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克宗古城(Ancient town of Dukezong),,位于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中部,地處中甸盆地建塘鎮(zhèn),,為香格里拉(杰地,、杰塘,、中甸)歷史上的重要城鎮(zhèn)和駐兵地,亦為茶馬古道滇藏段重要途徑驛站,。獨克宗古城以大龜山為中心,,呈放射狀擴展布局,面積1.5平方千米,?!蔼毧俗凇保瑸椴卣Z古地名,,又稱“宗繞丹噶波”“達維宗”,,意為“月光城”。與位于奶子河畔的“尼旺宗”—太陽最早升起的“日光城”遙遙相望,,日月同輝,,被稱為“心中的日月”。
獨克宗古城的整個布局以四方街為主軸,,劃分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片區(qū),,而每個片區(qū)通往不同的地方,地形似盛開的八瓣蓮花,,其間3街(北門街,、金龍街、倉房街)33個巷子交錯縱橫,。古城建城歷史悠久,,距今已有1300余年歷史。自唐貞觀八年(634年),,吐蕃松贊干布派兵占領建塘壩子,,在大龜山上壘石建立官寨。唐儀鳳,、調露年間(676~679年),,土蕃在大龜山頂設立寨堡,名“獨克宗”,。明朝,,麗江木氏土司占領康南藏族地區(qū),先后將大批納西族遷入迪慶,,“獨克宗”成為納西族軍事要塞,。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建中甸廳,,自此“獨克宗”不再作為縣級行政機構名稱,。
迪慶紅軍長征博物館
迪慶紅軍長征博物館位于香格里拉市建塘鎮(zhèn)獨克宗古城月光廣場北側,是利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心鎮(zhèn)公堂”周圍空地建設的專題性博物館,。該館收藏,、研究,、陳列和展示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經過迪慶、迪慶地下黨,、迪慶解放初期的民主革命有關歷史和文物,。陳列內容以紅二、六軍團長征為主線,,全方位展示紅軍三大主力克服千難萬險勝利完成長征的偉大壯舉,,突出展示了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經過迪慶時模范執(zhí)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紅軍在迪慶播下革命火種和迪慶各族人民發(fā)揚紅軍長征精神建設美好家園等內容,。
迪慶州博物館
迪慶州博物館是迪慶州文化和旅游局下屬單位,,屬國家免費開放公益性事業(yè)單位,位于香格里拉市獨克宗古城月光廣場南側,,建筑面積5420平方米,,展廳面積3576.84平方米,館藏文物10173件,,有石器,、骨器、銅器,、金銀器,、各類造像、唐卡,、宗教器皿、民族服飾,、馬幫用具,、民俗文物等,年代跨度大,、種類豐富,,分別代表了迪慶各個歷史時期文化面貌。
迪慶州博物館北與迪慶紅軍長征博物館相對,,西面是古城大龜山公園,,東面是古城停車場,南面是古城商業(yè)街,。迪慶州博物館年接待觀眾近60萬人次,,是一座集文物征集、展覽教育,、學術研究,、文化旅游于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先后被評為國家三級博物館,、國家AA級旅游景區(qū),、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等?,F(xiàn)設有“迪慶歷史文物展”“迪慶民族服飾文化展”“擦擦藝術展”三個固定展覽,兩個臨時展廳不定期舉辦各類展覽活動,。
龜山公園
龜山公園地處獨克宗古城中心區(qū)域,,登高覽勝,古城盡收眼底,。龜山西側有百雞寺,,龜山之巔建有大佛寺,樓高三層,,采用漢式樓亭工藝,。龜山中部建有龍王閣,兩廂塑有老子,、孔子像,。儒、釋,、道三教文化同處一地,,充分體現(xiàn)了迪慶香格里拉多元文化共存共融的特點。
大龜山北側的吉祥如意幢(轉經筒)建于2002年,,底座直徑10米,,高21米,重60噸,,是原香格里拉縣更名慶典的紀念性及標志性建筑物,。筒體表面鍍銅,以浮雕為主,,最底下為蓮花座,,往上依次為吉祥八寶、五十六個民族大團結等塑像,。
四方街
