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載
據舊方志所載,,龍泉寺原為道教昊天祠,,始建于710年(唐景云元年),毀于金元戰(zhàn)火,,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重建時改為佛寺,,并將附近的觀音、童子等5寺并入,。據說當時天旱無雨,,地方官員和眾百姓齊至太山拜佛祈雨,,發(fā)現(xiàn)了汨汨而流的泉水,,以為是虔誠求雨有應,龍王賜泉,,于是給寺院冠以“龍泉”之雅名,,并在泉水之上修建了龍王廟。自此,,太山因有龍泉水而名聲大振,,遠近朝山拜佛之人絡繹不絕,龍泉寺里晨鐘暮鼓,,香火旺盛,。
特點
太山龍泉寺坐北朝南,殿閣樓臺依山勢而建,,高低參差,,層層鋪開。山門之外是一大片平地,窯洞式的樂樓臺基至今尚存,。山門為懸山頂,,額曰“山林古剎”,門檐之下的椽柱頭上還保留著道家“八卦”痕跡,。左右兩翼鐘,、鼓樓為磚木結構,鐘樓上的鐵鐘系1745年(清乾隆十年)補鑄,,至今完好無損,。進入山門便是前院,迎面二層大雄寶殿,,面寬五間,,進深二間;底層磚砌窯洞,,供奉觀世音菩薩,;上層磚木結構殿堂,原奉佛祖釋迦牟尼,,殿頂的天棚上懸塑彩繪著二龍戲珠,,二龍昂首欲飛,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院中遍植牡丹、芍藥,、月季等花卉,,4隅有4株唐代古槐,逢春夏花開時節(jié),,滿院清香沁人心脾,。前院東北隅古樹一旁,有一通高5米,、寬1米的大石碑,,為711年(唐景云二年)所立,字跡泯滅,,已不能辨識,,但碑額上雕鐫螭首仍存,尚能看出唐代風格,。
龍泉寺后院
龍泉寺后院的平臺開闊寬敞,,周砌十字花墻低欄,中間并列著3座八角攢尖頂建筑,,分別是觀音,、文殊、普賢3殿,為1538年(明嘉靖十七年)所建,。正中觀音閣為八角形狀,,黃色雕花琉璃脊,五彩斗拱,,出檐深邃,,建筑結構奇巧玲瓏;閣中正面靠墻塑釋迦牟尼三身佛,,閣兩側有四大天王護法神像,,其余空處則為立體感極強的人物、殿宇,、山水,、花草等懸塑;閣中央六角蓮花臺上端坐著觀世音菩薩,,兩旁十八羅漢面對菩薩,,作朝拜狀。墻壁上懸塑著各路神仙會聚海波之上,,其構思獨具匠心,。觀音閣兩側為文殊、普賢二殿,,分別有文殊騎青獅,、普賢乘白象泥塑。
太山龍泉寺觀音閣
太山龍泉寺觀音閣之北山坡上有一“蓮花寶洞”,,俗稱“皇姑洞”,、“崔姑姑洞”,相傳唐代某丞相之女不愿入宮為妃,,削青絲入空門住在此洞,;另一說是有崔姓女子,隨父親做官居住在晉陽,,因婚姻不幸看破紅塵,,出家為尼居住在太山蓮花洞中,。蓮花洞之北更高處有一巨石,,狀若臥虎,巨石中間有天然小洞,,傳為寺院高僧靜坐養(yǎng)心之處,。龍泉寺東數十步有龍泉洞,洞上建有龍王廟,,清洌甘甜的泉水自洞中流出,,此即傳說中人們發(fā)現(xiàn)的泉眼,每逢天旱,人們便在此處祈禱龍王普降甘霖,。
旅游資源
概述
太山龍泉寺地處偏僻,,日軍入侵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均無太大損壞。20世紀80年代,,國家有關部門對龍泉寺進行維修,,定其為太原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已是雕梁畫棟,、金碧輝煌,。近年,太原市成立了太山文物管理所,,投巨資將原上山羊腸小路鋪砌為層層石階,,更是錦上添花。游人行走在半山石階上,,如煙如云的濃霧時聚時散,,虛無縹緲,山巒綠樹飄浮在半空,,鳥鳴鵲叫,,分外清脆悅耳。登上太山遠眺,,只見南連龍山,、北接蒙山,蒼茫浩瀚,,云天相連,,大有飄飄欲仙之感;近觀樹高林密,,龍泉寺幽雅安靜,,自有一股新清的自然美神韻。每當霜秋時節(jié),滿山紅葉,流連忘返,。
地宮寶
地宮寶函發(fā)現(xiàn)
太山龍泉寺,,位于晉陽古城遺址以西3公里處的風峪溝北山腰,始建于唐朝,,屬于晉陽古城宗教祭祀區(qū)。由于山上缺水,又是文保單位,,消防蓄水池的完善刻不容緩。今年5月7日,,工人們正在龍泉寺大殿向東的一塊空地修建消防蓄水池時,,一些石條,、石門等出現(xiàn)在工人們的面前。太山文物保管所的工作人員立刻意識到,,這些石條,、石門可能是歷史遺跡,于是立刻打電話通知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得到消息后,,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馬上派專業(yè)人員上山進行現(xiàn)場調查,并進行搶救性考古發(fā)掘,。這處建筑基址位于龍泉寺大殿向東約100米的山前坡地之上,。發(fā)掘清理表明,這處建筑遺存是一座佛塔的基址,,塔基上部已經完全損毀了,,只殘留下長方形的塔基。塔基中部下方有一座地宮,,由過道,,石門和地宮組成,石門兩側各有一尊威武的浮雕力士像,。
