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經(jīng)臺因金地藏在此誦經(jīng)而得名。這是臺,,位于天臺峰西側,,是崇山峻嶺中一塊難得的平臺;又是寺,,這座建于清代的寺廟,,又名大愿庵,俗稱古拜經(jīng)臺,,省級重點寺院,。原為一組狹長的建筑,民居式三進殿宇。住持僧圣明自1993年起重修,,形成以大殿為中心的建筑群體,。大殿坐東朝西,宮殿式,,雙層重檐翹角,,氣勢雄偉,趙樸初先生為大殿題額,。北側地藏殿,;東為3層徽派建筑--萬佛樓;南為上下5層民居史寮房,。整個建筑古樸典雅,,風格協(xié)調(diào),堪稱佛國明珠,。
古拜經(jīng)臺在天臺峰下,,距觀音峰約2華里。通往天臺之路要繞寺而過,。相傳金地藏曾在此處拜誦《華嚴經(jīng)》,,巖石上尚留有其一雙凹痕足跡。僧人建此寺紀念,,名為“大愿庵”(佛教稱金地藏“大愿菩薩”),。因為“拜經(jīng)”較通俗易記,所以都稱它“古拜經(jīng)臺”,。古拜經(jīng)臺的主要景點有“仙人擊鼓”“大鵬聽經(jīng)”“金龜朝北斗”“地藏真跡大腳印”“蠟燭峰”,,當陣雨初歇時還可以觀賞到云海,虛虛實實,,佛樂聲聲,,恍如仙境。
拜經(jīng)臺殿宇雄偉壯麗,,型制依舊,,佛像莊嚴,古剎重光,。
大雄寶殿坐北朝西南,,宮殿式,雙重檐翹角,,磚木結構,;高16米、長18米,、寬17米,,建筑面積520平方米,。內(nèi)供三尊大佛及觀音、地藏,、十八羅漢塑像,。后有海島觀音等群塑。
從大雄寶殿旁上石階十余步,,即到金地藏拜經(jīng)遺址。上筑敞廳式瓦屋一間,,高約二丈,,寬丈許,供有金地藏坐像,。右邊墻壁上嵌有“古拜經(jīng)臺”字樣的碑刻一方,。
大殿西側為新建的靈官殿,建筑面積100平方米,,從西邊古石板上山由此殿進廟,。
大殿后北側為重建的地藏殿,宮殿式,,2層,,建筑面積300平方米。一樓內(nèi)供漢白玉地藏及閔公,、道明像,,兩邊是“十王朝地藏”塑像。樓上為祖師殿和藏經(jīng)樓,。
大殿正南坡下為兩幢2層和5層寮房,,建筑面積1700平方米。
大殿東側建萬佛殿,,徽派建筑,,3蹭,4開間,,脊高13米,、長13米、寬8米,。一樓中間為彌勒樓,,西為客堂,東為齋堂,、廚房,;二樓中間為玉佛殿,西為禪堂,,東為藥師殿,;三樓為萬佛樓,。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
萬佛殿東南坡下建有客堂和餐廳,,民居式,,2層和3層樓宇,建筑面積400平方米,。
臺內(nèi)有一塊長方形巖石,,上有凹下的腳印。傳說,,當年金地藏就在這塊凸出的平臺上拜經(jīng),,該石即是跑拜時的墊腳石,因而留下了足印,。以前在伏虎洞苦修的和尚,,效金地藏拜經(jīng),拜〈華嚴經(jīng)〉幾十年,,也在地板上磨出了凹痕,。
拜經(jīng)臺雄踞天臺峰谷峭崖之間,以大雄寶殿為主體,,形成眾星捧月之勢,。周圍有“大鵬聽經(jīng)石”、“金龜朝北斗”,、“觀音飄?!薄ⅰ笆醭ァ?、“仙人打鼓”等奇景怪石,。殿南峽谷纜車飛駕,拜經(jīng)臺為閔園至天臺的索道終點站,。
