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群已經(jīng)探明的帝陵包括東周時期的王墓8座,,東漢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晉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是中國埋葬帝王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加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總數(shù)在千座以上。邙山陵墓群是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較為集中的地區(qū)之一,。
邙山歷史
邙山,,蜿蜒于洛陽,、孟津、偃師三境,,其“背山面河”,、地勢開闊、土層深厚,,被認(rèn)為是死后長眠的理想之地,,有“生在蘇杭,死葬北邙”一說,。故而,,邙山之上古墓眾多,“無臥牛之地”,。
據(jù)考證,,邙山已出土墓志6000余方,出土的大量墓志,,內(nèi)容涉及當(dāng)時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jì)、軍事,、文化,、中外交往、民族關(guān)系等,,為歷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邙山陵墓群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境內(nèi)邙山上,。有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朝十幾個帝王的陵墓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總數(shù)在千座以上,,為東漢(公元25年-220年)至三國(公元220年-280年)時期的古墓。邙山陵墓群是中國面積較大的國家文物保護(hù)單位,,也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較為集中的地區(qū)之一,。有“東方金字塔”之稱。
邙山陵墓群位于洛陽市的北部,、東部和東北部,。這里屬于低山丘陵地帶,地勢起伏平緩,,高亢空曠,。黃土土層深厚,,粘結(jié)性好,堅固致密,,適于營建墓塋,。至遲從東周時期開始,邙山便成為人們理想的安息之地,,此后的兩千多年逐漸形成了崇尚歸葬的習(xí)俗,。久而久之形成了冢臺林立,松柏郁郁,,墓碑高聳,,石刻成群的歷史人文奇觀,所謂“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
陵墓群占地面積756平方公里,所在區(qū)域東西長50公里,,南北寬20公里,。地跨洛陽市所屬的西工區(qū)、老城區(qū),、澗西區(qū),、瀍河區(qū)、洛龍區(qū),、偃師市,、孟津縣七個區(qū)縣。文物保護(hù)區(qū)內(nèi)的人口約20萬,。陵墓群年代從東周到東漢,、曹魏、西晉,、北魏,,一直延續(xù)到五代的后唐。大致呈東西向長條形分布,,可分成4段:西段(北魏陵區(qū)),、中段(東周、東漢,、后唐陵區(qū)),、東段(西晉、曹魏陵區(qū)),、夾河段(東漢,、西晉墓群)。
晉人陶淵明詩云:“一旦百歲后,,相與歸北邙,?!碧迫送踅ㄔ娫疲骸氨壁筋^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舊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壁缴嫌袞|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后唐六代共計24座帝王的陵墓及其陪葬墓群,。交錯毗連,。這些陵冢動輒高數(shù)十米,周長上百米,,宛如小山般矗立,,歷盡滄桑,仍不失霸氣,。
“邙山陵墓群”2001 年6 月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2002 年5 月國家文物局批準(zhǔn)“邙山陵墓群考古調(diào)查與勘測”立項。
博物館
