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碑,坐落于長沙市岳麓山北峰,,碑上刻有奇特的古篆文,,字分9行,共77字,。傳說碑文記述和歌頌了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為一塊功德碑,其實(shí)此碑是宋代時(shí)人們從南岳衡山拓來的復(fù)制品,。真正的禹王碑唐代還在湖南衡陽縣岣嶁峰(岣嶁峰屬南岳衡山七十二之一)韓愈,、劉禹錫賦詩歌詠,被稱為南岳衡山的“鎮(zhèn)山之寶” ,。
禹王碑是我國較古老的名刻,,為大禹治水功德碑。在文物保護(hù)界,,禹王碑與黃帝陵,、炎帝陵同為中華三大瑰寶。
禹王碑位于長沙市岳麓山北峰,,傳說記錄著大禹治水的功勞,。201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禹王碑位于祝融峰右側(cè),右有紫蓋峰,,左有云密峰,,兩峰之間有一隴,上有隱真寺,、隱真坪,,下有云峰寺(文革被毀)、禹王橋,、禹溪,。
禹王碑,最早發(fā)現(xiàn)于衡陽縣岣嶁峰,,位于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岣嶁峰左側(cè)的蒼紫色石壁上,,面東而立,峰頂之上有禹王泉,,泉水從未間斷,,自龍頭石雕口中流至禹王井。傳說碑文記述和歌頌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大禹繼父治水,,“七年聞樂不聽,三過家門不入”的美談,,流傳至今,。
禹王碑(根據(jù)史料記載)是中國較古老的名刻,碑上刻有奇特的古篆文,,字分9行,,共77字。碑高1.7米,,寬1.4米,。字形如蝌蚪,既不同于甲骨鐘鼎,,也不同于籀文蝌蚪,,蒼古難辨。
關(guān)于禹王碑的記載,,見于唐代韓愈,、劉禹錫詩作,但二人并未實(shí)地考察過,。親見親摹其碑文的,,是南宋時(shí)的何致。南宋嘉定五年(1212),,何致游南岳衡山,,遇樵夫?qū)б敛乇?,始摹碑文,何致刻碑于岳麓山峰,。明嘉靖十二年?533),,潘鎰剔土得碑,遂摹拓流行于世,。明代學(xué)者楊慎,、沈鎰等都有釋文。碑文主要記述大禹治水之功績,。西安碑林,、紹興禹陵、云南法華山,、武昌黃鶴樓等處,,均以此碑為藍(lán)本翻刻。
禹王碑位于長沙市岳麓山北峰,,為一處極富傳奇色彩的摩崖石刻,。據(jù)考證:禹王碑,俗稱夏碑,、神禹碑,、禹碑。宋嘉定五年(1212年),,何致游南岳,,在衡山岣嶁峰摹得碑文,刻碑于岳麓山東石壁,。明嘉靖十二年(1533),,潘鎰剔土得碑,遂摹拓流行于世,。禹王碑占地面積30平方米,由禹王碑刻,、歐陽正煥碑刻,、陳新亞碑刻、張之才碑刻等組成,。
禹王碑刻依山就勢,,利用自然山體的花崗巖巖石,稍加人工磨整,,然后摹刻,。碑文寬140厘米,高184厘米,,碑文直書9行,,每行9字,,共77字,每字直徑約16厘米,,未有寸楷書“右帝禹制”,。禹王碑字體蒼古難辨,類似蝌蚪文或鳥篆,。歷代文人曾潛心研究,,明代楊慎等有釋文多種。大意為歌頌禹承舜帝令,,常年奔波泰衡華岳,,疏浚大川河流,三過家門而不入,,忘我治洪的功績,。
碑北側(cè)5米處,有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岳麓書院山長歐陽正煥所書“大觀”落款“正煥”四字,。南側(cè)石壁有古石刻兩通,,均為豎刻書,字跡隱約可辨,,其一為宋代張之才題刻的“樂舞增光”,。題頭“大宋嘉定神禹碑刻”、落款“宋張之才釬刻”,;其二為明嘉靖七年湖廣提學(xué)劉汝楠《讀神禹碑歌》的石刻,,共15列。1935年,,湖南警備司令部參謀長周翰建石亭圍護(hù),,并在禹王碑石上陰刻“禹王”二字橫額,落款為“中華民國廿四年十月重建碑亭周翰勒石”,。石亭為片石依碑立四柱,,蓮花藻井,球狀寶鼎,。
禹王碑于1993年4月被公布為湖南省文物保護(hù)單位,。2013年被公布為全國文物保護(hù)單位。該碑對于研究中國古代民間故事傳說和考證古文字的演變具有重要的歷史價(jià)值,。
2007年6月20日,,湖南省文物局文物處處長江文輝邀集專家到實(shí)地對衡陽市衡山縣禹王碑遺址巨石進(jìn)行鑒定,專家們對巨石的位置,、形狀,、大小及周邊環(huán)境進(jìn)行了長達(dá)4小時(shí)考證。最后一致認(rèn)定:禹碑遺址在此無疑,。
2007年7月12日,,湖南省文物局文物處處長江文輝帶領(lǐng)文物專家確認(rèn),,巨石從所處位置、形狀,、大小及周邊的環(huán)境與史料吻合,,衡山縣福田鋪鄉(xiāng)云峰村七組的神秘巨石是禹王碑母本。
2013年12月24日,,衡陽市衡山縣組織召開禹王碑遺址公園保護(hù)規(guī)劃會議,,衡山縣委常委、組織部長,、統(tǒng)戰(zhàn)部長姚宇旺,,縣旅游局、水利局,、文化局,、福田鋪鄉(xiāng)、文物局,、黨史辦等單位負(fù)責(zé)人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