源自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即公元68年所建的并州大巖寺,,目前已經(jīng)完全損毀了,。前寺是在北齊天保二年即公元551年,開鑿大佛時所建,。如今開化寺只留下了北宋連理塔,,后殿藏經(jīng)閣,唐代早期的鐵佛和五龍洞的明代壁畫等,。其中連理塔是中國的早期花塔,,蒙山大佛及佛閣是中國北朝體量最大的摩崖大佛和佛閣,是研究大佛的雕造和早期佛閣形制的重要實物資料,。
鐵佛殿,,始建于隋末唐初,殿內(nèi)正中高坐的釋迦牟尼佛像,,鑄造于隋末唐初,,高2.4米,重4.2噸,,莊嚴肅穆,,令人心生敬畏。旁邊迦葉立像同樣已經(jīng)歷經(jīng)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而佛像下方的蓮花須彌寶座與阿難立像,,則是2009年精心仿鑄的藝術(shù)品。
御駕橋,,顧名思義就是皇帝走過的橋,,所以也叫龍橋,橋長15米,,寬8米,。據(jù)考證從這座橋走過瞻拜大佛的皇帝有:唐高祖李淵,高宗李治,,女皇武則天,,晉王李克用(后唐太祖),五代后漢高祖劉知遠,,北漢英武帝劉繼元等,。橋面和橋欄是近年來修復(fù)的,但橋拱是原件,,是用150塊條石砌成,。橋拱中間有一饕餮。
觀音堂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間,已經(jīng)有480多年的歷史,,現(xiàn)為2006年在原址修復(fù)建成的,。觀音堂大殿正中供奉的是手持凈瓶的觀音菩薩,左右分別是善財童子和龍女,,為全銅造像,。菩薩的四周是十八羅漢。
寺底村因“上有開化寺,,村居山谷底”而得名,。這些窯洞就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由知青和老百姓共同建造的民居。窯洞兩側(cè)的老照片就是當時生活的真實寫照,。
淡季票價執(zhí)行六折優(yōu)惠,,即30元/人·次;旺季票價恢復(fù)原價,,即50元/人·次,;全年對學(xué)生實行半價優(yōu)惠,即25元/人?次,。
淡季時間:10月21日至次年3月20日
旺季時間:3月21日至10月20日
1994年,,大佛所在的寺底村計劃開發(fā)蒙山大佛旅游,為此籌集了十萬元人民幣的資金,,但是后來寺底村決定用這筆錢投資煤礦,,開發(fā)蒙山大佛一事擱置下來。2003年至2004年,,太原市政府也曾有意開發(fā)蒙山大佛。2005年,,寺底村的村辦煤礦被關(guān)停,,寺底村再次計劃開發(fā)蒙山大佛旅游,先清理了覆蓋佛身的土石,。隨后寺底村籌集資金,,打算為蒙山大佛補上一顆佛頭。
2006年9月,,新修佛頭的工程開工,。按照寺底村的計劃,先要在大佛佛頭的位置挖一個坑,,打上混凝土基礎(chǔ),,再在其上新建鋼筋混凝土材質(zhì)的佛頭,工程原預(yù)計在2007年5月完工,。但在2007年1月,,寺底村的重修過程被緊急叫停,原因是政府認定用水泥修復(fù)佛像不符合文物保護的原則,。太原市晉源區(qū)政府請來了中國地質(zhì)大學(xué)的專家勘測蒙山大佛所在的山體,,并重新制訂了大佛的保護,、重修計劃。重新制訂的方案是在佛身上選幾個點,,將擰起來的幾根鋼筋打入,,灌入水泥,以固定巖體,,防止塌落,。
最后的修復(fù)方案是:山西頤田雕塑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山西省著名雕塑學(xué)家苗新田負責設(shè)計并在大佛原址上加建佛頭,。
蒙山大佛本是開化寺后的佛像,。開化寺建于公元559年(北齊天保二年),北齊文宣帝高洋賜額開化寺,。寺后鑿石修路,,在寺后一里處依山鑿刻佛像,即蒙山大佛,。
蒙山大佛開鑿的年代存在爭議,。一種觀點根據(jù)《永樂大典》中《太原志·太原縣》的記載,認為蒙山大佛的開鑿始于北齊天保二年,。另一種觀點根據(jù)明嘉靖《太原縣志》,、明成化《山西通志》的記載,認為蒙山大佛的開鑿在開化寺建寺之后,,即晚于天保二年,。有研究者根據(jù)五代蘇禹圭《重修蒙山開化寺莊嚴閣記》中所述北齊文宣帝天保末年,鑿石通蹊,,依山刻像,,認為蒙山大佛的開鑿始于公元559年(天保十年)。
隋朝仁壽年初,,開化寺中新建佛閣以保護大佛,,并改名為凈明寺。公元620年(唐武德三年),,唐高祖李淵曾來此禮佛,,并將寺名改回開化寺。另一說李淵禮佛是在稱帝之前,,禮佛回去后當夜夢化佛滿空,,毫光數(shù)丈,登基后李淵將寺名改為開化寺,。公元657年(唐顯慶二年),,唐高宗李治巡幸并州,與皇后武則天同游童子寺、開化寺,,童子寺佛像高一百七十多尺,,開化寺大佛高二百尺,李治與皇后,、妃嬪,、宮人施舍了很多珠寶、財物,、衣服,。
公元844年(唐會昌四年),開化寺佛閣在唐武宗滅佛中廢毀,,蒙山大佛遂暴露在風雨中,。公元895年(唐乾寧二年),盤踞并州的河?xùn)|節(jié)度使,、后來追封后唐武皇帝的晉王李克用參拜蒙山大佛后,,命人重建開化寺佛閣。歷經(jīng)五年,,佛閣終于建成,。公元945年(后晉開運二年),鎮(zhèn)守太原的北平王,、后來的后漢高祖劉知遠到開化寺焚香禮佛后,,出資重修佛像和佛閣,留有蘇禹圭所撰《重修蒙山開化寺莊嚴閣記》,。
公元990年(北宋淳化元年),,開化寺中新修二座高二丈釋迦牟尼舍利塔(即今開化寺連理塔)。元朝末年,,開化寺毀廢,,只有僧房舍利塔尚在。通常認為,,蒙山大佛在這時一齊被毀。公元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晉恭王朱棡重建開化寺,,開化寺改名為法華寺,。
1983年,參加太原地名普查的市政工作人員王劍霓重新發(fā)現(xiàn)了蒙山大佛,。因調(diào)查地名時,,王劍霓發(fā)現(xiàn)太原蒙山一帶有很多帶寺字的地名,還有一處地名叫做大肚崖,,覺得非常奇怪,。實地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大肚崖其實是蒙山大佛的胸部,大佛的頭部已經(jīng)遺失,,露出的胸部高度為15.75米,,胸部以下埋在土石之中,土石厚達數(shù)十米,。佛像背后的山崖頂上的平地還有綿延大約五百米的古建筑遺跡,。1983年12月11日,《人民日報》的簡訊中報道了這一消息,。2001年9月21日蒙山大佛被列入太原市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9月,新修佛頭工程開工,,2008年1月,,佛頭安放完畢,10月7日,,完成修復(fù)的蒙山大佛景區(qū)向公眾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