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麃孝禹碑》是刊刻于西漢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的一方碑刻,,又稱“麃孝禹刻石”和“河平刻石”等,,無撰書人姓名,屬隸書書法作品,,現(xiàn)藏于山東省博物館,。
《麃孝禹碑》為國家一級文物,呈圓首長方形,,通高182厘米,,寬40-46厘米,厚24-26厘米,,根部界格外高36厘米,。碑陽陰線刻豎向三欄界格,頂端陰刻房檐形裝飾,,整體類似房屋形狀,。中欄界格較窄,無字,,中間有一淺坑,。左右界格上方各刻一鳥,,其中左側(cè)一鳥保存較好,長喙,、長項,、細(xì)長腿、短垂尾,,形似鶴,。鳥下方各刻隸書銘文一行,右行8字,,左行7字,,記述了立碑的時間、地點,、碑主,。左下方界格外刻有宮本昂等人的題記。書法上,,其筆畫瘦挺堅細(xì),,生澀遲拙,結(jié)字與用筆微帶篆意,,線平直,,以方折為主,圓勻而較少起伏,,無波磔,,質(zhì)樸遒勁。
碑文
河平三年八月丁亥┘平邑□里麃孝禹┘
題記
同治庚午揚州宮本昂,、宮昱,,任城劉恩瀛訪得此于平邑。江曙,、高文保來觀,。
(說明:□,表示漫法不清的文字,;┘,,表示分行。)
《麃孝禹碑》刊刻于西漢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為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墓碑,。據(jù)史料記載,春秋戰(zhàn)國時期,,棺槨入葬時,,墓穴旁邊往往設(shè)有一種類似轤轆的支架,用繩索借助此架徐徐將棺槨送入墓穴,,用畢隨棺槨一起埋于墓穴,。這種支架或木質(zhì)或石質(zhì),,在形制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上半部大都有因用途需要而開鑿的一個圓洞——碑穿,。隨著墓祭風(fēng)俗的漸次盛行,,后來這種支架一律采用石質(zhì),上面刻寫墓主姓氏,、官職及卒葬年月等,不再埋入墓穴之內(nèi)而是立于墳前,,這便是后來墓碑的雛形,。大致在西漢晚期,有人在碑上刻上了字,,創(chuàng)作出了《麃孝禹碑》等刻字碑,。一說《麃孝禹碑》的內(nèi)容雖刻有墓主姓名、籍貫和立石年代(或卒年),,卻沒有對墓主先世的追溯,、生平事跡的記錄和表示哀悼贊頌的言辭等墓碑主要內(nèi)容,文字僅兩句十五字,,過于簡單,,不成章體,仍未脫《公乘得守丘刻石》的題銘性質(zhì),。且刻立目的也僅局限于標(biāo)志墓地,,而沒有墓碑那種頌揚墓主功德休烈,光宗耀祖的作用,,雖與墓碑有某些共同之處,,可是從整體來看還不能說即是墓碑,仍當(dāng)以屬墓碣為妥,。
書法上,,《麃孝禹碑》的用筆渾穆圓厚,粗細(xì)勻同,,具有篆書之遺韻,,如“平”字、“八”字,、“麃”字的部首,、“孝”字的“子”部,直接援引篆書之法,。結(jié)體上,,極其隨意大膽,如起首“河”字的最后一筆盡情舒張,,以致左右兩部分極不平衡,,造成險峻之美,。同時造型寬綽舒放,大小錯落,,甚似于同時代的簡帛文字,,具有沉穩(wěn)而不失豪放、古樸而不乏情趣的整體感,,筆法看似比較單一,,實則跌宕起伏、充滿生機,、富于藝術(shù)性,,如“平”字、“年”字垂豎之縱意而下,,“亥”字,、“孝”字等之欹側(cè)有致,“河”字,、“里”字,、“八”字、“丁”字等之懸殊對比,,“河”字,、“里”字、“三”字,、“麃”字等之疏密開合,。布局上,十五個字有欹有正,,大小不一,,如“河”字與“丁”字等相較,彼此之差達(dá)數(shù)倍,;字的間距寬窄不等,,無規(guī)矩可循。由于這幾方面的強烈反差,,整體上自然形成一種拙趣,。
近代書法家康有為:《葉子侯碑》淺薄,前漢時無此體,,與《麃孝禹碑》殆是贗作,。(《廣藝舟雙楫·卷二·本漢第七》)
清代金石學(xué)家莫友芝:①此西漢石之僅存者,筆意渾勁,,兼分篆,。(《金石筆識》)②今存漢石,自西京者希矣,。曲阜之魯孝王刻石,,及揚州淮南厲王墓之中殿第廿等小石,,并此三耳。結(jié)字蕭散天真,,筆意渾勁,,兼分篆亦與中殿相似。(《宋元舊本書經(jīng)眼錄·附錄卷第二·漢麃孝禹碑》)
近代碑帖鑒藏家陳景陶:西漢刻石,,世稱難得,,書體由篆入隸,渾勁寬放,,堪與《魯孝王五鳳石》《廣陵厲王中殿石》媲美于藝林,,稱西漢碑云。(《愨齋碑案》)
清代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泗水知縣宮本昂治河平邑時,于土堤發(fā)現(xiàn)《麃孝禹碑》,,將其帶走,,存于學(xué)宮。這是主流說法,,亦與碑陽左側(cè)題刻銘文同治庚午(公元1870年)訪得此碑于平邑在時間,、地點上均相符?!丁补饩w〕泗水縣志》則稱:“麃孝禹碑……平邑今屬費,,與泗無涉矣,不知圯于何年,,經(jīng)中古人移作墓壙,,壙塌而碑復(fù)出,則在吾泗境也,。同治八年,,宮子行明府宰吾泗,聞之,,舁至學(xué)宮,。”認(rèn)為《麃孝禹碑》應(yīng)為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發(fā)現(xiàn)于泗水境內(nèi),?!尔佇⒂肀繁话l(fā)現(xiàn)后,輾轉(zhuǎn)歸李宗岱(字山農(nóng)),,“移置別墅,,筑碑亭以保之”,藏于濟南東流水李氏漢石園,。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為山東莒縣南鄉(xiāng)大店(今屬莒南縣)人莊鈺(字式如)所得,,旋存濟南,后轉(zhuǎn)至山東圖書館內(nèi)附設(shè)的山東金石保存所,。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七七事變”前后,,山東圖書館館長王獻(xiàn)唐等攜精選古籍、金石,、書畫南遷川渝,,其中一部分暫存孔府,一部分無法帶走仍存原處,,《麃孝禹碑》等笨重的石刻文物即滯留濟南,。同年11月,國民黨軍隊實行焦土政策,,焚毀山東圖書館海岳樓等建筑,。之后,日軍侵入濟南,,館內(nèi)滯留的文物失竊,、散佚,損失殆盡,,《麃孝禹碑》于此時流失,,不知去向。公元1950年7月,,在濟南經(jīng)四路緯一路成大汽車行廁所內(nèi)重新發(fā)現(xiàn)《麃孝禹碑》,,山東省古代文物保管委員會即將其運回收藏。公元1956年,,山東省博物館成立,,《麃孝禹碑》入藏山東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