1984年,,在邙山冢頭村的北魏景陵旁建立了中國第一座古墓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并發(fā)掘開放了邙山上迄今為止唯一科學(xué)發(fā)掘的帝王陵墓-北魏景陵地宮。
邙山陵墓群可分為4個區(qū):西段(北魏陵區(qū)),、中段(東周,、東漢、后唐陵區(qū)),、東段(西晉,、曹魏陵區(qū))和夾河段(東漢,、西晉墓群),。
東漢陵區(qū)
東漢定都洛陽,歷11帝,,有10帝葬于洛陽,,5帝葬于邙山,分別是光武帝的原陵,、安帝的恭陵,、順帝的憲陵、沖帝的懷陵,、靈帝的文陵,。原陵坐落在邙山之北的黃河灘上,,位于今孟津縣鐵謝村西南。此陵有5絕,;一是帝王選陵,,不是背山而河,而是枕河蹬山,,為全國獨一無二,;二是一園千柏,國內(nèi)僅有,。原陵共存隋唐古柏1500余株,;三是漢陵曉煙,風(fēng)光奇妙,;四是鼓掌“啾啾”,,柏樹鳥鳴;五是眾柏成像,,光武仰臥,。恭陵、憲陵,、懷陵,、文陵皆在邙山以南。在今孟津三十里鋪村一帶,,有3陵排列,,各立一通石碑,,為清乾隆年間洛陽知縣龔松林所立,,分別書“大漢?!?、“二漢?!?、“三漢?!?。在今孟津護(hù)駕莊西南,,是靈帝的文陵,。
曹魏陵區(qū)
曹魏共歷5帝46年。其中開國皇帝文帝丕,、明帝睿,、高貴鄉(xiāng)公曹髦死后葬洛陽。文帝曹丕倡導(dǎo)儉葬,,他依山為陵(即沿山挖洞),,葬于邙山首陽山,故稱首陽陵,。明帝曹睿的陵墓稱高平陵,。高貴鄉(xiāng)公曹髦稱帝后,,不甘為大將軍司馬昭手中玩物,于公元260年5月,,率300多個太監(jiān),、侍衛(wèi)討伐司馬昭,結(jié)果被司馬昭部將成濟(jì)一戟刺死,,甚為悲壯慘烈,。他后被以王禮安葬。
西晉陵區(qū)
西晉共歷4帝52年,。其中武帝司馬炎,、惠帝司馬衷崩于洛陽,葬于首陽山,。公元265年,,司馬炎登上皇位,分別追尊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為宣帝、景帝和文帝,,所以,,西晉陵區(qū)共有5座皇陵,分別為高原陵,、峻平陵,、崇陽陵、峻陽陵,、太陽陵,。
北魏陵區(qū)
北魏都洛陽共歷8帝41年。現(xiàn)已確認(rèn)埋葬在洛陽邙山的有4帝,,即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詡,、孝莊帝元子攸,,其陵分別為長陵、景陵,、定陵,、靜陵。北魏為北方鮮卑人政權(quán),其民族善于騎射,剽悍兇猛,。但孝文帝遠(yuǎn)見卓識,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成就了中華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他詔“遷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北還,。于是北人南遷者,悉為河南洛陽人”,。他自己則身體力行,,死后葬今孟津官莊村南的長陵。長陵,,高35米,,直徑60米,當(dāng)?shù)厝朔Q“大?!?。景陵,是宣武帝元恪的陵墓,,位于長陵之南,、今冢頭村東?!顿Y治通鑒》說,,唐武德四年,李世民曾登魏宣武帝陵察看王世充軍情,,足見景陵地勢高峻,。
另外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徽陵及閔帝李從厚、末帝李從珂陵,、以及蜀漢后主孝懷皇帝劉禪,、南唐后主李煜、后蜀后主孟昶,、明恭宗朱常洵(福王)熙陵等陵墓也均在邙山陵墓區(qū)內(nèi),。
現(xiàn)已發(fā)掘
已發(fā)現(xiàn)的王侯將相及名士墓葬
冉伯牛,周先賢,,墓在白鶴村南,。
呂不韋墓:洛陽市東約20公里的偃師市南蔡莊大冢頭村東:
樊崇,赤眉軍首領(lǐng),,墓在白鶴鄉(xiāng)雷灣村西,,俗稱漢赤眉墓。
樊噲,,漢武陽侯,,墓在王良鄉(xiāng)落駕溝村。
賈誼,漢太傅,,墓在平樂鎮(zhèn)新莊村東,。
鄧晨,漢房子侯,,“葬于北芒”,。
鄧騭,漢羅侯,,“葬洛陽北邙舊塋”,。
祭彤,漢太仆,,墓在朝陽鎮(zhèn)一帶,。
劉寬,漢逯卿侯,,墓在朝陽鎮(zhèn),,名大尉冢。
班超,,漢定遠(yuǎn)侯,,墓在朝陽鎮(zhèn),稱斑墓,。