地宮寶函發(fā)掘
打開地宮后,,除了精美的壁畫,考古人員還在地宮內發(fā)現(xiàn)一座石函,,石函表面刻有大量文字,、花紋。這令考古工作者們非常興奮,,因為石函上的銘文很有可能提供有效信息,,幫助他們搞清楚文物的年代等重要問題。當他們慢慢清理石函表面,、細細認讀銘文時,,“安息大都護”、“田楊名”幾個字一下子映入眼簾,。此人在《舊唐書》,、《新唐書》上都有記載,是武后朝的安西都護,,政績卓著,。原來,石函上的銘文記錄的是供養(yǎng)人的姓名,,這些善男信女中就有安息大都護田楊名的妻子,。
經專家考證,石函是盛唐時期文物,,此塔基當建于唐武周至睿宗時期,,約公元700年前后,出土石函等遺物的建筑當為塔基地宮,。
唐代的寺院布局,,多為佛塔后為大殿。而太山龍泉寺的唐代塔基遺址后面,,考古工作者們清理出的大殿里,,卻立著一塊清代的石碑。
沿塔基旁的石階向上,,考古工作者們發(fā)現(xiàn)一間大殿,,墻角處仍可看到一些保存下來的墻皮,地面鋪的地磚保存完好,。奇怪的是,,大殿內靠墻倚著一座石碑,上有銘文,,清晰的記錄著光緒二十年當地受水患之災,。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研究室主任馮鋼說:“清光緒年間的石碑出土時就在屋內,這種情況很少見,,我們也覺得很奇怪,,還需要各方面的專家來研究。但是,,同一地點上出現(xiàn)不同年代的多個文化層,,是很正常的?!?/p>
6月11日下午,,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李裕群研究員一到太原,就上太山龍泉寺實地考察了建筑基址,。
地宮為沙石筑砌而成,,平面呈六角形。這六角形的地宮立刻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說:“六邊形的地宮,,流行于宋代,唐代非常罕見,,這是我們研究地宮制的一處重要資料,。”
地宮寶函探秘
石函出土后,,考古工作者們小心翼翼地打開石函,。當時在第一現(xiàn)場的人描述,只見大塊的木片散落在石函中,,一件精巧的金棺躺倒在石函的一側,,歷經近千年,,仍光澤如新。據專家考證,,木片應為石函內損壞的木槨,,木槨內是鎏金銅棺。
專家們立刻意識到,,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物,,于是為了更好的保護文物,迅速把石函整體轉移到室內,,保證一定的溫度和濕度,。
鎏金銅棺造型精美,是目前經過科學發(fā)掘較早的塔基地宮遺存,,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文化和科研價值,。
昨日上午,,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的考古,、文物保護方面的專家齊聚太原,。本以為打開鎏金銅棺后,會看到佛舍利,,可結果卻令在場的專家都大吃一驚,! 當銅棺被打開后,一個精致的銀棺出現(xiàn)在大家面前,。銀棺上系著絲綢,,顏色仍然鮮亮,表面毫無銹跡,,還和金棺雕刻著一模一樣的神秘瑞獸等花紋,。
據專家介紹,銀棺上絲帶的系法也有著特殊的宗教含義,。
當解開絲帶,,打開銀棺后,在場的每一個人又一次感到震撼,,棺內金光閃閃,,一個手掌就可托起的小巧金棺出現(xiàn)在銀棺內!金棺表面雕刻著與銅棺,、銀棺一樣的文飾,。
至此,專家出于保護文物方面的原因,,決定暫不打開金棺,。
地宮寶函推測
昨日下午,,晉陽古城宗教區(qū)太山龍泉寺唐代塔基發(fā)掘保護專家研討會上,幾乎每位專家都提到法門寺地宮和慶山寺地宮,,這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兩處規(guī)格最高的類似文物,。
法門寺佛骨被七層小棺槨層層套裝,。這些小棺槨用材奢華,,有金制的、銀制的,、水晶的,、白玉的,做工精美絕倫,,每一個細部都無可挑剔,。
在佛界自古就有“東慶山,西法門”之說,。慶山寺遺址在西安臨潼區(qū)新豐鎮(zhèn),,是武則天時期建立的著名皇家寺院。地宮之上按照供奉舍利的修建舍利寶塔,。經考古專家清理,、考察,從墓穴中發(fā)現(xiàn)了包括佛祖真身舍利在內的佛祖釋迦牟尼舍利寶帳,。佛祖真身舍利出土的時候,,被層層保護,先是保存在舍利瓶中,,舍利瓶被安放在金棺中,,金棺再放入銀槨,銀槨再放置在舍利寶帳中,。
據專家介紹,,根據唐代佛教文化推測,太山龍泉寺出土的金棺內,,至少還應有一個寶瓶,,可能裝有佛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