歷史上,,四方街是獨克宗古城商貿活動中心、茶馬互市的交易市場,,現(xiàn)改建為廣場,,占地2000多平方米。每天傍晚,,當?shù)厝撕陀慰驮谶@里載歌載舞,,成為古城靚麗的風景。
獨克宗花巷
獨克宗花巷位于獨克宗古城北門,,依托迪慶香格里拉自然資源和人文歷史底蘊,,以傳承和創(chuàng)新當?shù)夭刈逦幕癁檩d體,整合非遺體驗中心、藏文化風情街,、第5顆隕石系列酒店,、《遇見·香格里拉》秀等,為游客提供藏文化體驗之旅,。走進獨克宗花巷,,傳統(tǒng)匠人藏式彩繪、藏式木雕隨處可見,,非遺體驗中心有尼西黑陶,、東巴造紙、瑪尼石雕,、松林藏香,、卡薩藏刀等技藝展示。
五鳳山
五鳳山在香格里拉市城區(qū)東南,,是獨克宗古城的組成部分,。山上林木蔥蘢,諸峰朝拱,,山坳中建有一座山神廟和集翠亭,,山下草甸碧綠,是當?shù)鼐用裉で嘟加蔚暮萌ヌ?。由于歷史的延續(xù),,五鳳山五月端午賽馬是當?shù)貍鹘y(tǒng)的盛大節(jié)日。如今,,這里已修建了賽馬場,,每年五月端午賽馬節(jié)如期舉行,屆時中外游客慕名而至,。
地形地貌
獨克宗古城的地貌特征為高原,、中高山、高山形態(tài)的這個地帶,,屬高寒山區(qū)和高寒壩區(qū)。古城被沙魯里山脈的兩支從東西兩側包圍,,處于雪山包圍的盆地之中,,古城位于呈梭形的香格里拉縣域的中心位置。除卻沙魯里所形成的外層雪山,,古城也同時被石卡雪山,、五鳳山、佛屏山,、印心山形成的內層雪山所包圍,。迪慶高原因被怒江、瀾滄江和金沙江及其所屬水系分割,形成多塊高山平壩,,彼此間以峽谷,、谷和封頂之間的垂直變化大,氣候,、土壤,、植被、森林及生態(tài)各異,。故有“一山分四季,,隔山不同天,望天一條線,,看地一條溝”之說,。獨克宗古城平均海拔3300米,四周群山環(huán)繞,,中間地勢平坦,。
氣候特點
獨克宗古城的氣候屬高原壩區(qū)溫寒帶氣候,長冬無夏春秋短,。氣候特點是冬干夏溫低緯高原季風氣候,,由于氣候寒冷,熱量條件不足,,農作物只種一季大春作物,,以種植耐寒的青稞、馬鈴薯為主,,還有燕麥,、蕎子、小麥,、油菜及牲畜的飼料作物蔓菁,。古城擁有海拔高、氣溫低,、晝夜溫差大的特點,。
水文特征
獨克宗古城所在建塘鎮(zhèn)境內河道屬金沙江流域,主要河流有納赤河,、旺池河,、龍?zhí)逗印⑦_浪河,、吉迪河,、碩多崗河,境內流程40多千米,;其中碩多崗河屬金沙江一級支流,,流量0.2立方米/秒以上,。納赤河由5條支流匯合而成,全長22.5千米,;境內湖泊眾多,,均屬于金沙江水系。
唐貞觀八年(634年),,吐蕃占領中甸后,,在今古城的大龜山上設立寨堡,名“朵克宗”又寫作獨克宗,,為鐵橋東城,,這是香格里拉第一座古城,但它只是僅供長官居住的一座小小寨堡,?!白诶@丹噶波”、“朵克農波宗”,、“朵克宗”等均為對今中心鎮(zhèn)老城區(qū)的稱呼,,都以大龜山得名,因宗設在大龜山頂,,只有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泛稱和簡稱之別,。藏語“宗”(rdzong)最早的含義為堡壘、山寨,、要塞,。宗與“克”(mkhar)含義相同,連起來用也是上述含義,。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詔令云南旦當(藏區(qū))劃屬宣政院轄地,隸屬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設大小兩個“奔不兒亦思剛”招討司,,由兩個“達魯花赤”官員管理。當時的達魯花赤官員,,一名為蒙古人,,駐格咱,后來遷入縣城,,成為以后的齊氏土司,;一名駐獨克宗,為宋代以來的藏族首領“諾蘇”,,管理百姓7700戶,成為后來的松氏土司,。
麗江土府木氏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開始,,不斷向中甸用兵,直至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全部占領中甸,時在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在建塘古城重建了一座石城,,稱之為“大當香各寨”?!按螽敗奔础暗┊敗?,亦即“建塘”,“香各”即白石城,,與唐代的“朵克”同義,。這是在古城中建立的第二座城堡,其居民都住在城外,,后來由于“緣遭兵馬,、前基傾頹”,至清初,,石城已經毀壞,。