裴潛,,三國魏河南尹,墓在橫水鎮(zhèn)會瀍村,。
石崇,,晉衛(wèi)尉,墓在送莊金谷園遺址,。
馮熙,,北魏駙馬都尉、昌黎王,,墓在鳳凰山,。據(jù)說,此山因埋馮熙而稱馮王山,,后傳訛為鳳凰山,。
元懌,北魏太尉,、清河王,。墓位于洛陽市北行2公里、洛孟公路東,。俗稱“青菜?!?,曾被訛傳為“司馬懿墳”。
元召巳,,北魏常山王,,墓在蟠龍冢村南,。
元乂,,北魏侍中、江陽王,,墓在朝陽鎮(zhèn),。其墓高20米,內(nèi)有"天象圖",,聞名遐邇,。
苗蕃,唐太原參軍,,墓在朝陽鎮(zhèn)小梁村,。
劉幽求,唐徐國公,,墓在送莊鳳臺村,。
孟郊,唐著名詩人,,墓在送莊鳳臺村,,唐大文學(xué)家韓愈為其親撰墓志。
李虛中,,唐殿中侍御史,,墓在朝陽鎮(zhèn)卦溝。
狄仁杰,,唐宰相,,墓在梁周寺村。但白馬寺一帶亦有狄仁杰墓,,待考證,。
李承休,唐吳房令,,墓在王良鄉(xiāng)河清谷,。
魏威信,宋駙馬都尉,,墓在平樂村南,。舊時墓前有虎、馬等石雕,,現(xiàn)白馬寺山門前的石馬即為該墓故物,。
石守信,宋魏國公、河陽三城節(jié)度使,,墓在常袋鎮(zhèn)石碑凹村西北,。
張詠,宋左仆射,,墓在平樂鎮(zhèn)天皇嶺,。
伯顏察兒,元薊國公,、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墓在平樂村。
朱諟鋢,,明伊定王,,與妃沈氏合葬于長華鎮(zhèn)上店村。
朱訐漈,,明西鄂恭靖王,,墓在朝陽鎮(zhèn)。
朱常洵,,明福王,,墓在麻屯鎮(zhèn)廟槐村。朱常洵為明神宗寵幸鄭貴妃所生,,深受溺愛,,欲立為太子,大臣們阻之,,無奈封福王,,就藩洛陽,“費2800萬兩銀”置官邸,,“中央財政為之一空”,。因此,當(dāng)時福王府巍峨壯觀,,富麗堂皇,。后李自成攻破洛陽,殺朱常洵,,火燒王宮三日不絕,,其子朱由崧即位上謚恭宗孝皇帝,陵曰熙陵,。
李天寵,,明浙江巡撫,墓在孟津老城,。
陸坦,,明大名府教授,,墓在孟津老城。
王鐸,,明清大書法家,。其葬時四門出棺,在孟津城四門各置疑冢,,真棺潛葬家中,。
楊玉珂,清通政司參議,,墓原在白鶴四冢村,,乾隆五十二年遷孟津老城扣馬村,。
李際期,,清太子少保工兵尚書僖平,墓在孟津老城村南,。墓前保存有碑銘,、供案、土闕,、翁仲,、石虎、石馬,、石羊,、望柱等全套神道石刻,神形兼?zhèn)?,動靜有致,,因此,被稱作“李兵部墳神道石刻”,,是我國神道石刻藝術(shù)的精品,。
相關(guān)介紹
邙山地區(qū)是全國最大的古墓集中地,匯集兩周,、兩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各個時期、各種類型的古代墓葬,,估計有數(shù)十萬之多,,號稱“無臥牛之地”。邙山是全國著名的地下文物寶庫,,過去曾出土了數(shù)以萬計的珍貴文物,,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shù),、科學(xué)價值,。國內(nèi)外許多知名博物館、藝術(shù)館都收藏有邙山出土的文物,。
陵墓消失
當(dāng)?shù)匚奈锊块T2003年開始對邙山陵墓群進(jìn)行普查,,到2007年結(jié)束,原先有的960多座封土墓,,僅剩下330多座,,三分之二都消失了。2007年之后,,文物部門再復(fù)查發(fā)現(xiàn),,古墓正在以每年七八座的速度消失,“工業(yè)生產(chǎn),、百姓生活,、自然破壞都是原因?!北热缋习傩諡榱烁?,將大冢一點點地“蠶食”,僅朱家倉村一村,,原有的100多個墓冢驟減至10多個,。
破壞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保護(hù)不力,。一名知情者向記者反映,,國家級保護(hù)文物每年都有專項維護(hù)資金,但基本沒見有什么保護(hù)措施,,連每個陵墓的主人都沒法查明,。“幾年前在大冢上種了些樹,,維持水土,,種了也沒人管,幾年下來大半都死了,,上面仍是光禿禿的,,雜草叢生,。”
交通信息
1,、乘27路,、83路到洛陽古代藝術(shù)博物館站下可參觀洛陽古墓博物館及附近的北魏景陵。
2,、由于古墓群分布分散,,若有興趣多游覽幾個建議包車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