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大橋(Xinglin Bridge),,是中國福建省廈門市境內連接集美區(qū)與湖里區(qū)的跨海通道,位于廈門北海域之上,;是廈門對外公路干線通道“一主四射一環(huán)三聯(lián)”構架中的四射之一,,也是廈門市北部的重要出口,。
杏林大橋于2006年3月15日動工興建;2008年8月5日完成公路橋合龍工程,,大橋全線貫通,;2010年3月30日大橋全面通車運營。
杏林大橋西起杏林互通立交,,上跨廈門北海域,,東至高崎互通立交;公路橋為雙向六車道城市快速路,,設計速度為80千米/小時,;鐵路橋為雙線鐵路,設計速度為200千米/小時,。
整體布局
杏林大橋分別有公路橋主梁,、鐵路橋主梁、兩岸引橋,、鐵軌、橋墩及其各立交匝道組成,,主橋路段呈西北至東南方向布置,。
設計特點
杏林大橋采用等高連續(xù)預應力混凝土箱梁設計。上部結構橋面為分幅布置,,沿橋梁中心線對稱,,主梁采用單箱單室截面,全橋主梁風格統(tǒng)一 ,;下部結構的跨箱梁采用C50混凝土,,頂?shù)装宀捎每v橫雙向預應力體系;承臺采用C45高性能混凝土,。橋墩采用板式墩,,樁基采用鉆孔灌注樁,墩身采用C40 混凝土,。
設計參數(shù)
杏林大橋全長8.53千米,,采用(5×32.7米)+8×(8×32.7米)+3×(8 ×50 .3)+2×(5 ×32.7米)+10.608米的跨徑布置。部結構橋面,凈距1米,,單幅橋面寬度15.5米,,單向橫坡2%,主梁挑臂長4.9米,;50.3米的跨箱梁梁高3.0米,,頂板厚26厘米,底板厚26厘米,,支點底板厚40厘米,,跨中腹板厚55厘米,,距支點9.5米范圍內腹板厚80厘米。32.7米跨箱梁梁高2.0米,。頂?shù)装寮疤舯鄢叽缗c50.3米跨箱梁相同,。跨中腹板厚度 50 cm ,距支點截面 4 .5 m 范圍內腹板厚75厘米,。
杏林大橋向東連接成功大道,,向南連接東渡路,對加快島內外交通速度,,落實“半小時”交通經(jīng)濟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橋通車后,一方面降低北通道交通壓力,,同時也使島外前往島內機場,、輪渡及東渡港區(qū)等地的距離及行車時間大大減少,港口物流,、商貿批發(fā),、金融保險、旅游會展將更好地輻射和服務整個海西經(jīng)濟區(qū),,更好地發(fā)揮廈門經(jīng)濟特區(qū)的區(qū)域帶動作用,。(廈門市人民政府 評)
2005年1月15日,公鐵大橋(即杏林大橋)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鐵道第二勘察設計院,、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三家聯(lián)合體,開始本項目的設計工作,;11月16日,,以“鷺島龍騰”為設計理念的杏林大橋初步設計方案經(jīng)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組織的審查組評審,獲得原則通過,;11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海洋局數(shù)次組織中國國內權威專家,對海洋三所提交的《福廈鐵路廈門公鐵大橋海洋環(huán)境影響報告書》進行評審,。
2006年3月15日,,杏林大橋動工興建,并舉行開工儀式,。
2007年6月28日,,杏林大橋完成北環(huán)高架橋建設工程。10月16日,,杏林大橋完成“M”形橋身的陸域最高點箱梁澆筑工作,;11月30日,杏林大橋完成下部結構(樁基,、橋墩等)建設工程,;
2008年8月5日,,杏林大橋完成公路橋合龍工程,大橋全線貫通,; 9月1日,,杏林大橋公路橋部分通車運營。
2009年8月23日,,杏林大橋完成完成最后一片T梁鋪架,,完成鐵路橋主體建設工程。
2010年1月29日,,杏林大橋鐵路橋部分投用,,通行列車;3月30日,,南京西至廈門2521次列車通過杏林大橋下行鐵路線,,大橋全面通車運營,。
燈光照明
2008年8月30日,杏林大橋全線亮燈,,該橋路面裝設多個長桿路燈,,方便來往車輛在夜間行駛,。
觀景平臺
杏林大橋在“M”型橋面的頂峰,,設有兩個觀景平臺,,觀景平臺將與車道分離,,形成獨立的區(qū)域,不僅能夠給市民提供休息,、觀看廈門美麗風景的場所,也能在大橋面上發(fā)生事故時,起到疏導平臺的作用,。
監(jiān)控系統(tǒng)
截至2010年8月,廈門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在“兩橋一隧”)新增超速自動抓拍裝置6套,、變道自動抓拍裝置6套,,共計12套監(jiān)控系統(tǒng),,其中“兩橋”包括杏林大橋,。
杏林大橋采用MSS50/1800型移動模架,并采用高空后移解體拆除工藝移動木架,。采用高空后移階梯拆除工藝,移動木架先從外模板,、后導梁拆除,,然后移動木架后移,從后面逐節(jié)段拆除主梁,,最后只錨固1節(jié)段主梁和3節(jié)段前導梁,,減輕錨固重量,減少錨固點數(shù)量,避免多次轉移拆除設備,,提高拆除工效,節(jié)約拆除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