從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麗江土府木高襲職算起,至清康熙六年(1667年)止,,木氏土司共統(tǒng)治中甸113年,。木氏派遣“木瓜”駐在這里,所謂“木瓜”是代表木氏管理一方的軍事行政長官,,所以古城有“木瓜房”之稱,。木氏委任當?shù)刂Z蘇家族任古城的大“百雖”(又作“唄色”,木瓜以下之村官),,其它每個屬卡都有小百雖,。木氏時期,今香格里拉縣名為“忠甸”,,意思是“忠于明王朝的地方”,。這一時期,大批納西族被遷徙進來,,深入滇藏各地,,形成有史以來納西族對藏族地區(qū)的強大沖撞,同時也促成了納西族與藏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空前時期,。后來,,大批的納西族人或被同化為藏族,或與藏民雜居或保留其姓成為藏區(qū)的納西村寨,。木氏對“忠甸”的經營一直延伸到清代初期,。至清初的《木氏宦譜》仍沿“忠甸”之稱,清初的木氏仍管轄著忠甸,,但木氏一進入清初就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對忠甸已經是鞭長莫及了,。
清康熙六年(1667年)蒙古和碩特部固始汗的軍隊占領中甸,入并將中甸與康區(qū)一樣奉獻給五世達賴為香火地,,在以前的中心鎮(zhèn)(今獨克宗古城)大龜山建立“朵克宗”管理中甸全縣,,這時的宗已是縣一級行政機構,宗成為縣名,。第一任宗官小頓主在大龜山建宗官府,,為宗官之駐地,但又建成寺廟形式,,內供釋迦如來丈六金身,,便稱為大佛寺。
大約在此前后,,木氏命名的“忠甸”改為“中甸”,,開始在史書中出現(xiàn)。如乾隆年間倪蛻的《滇云歷年傳》,,在記述康熙年間有關縣境之事時,,均已用了“中甸”。據(jù)道光《云南通志·土司志》載,,清雍正元年(1723年),,清廷派云南提督郝玉麟進兵中甸,將康熙時期化作西藏五世達賴“香火地”的中甸收歸云南,,接著在中甸改革土司制度,,設置流官州判?!扒逵赫辏?724年),,設中甸廳流官,原設之‘迭巴’二員,,改為土守備,,管理五境”。清雍正四年(1726年),,四川,、云南、西藏三方面派出官員劃定省界,,中甸從此明確成為云南省治下的地區(qū),。至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升設中甸廳,,中甸同知隸屬麗江府,,則“中甸”名稱經過清政府正式認定而廣泛使用了。
清雍正二年(1724年),,清軍駐扎中甸,,在松氏,、齊氏的支持下,始筑土城,。據(jù)史料記載“自歸化后,蒙總督云貴部院中協(xié)副總兵官孫(宏本)奉命到甸,,于雍正二年間,,始建土城一座,由百雞寺山腰,,斜掛于東門山腳,。周圍長三百六十丈,高一丈二尺,。安設四門城樓,,并無垛口、炮臺,。周圍順筑土墻,,墻外亦無壕池。內建兵房數(shù)十余所,,以為兵寓,。追至咸豐三年,有麗江軍民府兼中甸撫彝府辛本孜重修四城門樓,,土墻無有更換,。”這座土城主要是孫宏本出于安置駐兵的需要而筑的,,居民不在城內,,仍然繞大龜山而居。
清雍正六年(1728年),,清廷派綠營兵駐守中甸,,進入中甸經商、開礦,、從事手工業(yè)者與日俱增,。據(jù)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中心屬卡漢藏公約》記載:“漢籍續(xù)住,效尤起鋪,,將寨街路面侵占,,至若寨之石崗,挺立中央,,境脈天然,,四山環(huán)拱,眾夷繞居,,五方商賈,,絡繹聚歸,。”清同治八年(1869年),,土城被清兵都司張潤縱兵燒毀,。
民國元年(1912年)冬,中甸改廳為縣,,裁撤清代所設綠營兵,,改設“中維游擊隊”,分駐中甸,、維西,,以守兩地邊防。民國七年至民國十年(1918~1921年),,中甸縣城三次被鄉(xiāng)城土匪所破,,屢遭搶掠。匪患的選起,,使中甸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古城基本處在停滯不前的狀態(tài),,當時在中甸的客商、文化人等紛紛逃離,。民國十年(1921年),,縣長虞錢將省府下?lián)軗嵝艚?000兩以工代賑,動員民眾構筑新城,。