明代傳燈撰《天臺山方外志》說“峰” 中一卷首先講到華頂峰:“在縣東北六十里十一都在臺第八重最高處,,舊傳高一萬八千丈,周回一百里,,少晴多晦,,夏有積雪,可觀日之出入,,中有洞,,石色光明。登絕頂降魔塔,,東望滄海,,彌漫無際,號望海尖,,下瞰眾山,,如龍虎踞,,旗鼓布列之狀,草木薰然,,殆非人世……”這段文字把華頂拜經(jīng)臺的風光詳細描述,,而最引人注目的是登高望遠,在臺上觀紅日東升,,夕陽西下之瑰麗景色,。
到拜經(jīng)臺看日出,過去人們多住在華頂寺中,,每年的4到10月,,天氣晴好時,就在凌晨三四點鐘起床,,結伴或由寺僧陪同,穿著保暖的衣服,,掌著燈籠,,拄著拐杖,通過約五里長“之”字形山道登頂峰等候日之初升,,公路已通到山頂,,經(jīng)過事先約定,乘車登頂已極為便捷,。許多人站在頂上,,看茫茫夜色,或竊竊私語,,或相互叮囑,,耐心等待這一奇景的出現(xiàn)。
明代旅行家王士性在《入天臺山志》中寫道:“計漏下五鼓矣,,道人報:‘海底日上’與生急披衣起,,東方大紫氣籠聚,黯黮中,,上有金鏤萬丈,,正射余衣上。余大叫‘云海蕩吾心胸矣,,’道人曰‘未也,。’已片時則一赤輪如熔銀汁,,蕩潏而上,,眼前五色盡滅,始知向所見影也,。是為第二日哉,!日輪漸高,,溪源草木如畫?!蓖跏啃詫懭粘鲑F在“如熔銀汁,,蕩潏而上”這八個字,霞光的色彩,,初升之萌動,,使日出達到奇異的境界。
清代邑人齊周華,,對家鄉(xiāng)山水別有一番鐘愛之情,,看的次數(shù)當然比一般人要多,他的《臺岳天臺山游記》中寫觀日之景更為詳細生動,,他在拜經(jīng)臺上“遠眺溟渤,,水色連天,四顧空蒙,,杳渺無際,。宿臺中觀日,俟東方微明,,但見金霞縷縷,,間以青氣,日輪欲起,,如金在熔,,摩蕩再三,始升天際,。其初升也,,體園忽長,等卵之欲流,;其既升也,,則仍然一規(guī)(園),色兼紅紫,,輪如加大,,及再升,反似漸小,,卻光芒刺目,,不可正視?!?/p>
齊周華寫日出妙在“如金在熔,,摩蕩再三”這八個字,熔金化銀,,其汁光芒四射,,燦爛奪目,,這就是日出偉大的瞬間。
觀日出欣喜之余,,不少人開懷放歌,,清朝有位實智和尚寫下一首七律“拜經(jīng)臺”:
智者當年禮石臺,九旬談妙觀門開,。
香云不假人間散,,花雨時從天上來。
佛塔鎮(zhèn)安塵劫盡,,龍?zhí)肚彖b古今談,。
忽然海月橫空起,照出山山如浪堆,。
拜經(jīng)臺始建于清朝,,相傳金地藏曾在此處拜誦《華嚴經(jīng)》,僧人建此寺紀念,,名為大愿庵(佛教稱地藏為大愿菩薩),。因為拜經(jīng)較通俗易記,所以都稱它古拜經(jīng)臺,。自建寺以來,道風純正,,僧俗同修,。清朝及民國年間曾有昌光和續(xù)修老和尚主持道場,對寺院建設有過突出貢獻,。一般來九華山的香客都要到該寺來朝拜金地藏拜經(jīng)留下的遺跡,,香火一直旺盛。
文革期間,,寺院遭到嚴重破壞,,佛像被毀,僧人被迫離寺,。
改革開放以后,,僧人重歸寺院,各項建設得以發(fā)展,,寺內(nèi)法務恢復正常,,寺院面貌煥然一新。近十幾來總共募化資金近千萬元,,重新興建了大雄寶殿,、僧寮、藏經(jīng)樓,、地藏殿,、山門樓,、大型素餐廳及香客接待用房,總建筑面積達二千多平方米,,使寺院規(guī)模逐步擴大,,為海內(nèi)外善男信女提供了一個極好的佛教活動場所。同時也為弘揚佛法,,傳播地藏精神,。
拜經(jīng)臺大雄寶殿一九九四年奠基,一九九六年落成,,建筑面積六百五十平方米,,重檐歇山頂,風格莊重,、渾厚,。殿宇前面三尊大佛,左右文殊,、普賢,,后面海島觀音,兩旁十八羅漢,。整個大雄寶殿金碧輝煌,,肅穆莊嚴。