新城在舊城之東,,與舊城連環(huán),周長600余丈,,高1.2丈,,厚6尺。城墻覆木為檐,,蓋以草餅,,以防風雨。城外無壕,,其城不方不圓,,設東、南,、西,、北四門及小東門,建有城堡8座。城中大龜山山巔建有大佛寺,,下有井泉一眼,,水源充沛。民房圍繞龜山而建,,以石塊鋪路筑街,,謂之“本寨村”。民國二十年(1931年),,大中甸境土千總何榮光,,為將私家麥場圍進城中,強行將城墻向外擴寬20余丈,,新筑城墻80多丈。城中以大龜山為中樞,,分北門,、倉房、金龍三條街,,有33條小巷縱橫其間,,城中心是一畝見方的四方街,為集市交易場所,。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四月下旬,,賀龍率領中國紅二、六軍團從麗江渡過金沙江后,,進入了滇西北部的中甸地區(qū),,也就是現(xiàn)今的香格里拉,在獨克宗古城藏經堂兩廂房設指揮部,,在此召開了重要會議,,紅軍順利通過香格里拉北上。
2014年1月11日,,獨克宗古城發(fā)生大火,,導致大片藏民居被毀,損失達1億多元人民幣,。災后,,古城進行了恢復重建工作,并于2016年1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民風民俗
清代,,中甸劃歸云南管理后,做官的,,當兵的,,經商的漢族、白族不斷進入中旬,,帶來了漢,、白民族的建筑藝術,,藏族民居又不斷得以改進,以木板隔整門面,,前楹留作前廊,,加設護欄,前檐加設子賢坊,,并以藏族宗教繪畫(或雕刻)進行雕繪,,上樓之木梯由獨木梯改為寬敞的木板梯。以后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藏族民居中不斷融進了白族的雕刻藝術和藏傳佛教藝術,。
獨克宗古城民居建筑經歷了漫長的發(fā)展演變歷史,特別是明,、清以來,,一批批納西人、漢人,、白族人不斷接受了藏族的語言,、服飾以及生產生活習俗,與藏族人通婚,,最終成為了藏族人,。同時,他們帶來的種種漢,、納,、白文化也悄悄地融進了藏文化的靈魂和肌體之中,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和諧共存,,滋潤互補,,使中甸古城的民居建筑既保留了藏族民居建筑的主體形式,又吸納了漢,、白,、納西民居建筑的藝術精粹形成了以藏族民居建筑為主調的拙中蘊美、樸中見秀的特點,,集藏,、漢、納,、白民族建筑為一體,,既有著藏族民居建筑的共性,又有著與漢,、納,、白民族交往融合的個性的民族民居建筑,是研究漢、納西,、白,、藏文化交流史的活材料。
農歷五月初五在中甸草原舉行的天馬節(jié),,藏歷新年“樂斯”儀式,,都是獨克宗古城“文化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從大“文化空間”考慮,,獨克宗古城的“文化空間”還包括以卡瓦格博為核心的藏人山區(qū)文化空間、天界神川為核心的多民族融合文化空間,。
宗教信仰
在藏傳佛教深刻的影響下,,古城藏民全民信教,古城人們的社會生活以及家庭生活基本也都是圍繞宗教所展開,,因此,,藏傳佛教的信仰對古城的基本單元民居的空間格局亦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表現(xiàn)在民居單元中的中柱崇拜,、水亭的設置以及古城每戶所設置的豪華家庭經堂上。
中柱在香格里拉獨克宗古城是家庭財富與地位的象征,。有的直徑達80~90厘米,,柱頂?shù)氖謾M梁與柱腳的“占瑪”與中柱規(guī)模相當。中柱崇拜的根源在于樹崇拜,。雖然從它被砍伐用來做柱的那一刻起,,它的生命過程已經結束了,存在的形式也已經改變了,。但是,,他們不這樣認為,他們虔誠的相信,,樹的生命還在中柱中延續(xù),,而且,是家庭興旺發(fā)達,、永遠生命不息的標志,。這就導致了一項建屋的重大風俗的出現(xiàn),即:建屋立柱時,,務必遵守根部在下,、梢部在上的規(guī)矩,維持著自然狀態(tài)下的生長狀況,,這樣,,柱子才不會死,家庭才有發(fā)達希望。
其次,,古城民居中每一戶都設有水亭,,水亭內置一到兩個大銅缸,缸上掛有大大小小的銅瓢,,銅瓢后還整齊的放著一塊塊酥油,。水缸既有一定的實用價值,亦象征著大海,,銅瓢的多少并非實用所致,,其主要功能是家庭財富的象征。由于其重要的象征意義,,因此多配有精細而繁華的雕刻,。
而又由于古城全民信教,普通藏民家?guī)缀趺繎舳加凶约旱募彝ソ浱?,是家庭中最為奢華的地方,。一般供有釋迦牟尼、宗喀巴,、至尊度母像,,以及各種佛教典籍,還有香爐,、凈水碗,、酥油燈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